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文艺研究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doc
27页当代中国文艺研究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关键字:中国文化现代性 现代文化虚根 文化认同 俗雅双重性 后古典性 中华性内容提要 金庸的意义不能仅仅从文学史角度去考虑,而需要从更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现代性去审视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型金庸小说本文在传播媒介、小说类型、语言、形象、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层意蕴六个层面分别体现出报刊连载体奇迹、俗雅双重性、多语混成汉语形象、有疑问英雄、后古典性和中华性等特点,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现代性风貌,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作为现代大众通俗模式的当然代表,金庸武侠小说标志着这种小说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并且凭借这一大众通俗小说高峰而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性文学的令人仰止的高峰之一nbsp; 金庸是一个多义世界本文打算在简要梳理已有的几种意义读解的基础上,从中国文化现代性角度去尝试别一种阅读,以就教于方家 nbsp; 一、三种阅读模式 目前对于金庸的阅读(包括阐释和评价)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
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评价,都难以作简单概括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可以从中梳理出三种主要阅读模式,而人们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也都可以从这些模式引申出来nbsp; 第一种阅读模式为俗文俗读,可称娱乐说这是从金庸武侠小说的通俗娱乐效果着眼的,认为它的价值就在于向读者提供通俗的日常感性愉悦但正是在这同一娱乐基点上,评价却可能完全相反肯定的观点认为,“俗”有什么不好?读者俗人俗性,俗文俗读,此俗何罪之有?这种观点不是轻视或掩盖金庸小说的俗性,而是充满自信和自豪地肯定它,以俗为正、以俗为美许多普通读者往往对金庸持这一态度而否定的人(如一些批评家、学者或社会评论者)则说:金庸的俗是俗不可耐,是低俗或媚俗,甚至简直就如“鸦片”一般毒害读者,应当坚决“拒绝” 诚然上述评价截然相反,但都共同地认定“俗”或通俗娱乐乃是金庸小说的基本的或惟一的意义或特性nbsp; 第二种为俗文雅读,可称高雅说这种观点不是认可金庸小说的通俗娱乐性,而是相反,竭力证明它可由俗通雅,直通高雅文化层面,并且甚至具有极高的高雅性由此出发,认为金庸的特点在于俗文雅性,即通俗本文也指向并蕴含高雅文化属性。
例如,认为金庸真实地描写了中国人的生活形象;刻画了中国文化中的正气、情义、高尚人格、个性解放、民主等主题;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次把俗文化提升到雅文化的高度,证明通俗文化也具有雅性,体现雅俗共赏价值,因而对于填平雅俗鸿沟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一些读者、文学史学者、文学批评家及文化批评家持此看法在这里也出现相反看法:金庸确实可以通向雅,但这雅是“伪雅”或令人做作的高雅,对社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nbsp; 第三种是古典今赏,可称古典说与前两种分别从俗雅角度去阅读和评价不同,这里着重领会金庸对于中国古典传统的保存、发掘或普及性意义,认为金庸小说的价值既非俗性也非一般雅性,而是古典性(或传统性)由于金庸致力于以武侠小说形式发掘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因此在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持这种观点的多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爱好者和学者但反对的人往往可能指责说:金庸的古典性是虚假的“假古董”nbsp; 这三种观点分别标举金庸小说的“俗”、“雅”、“古”特性,显然各有其合理处然而,它们又各自难以沟通,并且每一种都会引发肯定和否定的相反结论要想在这里硬性裁定哪一种更具合理性是不必要的,应当承认,这本身就表明了金庸小说在阐释上的多义性和评价上的分歧性。
如果这一概括大体能够成立,那么,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阐释多义性和评价分歧性会同时存在于金庸阅读中?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跳出这三种观点各自的立场而从一个宽阔的界面去重新阅读金庸小说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宽阔的界面上,金庸本文能显示出它的远为丰富复杂的意味这个宽阔的界面就是金庸小说本文被创造和阅读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语境nbsp; 二、中国现代性与文化精神 如果把金庸纳入中国现代性语境去阐释,会发现它具有一种跨越上述俗、雅、古等单一立场而更具通串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代性意义nbsp; 所谓中国现代性,也称中国文化现代性,主要是指与中国古代文化状况相对应的一种新文化发展时段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化本身构成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过程的“长时段”,那么,中国现代性则属于另一个新的由若干“短时段”组成的长时段 中国现代性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中国人在生活方式、宇宙模式、价值体系、伦理范式、心理结构、审美表现等层面所体现的特性如果说,“现代化”一词突出经济、商业和贸易等物质层面及相应的制度层面的变革的话,那么,“现代性”则主要体现文化层面(即生活方式、宇宙模式、价值体系、伦理范式、心理结构、审美表现等)的转变。
