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四季》曲式分析.doc
5页柴可夫斯基的曲式分析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 之一《一月—— 炉边 》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一月—— 炉边 》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 28 小节 E 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 29 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 小调)的 VI 级和弦(C 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 大三和弦即是 E 大调的降 VI 级大三和弦,E 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 VI 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 29 小节的第 3 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 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 e 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 e 小调的主和弦(e 小三和弦) ,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
力度设计为 P 到 PP 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t 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 35-36 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 II 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 C 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 36 小节,e 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 bA 大调的下属和弦(bD 大三和弦) ,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第 95 小节,音乐在 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 VI 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 VI 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 VI 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
降 VI 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 A 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 99 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 PPP 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主和弦中的附加音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 7-9 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 E 大调,在这 3 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 音) ,第 7 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 8-9 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音以倚音方式出现,亦称无准备的延留音,这两个含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可看成辅助四六和弦,辅助四六和弦缺乏独立性,它成为属七和弦的装饰性和弦,当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以四六和弦形式出现时,既使主和弦的音响复杂化,又给属七和弦的解决以意外进行的感觉,形成与传统和声的阻碍进行相似的风格,这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重要特色。
第 11、 13 小节分别为以留音方式出现的含有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第 10、12 、14 小节分别为以装饰延留方式出现的含有附加四度音的主和弦第 10 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四度音是由前面导音七和弦的五度音相隔一小节之后的装饰延留,与附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形成对置第 12、14 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四度音像是前面 II 级和弦中的三度音从另一声部转化而来的装饰延留以留音或装饰延留方式出现的附加音和弦是传统和声中的常用方法,对活跃旋律的线条,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将目光再投向例 1 的第 30 小节与第 34 小节即可发现,当前一小节的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第 2 拍以琶音方式出现的两个三连音节奏的主和弦有两个附加四度音,它们分别为 IV 级音和升 IV 级音,这一对同名半音附加于主和弦之上,具有和弦色彩对比的意义,当主和弦以三连音节奏、琶音的方式快速流动时,在附加音的点缀下,主和弦更具有表现上的意义,这种别具匠心的附加音处理方式,使和声音响显得新颖而风趣,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调性思维三、大调中降 VI 级大三和弦的用法交替大小调和弦,尤其是在大调中运用同主音小调的 VI 级和弦作为变格进行或变格终止,是该作品中的另一和声手法,也是 19 世纪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与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常用的和声语汇。
