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43619488
  • 上传时间:2023-09-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79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K12 学习教育《愚公移山》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音、形、义2.掌握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3.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分析人物形象4.学习愚公的毅力,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学法指导:首先朗读全文,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的结构,其次掌握大意,以及作者通过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内涵第一课时指导预习1、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 京城氏之孀妻始龀,跳往助之c. 高万仞K12 学习教育K12 学习教育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 河曲智叟一厝朔东2.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寒暑易节b. 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 而山不加增惧其不已也d. 方七百里其如土石何3.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笑而止之b. 跳往助之c. 惩山北之塞d. 操蛇之神闻之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 甚至,汝之不惠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 一厝朔东5. 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①帝感其诚a. 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b.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 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 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a.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b.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教学过程一、解题:本文选自《列子 •• 汤问》 ,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地,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二、读通课文1.注意朗读节奏2.反复朗读课文三、疏通文句(第一、二自然段)1.朗读第一、二段课文2.熟读课文下一、二段的注释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方七百里古义:今义: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杂然: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翻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四、疏通课文三、四段1.朗读三、四段两次2、看课文相关注释3、自己疏通三、四段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其如土石何汝心之固曾不若虽我之死穷匮亡以应告之于帝帝感其诚一厝朔东有子存焉5.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练习巩固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 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 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K12 学习教育①聚室而谋②投诸渤海之尾③始一反焉3.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4. 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愚公虽到了“”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 ,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拓展延伸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 ?” 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 ! 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永之氓咸善游②水暴甚③是以后④益怠⑤蔽之甚2. 这个人为什么会溺死 ?请选择根本原因a. 河水暴涨b. 乘的船破了c. 不善于游泳d. 腰缠千钱,游不动3. 如果这个人舍弃他腰中的钱,能逃生吗 ?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4. 其他渡河的人是怎样劝这个人的 ?先后的语气有何不同 ?5. 对众人的劝戒,这个人的反应怎样 ?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6. 从“吾哀之”到结尾是作者的议论,你觉得作者“哀”的仅只是这个溺死的人吗 ?这个故事对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第二课时指导预习一、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在括号内解释其意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 2.甚矣,汝之不惠 同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哪一项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将例句序号填入括号中。

      例句: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跳往助之1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 甚矣汝之不惠3 笑而止之4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5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6 操蛇之神闻之教读新课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1. 思考: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2. 思考: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3. 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4. 提问: “移山” 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1. 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 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1. 思考: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2. 思考: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练习巩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1. 从京城氏孀妻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可以看由①2. 段首句中河曲智叟之“笑”可理解为a觉得愚公异想天开,诚恳责备b怜惜愚公力不能及,善意劝阻c自作聪明,讥笑愚公3. 从两段看,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都针对和 这两点向愚公发问,但前者体现为 ,后者表现出4. 段横线处丢失句子如下,请按原文调整句序: abcd ,正确 可序是这里采用了顶真的辞格,用原文概括其意为,显示了5. 作者为人物命名颇有深意,愚公其实,智叟其实加重了对比的效果,具有讽刺效果拓展延伸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 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 得异境焉, 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 冈岭四合, 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 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 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彳素⑤东山而归:故名之 曰“放鹤亭” 。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门③适:恰好④陂:水边⑤彳素:向,沿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②作亭于其上③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④故名之曰"放鹤亭”2 .下列句中的“于”与“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 .皆以美于徐公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翻译下列句子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4.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 特点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 .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d .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人物分析: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这则寓言的深刻教育意义指导预习一、 “而”字作连词有下面四种常见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 b表示顺承关系; c表示转折关系; d表示修饰关系试判断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属于哪一种,将序号填入括号内1. 面山而居2. 聚室而谋3.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二、与其它句中“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始一反焉c有子存焉d无陇断焉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 如太行、王屋何 ?3. 甚矣,汝之不惠4. 告之于帝教学过程(一)思考:愚公多大年纪?(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万仞)凭愚公的一点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坚决主张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二)讨论:要看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弄明白他对移山这件事是怎么考虑的请先想想:是什么情况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的?(三)思考: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四)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五) .智叟真的“智”吗?为什么?(六)思考: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有人说,这个故事 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 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练习巩固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