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古诗两首.docx
16页第三单元 古诗两首课文解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诗人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全诗仅 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融情于景,寓理于事《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诗仙”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形象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 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两首诗均配有相应的插图和注释第 1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顶的鼓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江河的情景第 2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的情景诗中注释,主要是解释古今异义或较难理解的字词,以辅助读诗以下为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首、登”等 13个生字;正确书写“诗、入”等 6个字2、正确认读“银河”等词语;正确读写“黄河”等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大体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4、体会《登鹳雀楼》中“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写好“诗、望”两个字;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背诵课文;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课件,告诉学生这是山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板书“鹳雀楼”,指名读2、介绍“鹳雀楼”名字的来历:“鹳雀”是一种与鹤相像的鸟,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3、介绍背景,引入课文:这座楼在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在登上这座楼后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让这座楼名扬四海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3、检查读诗,注意指导读出诗的节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4、教师范读;指名读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作者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看图,自由表达看到的景物。
2、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1)提问:白日指什么?(太阳2)提问:“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样的场景呢?请学生想象3)提问:“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4)指名学生再说说古诗描绘的情景5)全班齐读诗句3、读“黄河入海流”,指名说这句诗描述了怎样的情景1)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2)提问: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看图或想象,指名说3)让学生说清楚: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4)指导朗读: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吗?(5)指名读,全班齐读4、总结前两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脚下的黄河正滚滚流入大海指导学生再读5、引导学生: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教师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提问:“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想要看很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2)提问:要看到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做什么?(更上一层楼)(3)提问: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 (出示“更”字)(4)引导说话:“诗人要想……,就要……”,让学生试着说说5)出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6)指导学生读后两行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四)想象画面,背诵古诗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自由练读,准备比赛诵读,可以为学生准备配乐3、请几位同学上台配乐朗读学生互相评价1、识字本课的生字中,“穷、遥、疑、银”等字是二声,容易与四声混淆;“首、川、尺”等字是翘舌音,教学时要注意正音本课单字成词的、容易组成常用词语的、字形有明显特征的,可以单独记,如“尺”字,和实物对照识记其他的放在课文语境中记教学本课生字,建议在学生诵读古诗、大致理解意思的同时进行分散识记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认识“登”字,体会“登”有登上、登高之意,教师顺势解题:本诗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在理解“白日依山尽”时,出示“依、尽”两张字卡,分别理解“依”是挨着、靠着的意思,“尽”有消失之意,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下、消失;“入、穷”二字,均可采用此法,在学生诵读后识记学习《望庐山瀑布》时,仍可引导学生一边诵读古诗一边识记生字如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时候,教师可出示“香炉”一词,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可呈现“香炉”的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也可以借助偏旁帮助学生区别“庐山、香炉”中“庐、炉”两个字,强调广字头的字与房屋有关,“庐”是房子的意思;“炉”是点火取暖用的器具,文中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故名香炉峰。
烟”字可以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烟,如“工厂的烟囱冒出的白烟”“爸爸吸烟时吐出烟圈”等联系课文,认读“紫烟”后,可强调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所以远观香炉峰云雾缭绕,如同仙境提醒学生“炉、烟”都是火字旁,让学生思考偏旁和字义的关系在背诵古诗之后,可以提供丰富的语境引导学生巩固生字如提供一组词语让学生认读识记,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词语积累登——登山 登高 穷——穷尽 穷困 烟——青烟 烟火 遥——遥远 遥望川——冰川 山川 尺——直尺 尺寸cùn 疑——疑难 疑问 银——银河 银白色2、写字本课要写的 7个字中,“诗、望”两个字笔画较多、不易写好,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字的结构和笔顺诗”字左边是言字旁;右边的“寺”字的上边是“土”,其中的第二横写得稍长一些,下边是“寸”,竖钩的起笔不能与上边“土”字的竖连在一起望”字是上下结构,上部又分为左边的“亡”和右边的“月”,要注意观察各个部件的占位;“亡”的最后一笔是竖提入、尺”等字的笔画虽少,却不容易写好,强调一定要将字写在田字格的中间位置入”的起笔在横中线以上尺”的起笔在左上半格,最后一笔捺要舒展,使整个字匀称炉、烟”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火字旁,书写时要先指导观察火字旁的写法,体会带有火字旁的字的普遍规律。