大调中的降 VI 级大三和弦的使用,软化了大调进行的力度,强化了音乐音响的抒情风采第 50- 60 小节,是该乐曲中部的再现部分,变格进行是这段音乐的主要和声语汇第52、 54、 56 小节中均使用同一和声语汇的重复,即在两个原位主和弦之间使用降 VI 级大三和弦作为辅助和弦,同名半音 III 级音与降 III 级音的对置,大主和弦与下方大三度关系的降 VI 级大三和弦的并列,带来新颖的和声音响此外,再看两个外声部的进行,上方声部以四分音符节奏出现的#f2-d2-#d2 的旋律进行,音乐强劲有力,下方声部为八分音符节奏的主持续音(b) ,声部平稳进行,上下声部之间节奏错位,内声部以琶音形式出现的三连音节奏镶嵌其间,加强了音乐进行的流畅性,降 VI 级大三和弦的特殊音响与主和弦连用时,具有变格进行的性质,丰富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声语汇此外,在乐曲的终止处第 96、98 小节,A 大调的降 VI 级大三和弦置于主和弦与德国增六和弦之间,构成变格终止的特殊形式这里的音乐通过节奏、织体、力度、音区及和弦结构等方面形成综合对比,位于大调体系中的降 VI 级大三和弦的运用,加强了音乐的柔和性与抒情性,成为这一作品补充终止中有特色的和声材料。
通过以上的和声分析,可见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Op37 之一《一月——炉边》中戏剧性与柔和、抒情的性格特征在调性思维方面的一般表现增六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加强了作品中和声进行的戏剧性因素;含附加音的主和弦,增添了和弦的神秘色彩;大调中降 VI 级大三和弦的使用软化了大调和声进行的力度,强化了和声进行的歌唱性特征,这一些和声手法构成了柴可夫斯基调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在曲式结构上,《四季》各有所不同一月《壁炉旁》三段体,A B A 尾声:A 段旋律优美如歌, 给人以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B 段音乐进入了沉思状态, 随着音乐的发展由 e 小调转到了 B 大调上, 情绪逐渐激动, 难以抑制, 好似刚从郁闷中解脱出来;A 段再现主题, 从情绪上更深一层, 这段弹奏需要触键更深;尾声音乐越来越弱, 好像炉火越来越小, 火光将尽二月《狂欢节》回旋曲式 A B A C A:作者首先用回旋曲式表现狂欢节的热闹场面;A 段音乐热烈、节奏鲜明, 表现了舞蹈场面;B 段跳跃的音符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后半拍的节奏强音表达了人们尽情开心的狂欢场景;C 段音乐变得温柔、歌唱三月《云雀之歌》单三部曲式 A B A:A 段音乐描述云雀欢快地在枝头玩耍;B 段音乐加快, 使得旋律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装饰音的出现, 使云雀的动态形象更加生动。
四月《松雪草》单三部曲式 A B A:A 段柔美的音乐非常舒展, 好像松雪草刚刚从土地里钻出来;B 段旋律轻巧、典雅, 一系列的倚音和四句重复音乐表现了松雪草不畏严寒,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品质;尾声音乐越来越弱, 好像人们已经远离这里的美景五月《白夜》单三部曲式 A B A:A 段旋律优美, 一串串波音好像在告诉人们神奇的白夜已经来到, 人们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B 段是活跃的快板, 人们载歌载舞, 表达了兴奋的喜悦之情;再现段与 A 段略有不同, 它把节奏拓宽, 让人们沉浸在自然的美景当中六月《船歌》复三部曲式 A B A 尾声:A 段旋律优美如歌, 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指尖上流淌, 长线条触键要慢而深;B 段出现了新材料, 与 A 段形成了对比, 速度转快, 节奏也活跃起来了, 连续不断地减七弦琶音把音乐推向了高潮;A (再现) 段作者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 完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尾声小船渐渐远去, 波浪拍击声慢慢消失在远方七月《刈者之歌》单三部曲式 A B A:A 段主题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表现出俄罗斯人豪爽的性格;B 段旋律变得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A 段(再现段 ) 左手出现了三连音, 节奏上越来越紧凑,好像人们的干劲正在高涨, 此段要注意节奏必须一致。
八月《收获》复三段曲式 A B A:A 段(第一段和再现段) 旋律热烈、奔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展现出农民欢天喜地迎丰收的场面;B 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 一下子弱了下来, 好象累了的人们在田间休息九月《行猎》单三部曲式 A B A:A 段强节奏感使人们感觉到打猎者情绪之高涨, 精神之抖擞;B 段轻巧、灵敏, 好像猎人在机警地追寻猎物;再现段展现了猎人带着胜利品凯旋而归十月《秋之歌》单三部曲式 A B A:A 段(第一段和第三段) 优美的旋律、略带凄凉的音调,把人带到了深秋, 仿佛看到了花瓣在凋谢, 树叶在坠落;B 段旋律的婉转动听、语气的悲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十一月《雪橇》复三段曲式 A B A:A 段明朗、优美的旋律, 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心情都格外欢畅, 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和追求;B 段音乐变得活波、欢快, 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十二月《圣诞节》回旋曲式 A B A C A B尾声:A 段圆舞曲节奏平稳、歌唱, 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圣诞节;B 段音乐变得渐渐明亮, 节奏紧凑, 人们的情绪随之高涨, 气氛热烈 , 跳舞的人们在不停地旋转 ;C 段音乐由 bA 大调转到 E 大调, 情绪突然转变, 好像欢庆的人们在亲切地问候;尾声: 作者用轻巧、明亮的跳音, 结束了全曲。
钢琴小品《四季》用跳动的音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朴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倾注了柴可夫斯基最真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和艺术无限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