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292825
  • 上传时间:2017-11-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7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刘秀娟(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Liu Xiujuan(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摘 要:《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 《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体现了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关键词:灾异;史料学;佛家;因果报应;地域特征《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 491篇,描写自然灾异现象的约 14篇,其中尤以《地震》 《水灾》 《牛癀》 《雹神》 《夏雪》 《柳秀才》 《张不量》较为著名灾异通常指自然灾害及某些罕见的自然现象,如地震、雪灾、旱灾、瘟疫、雹灾、水灾、蝗灾、风灾等灾异在史书上一直都有记载,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得到反映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1]3《聊斋志异》是以营造狐鬼花妖精魅的虚幻世界而著称,借狐鬼花妖以写人情,抒发忧愤而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情况却鲜为人知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自然灾异现象的记录,其生动真切的描写堪称史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佛家因果报应观念一、 自然灾异现象概说《聊斋志异》对自然灾异现象的描写大都是结构短小,其言简意赅,真实生动的程度令人惊叹晚清山东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下,一旦发生天灾即造成严重饥荒自然灾害对2晚清山东乡村人口、乡村经济、贩灾救荒、社会冲突及乡村习俗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当时灾难发生的状况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踰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1]170“栖霞”点明了这次地震发生在山东南部,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点明了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 1668年 7月 25日夜山东居于震中心,山崩地裂,建筑全被摧毁,伤亡惨重与其他天灾不同之处,地震具有突发性、猛烈性的特点,没有任何预兆 “忽闻有声如雷” 、 “俄而几案摆簸”可见时间间隔之短地震的突发性要远远强于水灾、旱灾,它能在几分钟甚至数秒内摧毁一座城市,给社会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给人民心理的冲击也远大于其它灾害《水灾》:“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旱,自春徂夏,赤地无青草无何,雨暴注,彻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 ”[1]492时间是公元 1682年,地点也是山东与地震不同,水灾的发生是有预见性, “二牛斗山上”是水灾发生的征兆 《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 ”这篇是带有虚构色彩的神异故事,却有着真切的现实基础,它是以发生在明末山东地区的蝗灾为故事背景,赞扬了柳秀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歌颂了县吏的爱民、忧民、为民请命的可贵行为。

      作者没有直接对蝗虫作详尽的描写,而是突出了柳秀才的舍己为民,沂令的忧心忡忡,蝗神威严而不失宽怀结尾处“是宰官忧民所感”充满了人情味,县吏的诚心能感动蝗虫,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古人视蝗虫为神虫,而行德政仁政能免蝗灾,虫不临境在古代被认为是德政的体现 “诚然哉”寄予了蒲松龄对清官廉吏的殷切期盼以及他伤世忧民的拳拳之心作者不是宣传迷3信思想,而是借这个虚幻的故事表达了对清官贤臣和仁政德治的向往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文化不发达,大量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面对地震、雷电、洪水、瘟疫、冰雹、死亡的威胁,鬼神之说因而形成,而传说中的“神仙”没能现身,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世上的能人异士,以求解脱苦难张天师就是这样被神化的人物,能在人神之间来回走动如卷一《雹神》讲述的是山东淄川人王筠苍在拜访张天师时得知雹神李左车将到章丘地区降下冰雹,他立刻向张天师求情乞免,“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王筠苍苦苦哀求,“哀不已”王筠苍的爱民忧民的赤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天师,他叮嘱雹神“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关于雹神显灵的传说流传至今,李左车不仅保佑乡人,也泽被他乡面对自然灾祸,人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百姓往往就会依靠宗教和神灵等超凡力量消灾赐福。

      《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 ‘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 ”[1]1058众悚然,齐呼‘大老爷’ ,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 ”这是发生在夏天里的一场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老百姓惶恐不安,唯有求神拜佛,才能免于此难异史氏的评论:“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 ”当时社会,上自士大夫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狎戏为习,上骄下谄,早已习以为常,人们的精神层面开始堕落雪神喜欢被人谄媚,仅仅因为人们没有称他大老爷就在夏天里降雪,制造雪灾,这是何等可悲可笑!作者通过雪神之口讽刺了统治者作威作福,祸害百姓,不顾人们的死活 “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把雪灾归结为百姓没有对雪神阿谀谄媚,这是多么大的讽刺蒲松龄通过描写凡人在灾异面前的表现,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态度如《牛癀》: “陈欲专利,秘其方,不肯传 ”牛瘟盛行,有药方而不肯传给他人,结果自己的牛“倒毙殆尽” 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就是要受到神的惩罚如《韩方》:“明季,济郡以北数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

