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的铭贤学校.docx
11页民国时期的铭贤学校 【Summary】1907年,孔祥熙先生运筹、募集,在山西太谷创办了私立铭贤学校,其办学理念、教学氛围、社会服务等都走在当时代的前列本文追溯铭贤学校的办学思路到法国的欧柏林先生,探寻铭贤校训、校歌、师资、建筑以及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略略再现民国时期铭贤学校的风貌,给我们现今办学一些启迪与思考Key】学以事人;铭贤学校;影响G529.6 A清末民初,一大批人仁志士救亡图存,倡导教育救国,西学东渐早在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就把兴学校、开民智作为变法的主要条件,强调“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积极举荐日本和欧美的基础教育制度,指出“乡皆立小学,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县立中学,增教诸科尤深,兼各国文,务为应用之学”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1]在许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下,教育领域掀起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兴办学堂,建立学制,重视义务教育;倡西学潮,吸收国外资金,准许外国教会机构来华办学等今天人们比较熟悉的那个时期的教会大学,有北方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齐鲁大学,南方的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等。
坐落在山西太谷县的铭贤学校(开始叫铭贤学堂,隶属于基督教公理会),虽然在办学的规模和成绩上无法与上述诸校并论,但它的办学理念、创业精神、教学氛围、社会服务等,堪称为民国时期县域私立学校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铭贤学校的历史追踪铭贤学校办学历史的由来,许多人止于美国的欧柏林学院其实,它的办学理念可以追溯到法国的欧柏林先生欧柏林(Rev. John Frederick Oberlin)生于18世纪中叶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毕业后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去军队布道,然后选择了去临近德国的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偏僻山地牧区,在那里传福音建立教会他所牧会的地区非常落后,冬长夏短,十分寒冷,但他不以为苦,反而认为这正是上帝给他的机会,好服事那里穷苦的百姓欧柏林牧师很快发现那些村庄不仅需要灵性上的引导和栽培,也需要生活上的帮助于是他在担任牧师牧养教会的同时,在各个村庄设立学校,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又带领教会的信徒和当地居民,开垦土地、发展作物、引进新品种、建立医院起初村民冷眼相对,不愿出钱出力,他就用自己的薪金持续帮助他们开展这些公益事业不久,村民们一改以往的态度,凡他所提倡的事情无不乐意配合参与。
欧柏林牧师把自己献给了这个落后地区,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度过了一生他和村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几个荒芜、落后、贫穷的村庄,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不但生活焕然一新,教会也逐渐兴旺,信徒的灵命不断提高消息传出,许多人前往观摩,政府给予嘉奖,皇帝也致电祝贺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两位牧师(Rev.John J.Shipherd和Rev.philo