本课 6个字书写要点:字 --书写指导要点诗 --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第二笔是横折提,“寺”字中第二横稍长入 --强调撇低捺高,捺从左半格起笔,要写得舒展望 --第三笔是竖提,上边两部分要聚拢,“王”字要托住上部,最后一横稍长炉-- 火字做偏旁的时候,捺变成点;注意火的笔顺先两点后撇捺烟 --“火”“大”的末笔捺改点尺 --第一笔是横折,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舒展1、出示生字,指名领读2、指导写“诗、入、望、炉、烟、尺”1)课件演示笔顺,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老师在黑板上范写,相机指导3、学生描红,写字第二课时:(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深入大自然,你会得到许多乐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庐山板书:庐山2、提问: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呢?总结学生发言,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印象3、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庐山的图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情景?4、介绍庐山:传说在周代,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行,后来得道成仙,飘然而去,只留下一间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房子,此后,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为“神仙之庐”,庐山也由此而得名庐”是房子的意思,广字头的字往往与房屋有关。
5、引出课题:庐山不仅有奇山,还有秀水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登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所深深震撼,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庐山的瀑布板书:瀑布、望6、解读课题1)指名读课题2)提问:题目中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3)全班齐读课题二)品读诗文,领悟诗意1、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1)自由读: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都读流利2)听录音,再次练读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诵读1)品读前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都说了哪些景物?①相机出示“香炉、紫烟、遥看、山川”词卡,认读生字,解释词义②结合注释和图片,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提问:除了“望”之外,诗中还有动词用得特别好,你能找到吗?③感受“生、挂”的妙用:“生”字让你想到什么场景?“挂”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一个“生”字写出了瀑布远看时烟雾缭绕的场景,犹如置身仙境;一个“挂”字又展现了瀑布的高大你能试着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④指导诵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这是一首七言诗,斜线的地方代表语气的停顿,不仅如此,七言诗中第五个字要读得响亮一些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试着练读2)品读后两行诗,提出问题: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起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追问:诗人怎么知道瀑布有“三千尺”?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教师导读:庐山山顶紫烟缭绕,山间如同挂着一条白布,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美景那么你对大自然这位雕塑家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熟读成诵三)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2、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第三课时课文学习1、词句的理解和运用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读到“生紫烟”一句,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不断升腾起紫色的云雾生”有升腾之意,可启发学生在诵读的时候辅以手势(慢慢向上伸出手臂做不断升腾的动作),进而读出“生”的缭绕,感受香炉峰奇景教学“挂前川”一句,可先问问学生:谁见过瀑布,能不能说一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看瀑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画面或看图,提问:瀑布像什么?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还可提出问题:是谁创造了这壮丽的景观?感受这是神奇的大自然的杰作,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虚数,诗人采用夸张 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
可先让学生说说,诵读诗句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告诉学生一尺大概是多长,然后想象三千尺有多长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这飞速直下的瀑布,李白去丈量过吗,真有三千尺?进而体会诗人如此夸张,是在歌咏和赞美眼前壮观的瀑布奇景2、课文内容理解和朗读指导本课两首古诗内容浅显,教学可考虑安排三个阶段一是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二是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大致理解诗意;三是熟读古诗,积累背诵《登鹳雀楼》教学如下:第一阶段,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时,先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可出示诗题,让学生认读“登”字,说说“登”的意思,体会“登 /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接着让学生练读古诗,尤其注意“尽、欲、穷”的发音,教师要给足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