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93259143
  • 上传时间:2024-09-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66.51K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第六章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一、同伴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存很少通过强制性压力来相互影响,多是出于钦佩青少年与朋友常是相似的对同伴影响的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团伙的特点:规模的、时间早、多为同性朋党的特点:规模小、稳定、男女混杂、青少年中晚期出现亲密关系由同性过渡到异性 二、青少年对朋友的需求二、青少年对朋友的需求§童年期对同伴投入的感情少,情感满足主要来自父母,青少年期同伴交往带来了独立和摆脱父母的需要§青少年的友谊质量和稳定性与自尊显著相关,与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都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渴求分享成熟感情、麻烦和大多数个人思想的朋友朋友能提供帮助、情感支持、建议和信息§男女同伴交往的态度差异:女孩期望、依恋和亲密多,看重责任和关怀;男孩更为关心独立、自我张扬和义务§友谊的重要性源自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充满焦虑,备感孤独,原因有:缺乏社交技能、自卑、缺乏信任、父母不支持 三、同伴团体的功能三、同伴团体的功能§能够提供环境信息和自我信息§积极的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相关、有更好的自我价值感;消极的同伴关系与辍学和犯罪有关;社会孤立和犯罪、抑郁和酗酒有关。

      §同伴的冲突和解决有利于社会规则的学习§亲密的友谊有利于今后构建亲密关系§同伴关系还具有认知功能、情绪功能、人格发展功能 四、青少年的同伴地位四、青少年的同伴地位§类型:受欢迎的、被拒绝、被忽略、矛盾的§影响因素§体育、娱乐和学业成就;§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男孩赢得威信的方式依次为:运动、学习、善交往、异性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女孩为:漂亮、善交往、学习、异性喜欢、服装、参加活动§形成并展示令人钦佩的个人品质§具有被人接受的社会技能§羞怯和自卑会损害社交地位,但干预效果明显 五、青少年团伙五、青少年团伙§同伴经历包括互动水平、二元水平和团伙水平§同伴会使人产生朝向行为、反对行为和回避行为§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包括友谊、团伙和朋党朋党人少,结构紧密、团伙人多、结构松散§团伙的形成:由朋党过渡到团伙、由同性过渡到男女混杂§团伙的作用:归属感、自我验证、准入规则;团伙的影响不一定是消极的;团伙的成员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团伙会发生变换§团伙的特征:由核心成员和外围成员之分;内群体偏好,外群体歧视;投入大量的时间;凝聚力、等级结构、规范性、从众性、心理倾向一致性 六、青少年的友谊六、青少年的友谊v友谊的功能友谊的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v友谊观的发展友谊观的发展§阶段0(3-7岁):短暂的玩伴§阶段1(4-9岁):单向帮助§阶段2(6-12岁):双向合作§阶段3(9-15岁):亲密共享§阶段4(12岁-):深入理解v友谊的影响因素:友谊的影响因素:共同活动、坦诚高尚、忠诚和责任、性别差异 七、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七、青少年的异性交往v特点特点§第一,从影响因素来看,如果说少年期的异性交往更多受生理发展的制约,青年期的异性交往则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因素§第二,从对交往过程的认知来看,青年期超越了青春期友谊和爱情模糊的界线,由好奇,朦胧发展到理性,明朗§第三,从交往目的来看,恋爱和婚姻的日益成为青年异性交往的主题§第四,从对交往过程的控制来看,由浪漫,冲动,缺乏自控和稳定性发展到理性,责任,稳定和自控 v亲密的异性关系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亲密的异性关系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偶像勾勒期生理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使进入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接近的心理,为异性所吸引随着与异性交往的增多,他们会在心目中逐渐勾勒出理想异性的轮廓,形成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初恋期恋始于偶像确立的基础上,在交往过程中感到某一异性与自己心中的偶像相吻合,便产生爱慕之情。