这样的文化现代性力求回答中国人在现代世界上的地位问题,即:中国人在现代世界上活得怎样?中国人在现代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形象和个性?对此的探询必然会引申出如下问题:中国人靠什么来确证自己在现代世界的地位?显然,靠的不应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指标或社会制度变迁,而应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文化格局中的独特个性,而这正是现代文化精神之所在现代文化精神是尤其能显示民族的现代个性和地位的东西nbsp; 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而只能透过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宇宙模式、价值体系、伦理范式、心理结构、审美表现等具体而多样的文化过程表现出来而在其中,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人审美表现的集中形式,往往能借助独特而富有审美魅力的语言艺术形象系统去表现特定的现代文化精神金庸小说,正是这样一个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形象系统因此,从文化现代性语境看金庸,正意味着把金庸同中国现代性文化精神紧密联系起来加以阐释和评价nbsp; 三、现代文化虚根与认同模型 要理解金庸的现代性意义,首先需要追问:金庸小说是在什么样的具体语境下产生的?因为,它所产生的具体语境也正与它所发生作用的语境相通。
nbsp; 简单地说,金庸小说产生于20世纪后期英属香港殖民地的汉语文化语境中,自从被纳入英国殖民地版图后,香港的汉语文化遭遇三种焦虑:非古、非中、非西非古,指它与中国古典文化进程断裂,参照英国模式而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性特征非中,即与中国文化母体疏离而具有西方文化特征非西,指它看起来归1属于西方文化统治,但实际上又与西方中心相疏离,无法割舍与中国文化的血脉联系这三“非”决定了香港汉语文化出现一种虚根状态所谓文化虚根,指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生活方式、宇宙模式、价值体系、伦理范式、心理结构、审美表现等所体现的普遍性失落、失范、虚无或空虚状况生活在香港文化语境中的华人,对这种文化虚根状况有痛切的体验,产生了对于中国文化根基的急切认同渴求金庸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金庸的出现满足了处于文化虚根状态下的香港华人对于中国文化根基的想象性认同nbsp; 而金庸的影响之所以远远超出香港语境而伸展到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全球各个华人区域,则仍与这种普遍性文化虚根状况相关文化虚根,不仅特地针对香港状况,而且也是对整个中国文化在现代遭遇的普遍性危机境遇的一个简便概括。
在古代,中国文化历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中心”幻觉,即相信中国是“天下之中央”;二是“中优外劣”心态,即认定中国人天然地优越于其他民族 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这两种固有的中国文化信念都被瓦解了中国人真实而又痛苦地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不过是边缘;自己非但不再比其他民族优越,而且处于极端贫弱境地,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种瓦解给中国人带来的文化焦虑是:一方面置身于这种文化信念被瓦解的痛苦之中而茫然失措,另一方面是急切地渴求的新的文化信念又迟迟难以确立于是,现代中国人不得不遭遇文化虚根危机,并在这种危机境遇中执著地开始了新的文化认同的艰难历程nbsp; 而正是在香港这个三“非”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化的虚根危机被暴露得如此鲜明、露骨和毫不掩饰,以致它高度浓缩地和典范性地汇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危机症候和认同渴望,从而在中国文化现代性时段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意义这里的“如此鲜明、露骨”,是说在香港殖民地,处于英国统治下的中国人,从制度、语言、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艺术等层面,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异族压抑下自身文化根基丧失的痛楚而“毫不掩饰”则是相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而言的。
如果说在大陆和台湾都因复杂的原因而曾出现过“文化复兴”的虚假繁荣的话,那么,正是在香港,这种虚假繁荣不会有任何市场香港成了殖民地,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谁也掩饰不了这个现实;但正是在这种奇耻大辱现实中,“物极必反”,身在香港的中国人尤其能对中国现代文化根基产生极其强烈的反思意识和认同渴望(这或许是一种文化辩证法吧?)在过去,人们曾习惯于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这只说对了一方面而被忽略的另一方面是尤其重要的:在荒漠中遭遇饥渴的人特别能生出啜饮甘泉的渴求正像愈是干渴而愈生渴望一样,处身于文化沙漠里的人具有超乎寻常的文化认同渴望所以,在香港,这种极其强烈的文化反思意识和认同渴望在20世纪全球华人中可以达到一种极致,而这种极致状况获得了一种文化虚根和认同的象征性模型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一象征性模型高度凝缩了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的深切痛苦和强烈的认同渴望,在中国文化现代性时段中具有一种普遍的象征性模型的意义nbsp; 而金庸正是这一象征性模型的一个当然代表金庸小说往往以活生生的形象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化虚根危机和认同渴望乔峰(萧峰)由一封来历不明的信件而揭开身份认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发无休止的冲突及痛苦折磨,并且为抵制和战胜这种不幸宿命而表现出非常英雄气概,这些都可以说正是象征性地和曲折地显示了这种文化虚根危机和认同渴望。
这样,金庸之所以产生于香港却又能风行全球华人区域,激发起强烈而持久的文化共鸣 ,就是由于他的这种象征性模型的特殊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金庸武侠小说不可能产生于中国大陆、台湾及其他区域,而只能产生于香港——这个在中国现代文化虚根和认同方面尤其具有象征性模型意义的三“非”语境中而同理,处于相同的文化虚根境遇中的全球华人,面对金庸,怎能不生发出共同的文化反思与认同渴望? 四、金庸小说层面及其现代性意义 如果把金庸纳入中国现代文化的上述虚根和认同语境中去阅读,就可以发现它的充分的现代性意义这种阅读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见仁见智这里只想从金庸小说本文层面入手作简要分析一般地说,金庸小说可以由外向内地分为如下六个层面:传播媒介、小说类型、语言组织、形象系统、文化价值取向、深层意蕴而前面所述俗、雅、古三种阅读模式,则大致可以对应于这六层面:俗文俗读(娱乐说)可从传播媒介和小说类型层面理解,俗文雅读(高雅说)可从语言组织和形象系统分析,而古典今赏(古典说)则与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层意蕴相连当然这种对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