P.Stewart),听到欧柏林牧师的事迹之后,深受感动,决心借鉴他的经验和办学精神,要把福音传到美国中西部地区他们在俄亥俄州北部寻得一大片荒地,集资购买下来,开拓建镇,特别命名为欧柏林镇同时,为了培养宣教士,1833年,在镇上创建了一所大学,命名为欧柏林学院,校训以欧柏林牧师的事迹为基础,定为“学习与劳动”[2]后来,欧柏林学院影响不断扩大,成为美国自由精神和民主主义的先驱和领导者,也是第一所招收黑人学生和女性学生的学校1882年,欧柏林海外宣教差团来中国山西宣教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中,有六位欧柏林宣教士在太谷遇难,当时,孔祥熙先生已成为基督教徒1902年,孔祥熙先生被欧柏林宣教士文阿德等举荐赴美留学孔祥熙先在欧柏林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05年考入耶鲁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07年暑期,欧柏林大学为即将回国的中国学生举办欢送会,会上人们提议乘孔祥熙返乡之际,带一笔捐款,为那些在山西太谷庚子殉难的传教士建立一所纪念堂,并立碑勒石,俾作永远纪念孔祥熙表示,死的纪念物固然重要,但不如设立学校,造成就人才,使庚子殉难教育精神长存人间孔祥熙的建议得到众人的赞同,不久欧柏林大学成立“欧柏林山西纪念协会”,负责筹资建校事宜1907年秋,孔祥熙携第一笔募集经费回到故乡太谷县,拒绝了清廷邮传部和湖南省的邀请,一心办学[3]并与公理会商妥,占用公理会所办的明道学堂校址,创办了铭贤学校(起初叫铭贤学堂)孔祥熙亲自题写了“学以事人”(Learning for Service)的校训从法国阿尔萨斯的欧柏林牧师,到美国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再到中国山西太谷的铭贤学校,一脉相承,欧柏林先生的事业和精神即将在东方的山西太谷生根开花结实二、铭贤学校的教学氛围(一)校训与校歌校训是学校的灵魂铭贤学校创立时,孔祥熙先生就提出“學以事人”的校训,秉承了欧柏林办学理念,和新约圣经马可福音10章45节耶稣所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的基督教核心思想,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服务人群,造福社会,并有崇高的信仰和牺牲精神,使学校成为启发民智、教育国人的机构。
私立铭贤学校的校歌非常优美,由教务主任贾麟炳(后为代理校长)作词,借用欧柏林大学一首校歌的曲调谱写而成歌词为:“高山仰止,太行东延,成仁取义,铭我前贤真知由力行,攻读无间,学求致用,志务贞坚国步颠连,民事维艰,建业更始,共负仔肩乐居天下后,忧在人先,学以事人,永失弗谖校歌涵盖内容广泛,既谈到“学以事人,学求致用”的办学宗旨,又讲到“乐居天下后,忧在人先”的品德教育,还提到“建业更始,共负仔肩”的爱国主义思想等铭贤校训与校歌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难怪时至今日,铭贤学校的学子们相见聚会,仍然会热情歌唱,忆往昔铭贤情怀,彼此激励老当益壮为社会贡献余热二)学校建筑学校初创时,在明道学堂的旧址,地方窄小,只是一所包括初小和高小在内的完全小学为了满足办学所需,孔祥熙买下面积更大、环境更为清幽雅致的城东孟家花园作为新址,并在此基础筹资、募集兴建校舍[4] 创办学校伊始,发展举步维艰,欧柏林学院每年向铭贤学校提供捐款将近1万美元,不足之数由孔祥熙先生募集补助,直到1921年以后,经费稍有宽松,孔祥熙遂即聘工程专家来校通盘规划建设较早修建以捐赠人姓氏命名的有杭氏楼(由欧柏林学院杭氏基金会捐建,1921年落成)、田氏楼(由美国人田俊卿W.C.Fairfeild捐资兴建,时任铭贤学校副校长,1923年落成)。
还有1924年竣工的韩氏楼(George R.Hemingway捐建),由美国人韩明卫为纪念其母捐建韩老夫人素抱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多次欲来中国,皆未竟志她临终的时候将次子唤到床前道:“我死之后,可将我的储蓄金二万元捐给铭贤学校,为建设宿舍之用,也可以表达我对华人的一片爱心”铭贤学校按照韩老夫人的遗愿建韩氏楼该楼三层建筑,总面积1026平方米,上层是大学预科生的宿舍,下层是初中生的宿舍,底层是洗澡堂、洗衣室、汽炉蒸锅室1936年8月,亭兰图书馆与嘉桂科学楼也先后竣工投入使用,它们是孔祥熙和宋霭龄为纪念双方父母捐建亭兰图书馆,取孔祥熙父亲孔和亭的“亭”字和母亲庞玉兰的“兰”字亭兰图书馆为三层建筑,地上两层,第一层为纪念室、办公室、编目室、阅报室及书库;第二层为阅览室及书库,书库上下可容书10万余册,阅览室可容二百余人同时阅览楼的外观是中式,内部构造却是西式嘉桂科学楼,各取宋霭龄父亲宋嘉树的“嘉”字和母亲倪桂珍的“桂”字命名嘉桂科学楼同样也是三层,第一层为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仪器室、材料室、教室及教员室等第二层为化学实验室、标本室、天平室、储存室、教室及教员室等;实验室仪器设备精良齐全,可供十几人同时实验。
