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案.doc
3页12 桥之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掌握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课时安排 】1 课时【预习导学 】1. 知识储备:( 1) 作者:吴冠中, 1919--2010 ,中国当代画家笔名“荼” ,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 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 《鲁迅的故乡》 ;中国画代表作《春雪》 《狮子林》《长城》 2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平实说明就是客观地说明该物,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生动说明就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说明,或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2. 扫除字词障碍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 í( 颐)和园纤( xi ānm)细èi ( 魅)力前瞻(浮píngzhān(萍))后顾shā( 煞 点缀()风景zhuì)xi āo (销)魂②根据下列意思写出对应词语停止脚步 驻足 破坏人的兴致 煞风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 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在书中适当圈画批注质疑预习检测 】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请标注在文中,并用 文中的词语 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的感受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 长桥 颐和园里的桥 苏州的宝带桥 广西 云南 贵州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索桥舒畅 销魂 满足2.文中为何又列举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呢 ? (提示:作者是作为画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大桥的 )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 有的桥与周围环境的组合不能构成美3.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 “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 )4.赏析语言,体味下面句子的情味 1)早春天气,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其实,苇丛 不会“发闷”,也不会做 “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拓展延伸 】阅读第 4 段, 说说在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中,你最喜欢那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校本作业2.完成单元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