      于是,便向对方传递爱的信息,一旦成功,恋爱便拉开了序幕§热恋期从初恋到热恋是爱情深化的阶段由于恋爱双方交往的频繁进一步窥视对方内心世界成为双方的共同期望,从而使恋爱逐步向深度发展,双方积极的情绪体验迅速升温,关系愈加密切,从而进入热恋期§苦恋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恋,相互都有了较深的了解,谈论的话题也从海阔天空回到了现实家庭的态度、社会的舆论、未来发展等现实问题迎面而来,双方都开始用更为现实的标准审慎地看待对方,于是双方不时会出现一些难免的冲突 第七章第七章 青少年的心理性别青少年的心理性别 一、心理性别的概念一、心理性别的概念§心理性别是指个体作为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文化维度的内容 §性别角色是对男女言行举止的期望§心理性别定型是我们对男女性别的印象和信念§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理论 二、心理性别的影响因素二、心理性别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青春期生理的变化、进化的观点强调,进化适应促成心里性别的差异,男女进化压力不同:男性寻求短期配偶,以便获得生殖优势,女性注重配偶提供资源和保护§社会因素:父母的榜样、同伴的性别类型标准、学校里的心理性别歧视、大众传媒的宣传§认知因素: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自我的建构;心理性别图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标准的作用。

      三、心理发面的性别差异三、心理发面的性别差异§智商§攻击性§成就动机§社会情绪 四、性别认同障碍四、性别认同障碍标准:过分认同异性的愿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性别具有特别的不安评估方法:父母报告、行为测量、投射测量原因:对压力的反应、早期依恋困难、增加儿童焦虑的家庭因素、增加焦虑的社会因素和情境因素;对孩子跨性别行为容忍、跨性别行为的自我认同会成为防御机制 五、青少年性别角色形成相关因素五、青少年性别角色形成相关因素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人格障碍一、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持续的背离个体所应具有的正常文化背景的内部经验和行为模式§偏执型:嫉妒、敏感、多疑,蔑视他人,对他人持续的、毫无证据的不信任和怀疑§边缘型:自我同一性混乱,有慢性的自我厌倦感,人际关系极其不稳定,缺乏推动力,情绪波动、易怒、有自伤行为§表演型:情感体验肤浅,情绪表达夸张,自我中心,过分注重穿着打扮,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吸引别人的注意,依赖赞同§自恋型:自高自大,自我重要感膨胀,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无限的成功幻想,有很强的嫉妒心,需要不断的关注和赞扬,喜欢指使他人§反社会型:思想偏激,牢骚满腹,行为放纵,漠视他人权力、虚伪、无情、自私冲动、行为放荡,缺乏羞耻心和罪恶感。

      §依赖型:行为顺从,害怕独立,过度要求照料凡事需要他人的帮助,优柔寡断,总是依赖别人作决策 二、失恋及其应对二、失恋及其应对§失恋者往往会体验到:羞辱感,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苦闷感,焦虑和痛苦的体验交织;自我评价低,夸大自己的残疾,自卑感强烈;绝望心理,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觉得生活没意义,悲观厌世§造成失恋原因主要包括:倦怠、兴趣和价值观的不同、地位不同、自身性格问题、单相思、移情别恋、物理距离和周围的反对§失恋的应对:首先,要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是重要的,但除了爱情,人还有亲情和友情,还有事业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要学会情绪宣泄所谓宣泄, 就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而不要装得若无其事;第三,塑造正确的认知, 防止偏差认知,要做到失恋不失德;第四,升华,失恋者应该用理智战胜痛苦,把感情和精力投入到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事业进取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去 三、抑郁及其干预三、抑郁及其干预v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身身体体发发育育::青少年的身体满意度和以后的饮食障碍和抑郁体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身体暴露回避是中学生身体发育与抑郁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学校适应:学校适应:防御性、自信心、相互理解、共同行动、爱的需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支持网络、感受到的支持、实际的支§社社会会技技能能::社会技能不足的学生不仅更容易体验的抑郁,而且面临生活事件冲击时,由于应对能力不足,他们的压力更大。