[5]除了个人捐资修建外,还兴建有教室、住宅等校舍教职员居住在南院,在20世纪初的小县城,铭贤教师居住条件是相当现代化的成都华西医科大学教授、铭贤校友会会长李长华先生回忆(父亲李彝亭齐鲁大学毕业,受聘为铭贤学校的数理教员):“我家住在南院18号,住宅有三个卧室,另有洗手间、储藏室、客厅、餐厅、厨房和工友卧室长长的走廊把客厅和卧房相连有三个阳台和一个由砖砌花墙围成的花园地下室有暖气锅炉和压水机,每家各有自己的自来水系统,从井里打水通过室外的大漏斗灌入地下室水缸,再用压水机压至顶楼的贮水塔,从这里供应着盥洗室、抽水马桶以及厨房的用水,甚为方便冬天在地下室烧锅炉,蒸汽通向各个房间的暖气管……李先生还说:“南院各家是一个和谐的集体,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家属们组织了一个互助委员会,经常在一起活动[2]铭贤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铭贤校舍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教员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三)优质的师资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聘请名师上,孔祥熙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先后聘请贾麟炳(教务主任、后为代理校长)、吴克明(校务长)、武寿铭(事务主任)、梅贻宝(代理校长)等阅历广博,致力教育始终不渝的有识之士,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有人统计,铭贤学校在1927-1933年,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职员占全体教职员的14.29%,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教职员占全体教职员的71.43%[5] 除了欧伯林大学每年派送的英文自愿教师外,铭贤聘用的教职员大多来自国内著名大学,如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许多人有过留学经历,皆为望重一方的有识之士,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处处能以身作则,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教风[4]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回忆说:“我在铭贤学校读书时曾担任P.S.CLUB的社长,负责每周一期的小报和定期出版英文壁报铭贤学校的许多老师都在英美国家留过学,他们用英语解释物理、化学的名词,理化老师藏惠泉用原版的英文教材《实用化学》教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均特别提到美国人孟爱慈女士(Alzina C.Munger):“她来铭贤学校很早,对铭贤学校的师生有深厚的感情我在高中时,她负责全校的英文教学,并亲自教授我们班的英文她不但教学认真,教学效果好,为人极和蔼可亲……我铭贤毕业考到清华大学,临去报到时,她还专门给燕京大学教务长梅贻宝先生写了信,请他在我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后来,我去了美国留学,准备去拜访她,遗憾的是孟老师已先病故。
痛失良师之情难以言喻,她对我的恩情今生难以忘怀[5]德才兼备的老师,严谨的教学作风,深厚的英文底蕴,为铭贤学子的国际视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铭贤学校的社会影响铭贤学校最初仅有初小和高小,之后陆续增设中学及大学预科班1928年起增办农专科,开始作物育种、畜牧兽医、果树园艺等初步的科研工作1930年,从美国中西部引进“金皇后”等优良马齿玉米品种,在学校农场进行栽培试验,而后在平定、汾阳等7个县种植示范,增产显著,迅速在山西各地推广,一度成为中国玉米生产的主打品种[6] 1932年,太谷銘贤学校由美国引进“软布来”细毛羊,一边进行繁殖,一边与太谷、寿阳等县绵羊进行改良杂交,提高了羊毛的毛质和细度,这在当时全国畜牧业发展中是个创举[7] 1935年春,引进美国密苏里州的斯塔克兄弟种苗公司苹果新品种,之后又从烟台、锦州等地购入部分苗木,在太谷南山桃树岩开辟苹果园首批定植的苹果品种约有30余种,从美国引入的品种有红星、倭绵、红印度、君袖旭、祝光、玉霰、红玉、国光、青香蕉、金冠等[8] 学校聘请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毕业的贾麟厚先生来校任教,兼铭贤学校园艺场主任贾先生把苹果树的嫁接、修剪、栽培管理、防止病虫害全套技术传授给果农,特别是在当地的小红果树、槟果树改接上引进的优种苹果很受群众欢迎。
除此之外,铭贤学校农科在欧柏林大学穆懿尔先生的主持下,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育成“铭贤169号”小麦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