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版——心境障碍(中文).ppt
49页精神病学,心境障碍 Mood Disorder,吕路线 李 涛,,,,主要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病程和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概 述,定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着而持久的心情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心境障碍可分为: 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D),流行病学,患病率 中国: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0.83%(1993年) 西方国家:终生患病率一般为20‰~250‰之间 性别差异 抑郁障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1倍以上 双相障碍: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1.2,,主要临床特征,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 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轻重程度不一 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分类,ICD-10: F30 躁狂发作 F31 双相情感障碍 F32 抑郁发作 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 F34 持续性心境障碍 F38 其他心境障碍 F39 未特定的心境障碍,WHO全球疾病总负担(1990) 单相重症抑郁症第5位 双相障碍第18位 抑郁症加自杀占5.9%,列第2位 中国(1990年) 单相重症抑郁症第2位 双相障碍第12位 预计202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上升为第2位,列在冠心病之后,疾病负担,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脑电生理变化 神经影响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家系研究 在情感障碍家系中,发生疾病的机率远较一般人口高;血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 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与发病有密切关系,其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分子遗传学研究 分子遗传研究结果不一致,尚无定论,病因和发病机制 ----神经生化因素,5-羟色胺(5-HT)假说 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 多巴胺(DA)假说,病因和发病机制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HPA) 半数患者皮质醇分泌增加 CRH分泌异常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障碍(HPT)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功能障碍(HPGH),脑电生理变化 神经影像改变 MRI:额叶和颞叶皮质散在高密度影像增多 fMRI:左额叶和左颞叶局部血流低灌注 PET:左扣带回前部和额叶背外侧有血流量减少,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抑郁发作前常有突发生活事件 女性患者病前1年生活事件频度是正常人3倍 发生可能危及生命的事件后6月内,抑郁发作危险系数增加6倍 常见负性生活事件 丧偶、离婚、失业、婚姻不和谐、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等。
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者易患本病,临床表现,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混合发作,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活动增多,,情绪方面 外表方面 行为方面 语言方面,,具体表现,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临床表现,随境转移 夸大观念或夸大妄想 常涉及健康、容貌、能力、地位和财富等,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内容多与现实接近 睡眠需要减少 生物学表现 实验室检查,情绪低落 兴趣缺失 快感缺失,,具体表现,情绪方面 外表方面 行为方面 语言方面,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思维迟缓 思维联想速度换慢,反应迟钝 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迟滞:活动减少,动作减慢,激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攻击行为 焦虑 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 自杀观念和行为 有关死的问题(害怕、担心) →厌世→自杀企图→自杀行为 “扩大性自杀”,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思维内容障碍 罪恶、疑病等 抑郁性认知 无望、无助、无用 精神病性症状(不长期单独存在) 生物性症状 睡眠障碍 、情绪昼夜波动、欲望下降、体重下降、便秘等 实验室检查,混合发作,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
临床分型,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临床特征 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 临床表现 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反复发作的倾向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 根据数量、类型、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 中度 重度,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解 交替发作 混合发作 特殊类型:双相Ⅰ型(BP-Ⅰ)、双相Ⅱ型(BP-Ⅱ)、快速循环型,持续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 持续性心境不稳,心境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程度较轻:达不到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发作一般与生活事件无关,而与性格基础有密切关系 (环性人格),恶劣心境(dysthymia) 大多数时间里,情绪抑郁,但程度较轻 社会功能受损多不明显 有自知力,求治 无明显间歇期或间歇期较短(2月),病期2年以上,持续性心境障碍,病程(一),躁狂发作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自然病程一般持续数周到6个月,平均3月对每次躁狂发作而言,显着和完全缓解率为70%-80%。
抑郁发作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平均为6-8个月对每次抑郁发作而言,显着和完全缓解率为60-80%病 程(二),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性病程 躁狂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 发作持续时间: 躁狂发作 3月(平均) 抑郁发作 6月(平均) 快速循环型:≥4次/年,预后,大 多 数: 好 发病年龄早: 较差 发病次数频: 较差 快速循环型: 较差 慢性抑郁症: 较差 阳性家族史: 较差 精神病性: 较差 病前适应不良: 较差 自 杀: 10%~15% 差,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症状评定量表 鉴别诊断,诊断要点,病史提供 核心症状 病程特点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参照诊断标准(ICD-10、CCMD-3、DSM-Ⅳ),诊断,典型躁狂症三高症状 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活动增多 躁狂发作症状持续≥1周 核心症状:情感高涨,诊 断,典型抑郁症三低症状 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 意志活动减退 抑郁发作症状持续≥2周,躁狂量表 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 Young躁狂量表 抑郁量表 Hamilton抑郁量表 Bech-Rafaelsen抑郁量表 Zung抑郁自评量表,常用症状评定量表,鉴别诊断,继发性心境障碍: 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活性物质使用史,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 意识障碍 症状随原发疾病而波动 既往史 精神分裂症: 原发症状 精神活动的协调性 病程 病前性格,家族史,治疗反应,预后,治疗与预防,抑郁障碍的治疗 双相障碍的治疗 预防复发,抗抑郁药治疗原则,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 剂量逐步递增,足剂量足疗程,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换药注意事项 尽可能单一用药,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向患者及家属阐明药物相关作用不良反应及对策 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诱发躁狂或快速循环的可能,常用的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SRIs) 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 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RI) 5-HT平衡抗抑郁剂(SMA) 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全程治疗,急性期治疗:至症状缓解 巩固期治疗:症状缓解后的继续治疗4~6月 维持期治疗:视情而定,电休克治疗,严重抑郁,伴明显自杀企图者 抑郁性木僵 疗效迅速 电休克治疗后应药物维持治疗,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 人际交往心理治疗 认知并发现抑郁的促发因素 解决人际交换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 帮助认识纠正自身信念的错误 缓解情感压力,心境稳定剂 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 抗精神病药物 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物 电抽搐治疗,躁狂发作治疗,治疗原则,急性治疗期 控制症状,缩短病程(6~8周) 巩固治疗期 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 (3个月左右) 维持治疗期 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原则 长期治疗原则 心境稳定剂基础性使用原则 联合用药治疗原则 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原则,双相障碍,重点,主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鉴别 诊断 心境障碍的治疗,参考书,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