      §目目标标定定向向::一类是以拓展认知能力为核心的学业目标;另一类是以维持积极社会评价为核心的评价目标§认认知知偏偏差差::独断性推论、选择性注意、过度一般化、过大或过小评价、二元思维 v选择性干预方案选择性干预方案§PPP干干预预方方案案 ::PPP(Penn Prevention Program)方案由Jaycox等(1994)开发,包括自由交流、干预程序导入、认知和体验的关系、认知偏差标定及原因分析、认知偏差后果分析、认知偏差指导和改进、应对策略指导、情绪调节和制定问题解决计划、社会问题解决指导、问题解决策略的巩固、测验和考核、复习并颁发证书12单元,需要12周,24个小时研究者从1600名10~13岁儿童中筛选出有抑郁倾向和亲子冲突问题的儿童149名,其中,干预组69名,对照组73名结果表明,干预组的抑郁倾向有明显的降低,干预后有严重抑郁倾向的被试从24%下降为15%;对照组的一直维持在23%左右该模式最主要的特色在于长期效果明显,据研究者报告,6个月后的干预效果与干预后即时评定结果基本一致,2年后的干预效果依然明显 CWD-A干干预预方方案案::CWD-A(Adolescent Coping With Depression)由Clarke等(2001)开发,包括压力感评定、社会技能训练、娱乐性活动、放松方法指导、面向未来思考、相互倾诉、问题解决指导、效果巩固8个环节,16个单元,活动时间40课时。

      研究者根据DSM诊断标准,从1652名9~10年级学生中筛选出有明显抑郁倾向但还不属于抑郁障碍的被试150名,其中干预组74名,对照组76名12个月后的追踪评定表明,干预组发展成抑郁障碍的比例为14.5%,对照组为25.7% PGC干干预预方方案案::PGC(Personal Growth Class)是由Thompson等(2000)开发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方案该模式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负责实施,其要点是同学和教师提供社会支持;活动记录和感受评定;以自尊心改善、冲突中决策能力的提升、愤怒和压力的缓解、深度沟通为中心的生活技能训练此模式包括PGCⅠ和Ⅱ,前者共18个单元,每单元1课时;后者也有18个单元,是PGCⅠ应用能力的拓展研究者曾对106名9~12年级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其中,36名被试接受PGCⅠ的干预;35名同时接受PGCⅠ和Ⅱ的干预;35名对照组被试结构方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前两组被试的自杀倾向和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v全员性干预方案全员性干预方案RAP干干 预预 方方 案案 :: RAP( Resourceful Adolescent Program)是由Shochet等(2001)开发的全员性抑郁干预方案。

      该方案包括导入、自身优势确认、自我放松训练、认知重构、问题解决指导、心理支持的获取方法、家庭关系的协调和冲突预防、巩固和总结8个环节,12个单元研究者对260名9年级中学生进行了干预,被试分为3组,分别为RAP干预组、RAP+家长干预组、对照组结果表明,两个干预组被试的抑郁倾向和绝望感得分均有明显的下降,而且两组差异不明显根据评定结果,把被试分为正常水平、准临床水平、临床水平后发现,两个干预组正常者向准临床和临床水平转移的比率为1.2%,对照组则为10.2%接受干预的准临床水平被试没有一例转向临床水平 LISA-T干干预预方方案案::LISA-T(Ease of Handing Social Aspects in Everyday Life-Training) 是 由 Pössel等(2004)开发的青少年抑郁干预方案,包括认知的重构、主张性训练、应对技能训练三方面的内容研究者对347名8年级中学生进行了研究其中,干预组200名,对照组147名,包括正常者、轻度抑郁者和临床水平被试被试匹配性别后分组,每组8~24人,由2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织实施结果表明,干预组正常者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0.7%上升到64.3%;轻度抑郁比例由干预前的52%下降为31.2%。