      齐东农民韩方,性至孝父母皆病,因具棉帛,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 ”[1]1664韩方的孝心感动了土地神4仙,经神仙指点,他威胁瘟神要把灾异告诉岳帝,果然,父母的病就好了《小二》 《娇娜》也提到自然灾异,但是主题思想迥然不同:灾异不再那么可怕,人们有能力有勇气去战胜它如《娇娜》中的雷霆之灾,孔雪笠为营救娇娜遭雷劈,娇娜不顾男女之大妨救孔生,雷神的惩罚反而让二人的情谊更加亲密 《小二》描写了小二运用神力轻易就战胜了蝗虫,人们不再任由天灾随意摆布,而是开始了抗争二、自然灾异现象描写的意义(一)具有史料价值对自然灾异的描写,史书上早有记载 《史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2]145《汉书》:“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 [3]3507《后汉书》:“日者地震,南阳尤甚夫地者,任物至重,静而不动者也而今震裂,咎在君上 [4]74《三国志》:“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南来,隐隐有声,摇动屋瓦 [5]104《晋书》:“是岁,广固地震,天齐水涌,井水溢,女水竭,河济冻合,而渑水不冰 [6]3180《清史稿》:“山东地震[7]892明清之际,灾害频繁。

      《聊斋志异》中对自然灾异的描写不是很多,历来很少受到世人关注,但是其纪实性的写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地震》发生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 《水灾》是“康熙二十一年” 、 “此六月二十二日事” 《夏雪》是“丁亥年七月初六日” 这些灾难都有精确的时间记录,真实地记载了灾异的具体情况,不仅记下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还详细描写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人们的惊恐状态不同于史书冰冷的记载,蒲松龄对地震描述却精细入微、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系列的灾异苦难史,倾诉着对蒲松龄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晚清山东的水、旱、虫、雹、风、疫、霜、震、雪等自然灾害频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吏治腐败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晚清衰世、吏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凋5敝,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萎缩,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灾异现象的记载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尤其是清初历史颇具借鉴意义它不仅起到佐证档案史料的作用,而且可以弥补普通史料之不足二)惩恶扬善的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人心思定,但又找不到出路,较易接受佛教思想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蒲松龄也经常参加各种佛教活动,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生的坎坷,科举的失意,丑恶现实的刺激,激发了蒲松龄的批判精神,他深入广泛地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但是看不到向前的出路,知识分子脆弱的心灵和思想局限性使他陷入深探的矛盾与苦闷之中, “人生苦乐,皆有定数” [1]1608用因果报应来惩恶扬善、寄托愿望和理想在这些描写灾异现象的篇章中,蒲松龄寄予了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批判以及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大难来临,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暴露无疑作者通过对灾异现象的记录,赞扬了人性的闪光点,如《水灾》:“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地震,人民死者十之七八城郭尽墟;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茫茫大劫中,惟孝嗣无恙,谁谓天公无皂白耶?” [1]492蒲松龄在记载真实事件同时,却加了一笔虚幻的描写:“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 ”在自然天灾面前,人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于天公保护好人,惩罚坏人地震摧毁了一切,却保护了孝子一家,虚构的一笔流露出作者的悲怆之情 “百善孝为先” ,当一切都坍塌毁灭之后,作者给了人们一种信念 “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阜下视村中,已为泽国,并不复念及儿矣水落归家,见一村尽成墟墓入门视之,则一屋仅存,两儿并坐床头,嬉笑无恙。

      咸谓夫妻之孝报云此六月二十二日事 ”[1]492文中记述了一对夫妇因孝敬父母而感动天地,两个儿子最终幸免于难的故事在营救父母和儿子的生命中只能选择其一,用牺牲儿子的代价来挽救父母的生命,又一次强调了“百善孝为先” 这种孝敬父母行为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自然灾害都无法侵袭,这是蒲松龄对孝的高度赞扬6如《张不量》:“贾人某,至直隶界,忽大雨雹,伏禾中闻空中云:‘此张不量田,勿伤其稼 ’贾私意张氏既云‘不良’ ,何反佑护雹止,入村,访问其人,且问取名之义盖张素封,积粟甚富每春间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故名‘不量’ ,非不良也众趋田中,见稞穗摧折如麻,独张氏诸田无恙 ”[1]1204张不量借粮给贫民,救人急难,还时却不称量多少,故称张不量天降冰雹,神人保护,惟独不伤其田天公在疾风雹雨之中,而能辨其畦畛,保其禾稼,善恶之界,鬼神何尝丝毫错乱作者在赞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鞭挞了人性的丑恶,让那些在灾异中居心不良的人受到惩罚作者强调了善良孝顺的人受到保佑,邪恶自私的人受到报应 《牛癀》谴责了怀药方而不救他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结果自己的牛先死 《孙必振》批判了随同孙必振乘船渡江的众人的自私,在突遇大风雷时只顾自己求生,不顾孙必振的死活,结果得到了舟覆人亡的报应。

      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东自古就是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地区,早在公元前 831年就有“泰山震”的记载,这是我国关于地震的最早确切记载,也是山东最早的自然灾害记录;公元前 771年,己有水灾记载 [8]2 “1895年,山东有 62个州县、18625个村庄受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