      对照组两次评定健康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7.2%和37.6%,轻度抑郁的比例也基本没有变化 PSE干干预预方方案案 :PSE(Promoting Self-Efficacy)干预方案是Oikawa和Sakamoto(2007)开发的以认知改善和自我效能感提升为主的抑郁干预方案该方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主要根据自编教材对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调整对消极事件的关注点、消极思维方式的调整、扩大视野和多维思考、乐观和压力的应对、中期总结、自我表露和自我主张训练、最后总结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指导讲授、讨论、家庭作业构成,每周1个单元,需90分钟开发者对122名女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其中干预组26人,对照组96人结果表明,干预组在关注点、思维方式、多维思考、乐观和压力应对几个自我效能维度改善明显,在自我表露和自我主张维度没有明显改善但此模式是否具有长期的效果以及是否适合男性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 PPD-C干干 预预 方方 案案 :: PPD-C( Program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Children)是Kurakuke和Yamasaki(2005)开发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该方案包括认知改善、行为矫正和情绪调节三方面的目标认知改善围绕自我激励、努力才能改变现状、失败是暂时的三方面设计人物故事,包括元认知的学习、认知和体验的关系、自己认知倾向的确认、认知改善指导、认知改善训练5个单元;行为矫正是通过情境故事、现场示范和模仿培养儿童意见的表达和拒绝能力,包括3个单元;情绪调节包括放松、积极暗示、说出烦恼3个单元研究者对5年级91名小学生进行了研究其中,干预班30人,2个对照班共61人儿童自评和同伴评定结果表明,除认知改善不明显外,儿童对抑郁和愤怒的调节及行为技能均有明显改善 四、青春期症候群四、青春期症候群青春期抑郁症候群的概念,也称无快乐症候群,此症侯群不同于稳定的抑郁症,但带有抑郁症的特征,表现为无目标、无感动、无兴趣、无快乐、自卑等青春期无聊症候群指的是一个人显出倦怠感、没力气、无聊、空虚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期间内呈现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课业或工作不关心、无法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为认同问题感到苦恼、社会退缩青春期挫折症候群的概念,青春期挫折症候群一般由人际关系障碍、学习不良等挫折体验诱发,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征:(1)神经症症状,表现出腹涨、头疼、无力、易怒等;(2)越轨行为,表现为离家出走、争吵等;(3)思维障碍,注意力和判断力低下;(4)欲求障碍,表现为不思进取、懒散;(5)倒退,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幼儿化。

      山中康裕则提出青春期自闭症候群的概念,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学校恐怖、神经性厌食、神经过敏、人际交往恐怖等自闭症候研究表明,青春期挫折症候群和自闭症候群都表现出与自杀行为的高相关 五、网络成瘾五、网络成瘾§特征:心理于行为都沉溺于网络,上网成为其主要活动;通过上网产生激动、兴奋、紧张等情绪体验,获得内心安宁,或者实现逃避现实、麻木自我的目的;随上网乐趣的增强,出现欲罢不能的现象,对网络操纵出现时空失控,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好明显地焦躁不安;人际关系、工作关系、个人生活等各方面产生各种矛盾与冲突,精神心理活动走入歧途§最基本类型:网络性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观看、下载和交换色情作品;网络关系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在网恋、网上交友中;网络游戏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网络信息收集成瘾,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学习成绩下降 六、物质滥用六、物质滥用§吸烟§饮酒§药物依赖 七、自杀七、自杀v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精神问题:抑郁和药物滥用§家庭成员的自杀史§经常处于压力之下:尤其是成就和性方面§父母拒绝§人格特征:过度敏感、受暗示、抑郁、观念和信仰§环境:压力、缺乏对环境的控制感 v预测因素预测因素§无序的家庭生活§父母婚姻问题§父母和朋友亡故§退缩和孤立§自杀未遂§强迫行为§成绩下降§馈赠珍爱的东西§情绪异常§睡眠紊乱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