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春锦斗王氏旗形宗祠.pdf
2页永春锦斗王氏旗形宗祠王徽哲王氏旗形宗祠位于永春县锦斗(又称九斗) 镇区往南 2 公里的虎荇村庄内永春锦斗溪坝王氏第十七世裔孙玉生公的第三子进童公于公元一五一八明正德戊寅年十二月十八始建,宗祠坐巽向乾兼辰戊, 占地面积 32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 280 多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 360多平方米富有闽南特色的旗形宗祠,屋脊燕尾高翘,厅堂油漆金碧辉煌龙脉华峰缭绕, 东、南、北绵延起伏的山脉, 象三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青山萃绿祠面前有如玉带盘腰清澈的溪流,右前方有形似大鼓的巨石和 2 块天然条石,被誉为“鼓石”与“鼓槌”宗祠右方两块形似“信佳杯”的天然巨石对峙溪流两岸如此天然奇景,给祠宇增添了美丽、神秘的色彩为使宗祠风水宝地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娄代先祖冒着严寒酷暑,不畏艰辛,靠双手和双肩,把宗祠南边两山相隔的“山东坑格”大坑填平把龙脉中间一座山头堆积成一座山头堆积成一座秀丽的华峰,使龙脉主峰象旗杆上的盖帽屹立在祠宇后山的龙脉上,此山峰被称为“屯峰”先祖的愚公精神,为后裔留下了宝贵传奇典范,如祠堂楹联“旗逢盛世山河披锦绣,形纳瑞光祖第景色新”据族谱资料, 忠懿王审知第二子延钧的长男继鹏之二子承信,于公元 940年(五代时)入驻永春锦斗王坑(今称杏坑),公元970 年在锦斗溪坝建祖宇,称为溪坝(又称僊华)王氏溪坝宗祠,承信为溪坝王氏一世公。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第十七世玉生王公第三子进童公于公元1518 年始建旗形祖宇,宗祠建成后,代代人丁日显兴旺,人才辈出,真是“僊华发源思远祖,旗形分脉耀芳宗”公元 1597 年,明万历丁酉年,玉生王公裔孙元温、元吉、元贡偕侄旺生对祠宇重修建清光绪年间,宗亲再次对祠宇整修由于历史社会的变革,本祠宇曾被当地政府收集为乡公有资产公元 1985年三月,众宗亲按人口集资, 赎回旗形王氏宗祠 公元 2004年,众宗亲集资,于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日动工重修建 现在的祠宇“宗亲振兴风光秀,门庭华耀景色新”忠懿开疆政德绍越载誉八闽史册,承信驻锦瓜反瓞绵延彰显九斗华篇”太原家馨远,旗形世泽长”自始祖开基以来,历经500 余载繁衍,脉脉枝叶茂盛现居住本地人口有2400 多人,分布尤溪、沙县、厦门等地人口约1600 多人,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国家人口约有 1400 多人据族谱记载,有分布开往台湾、江西、福建建阳和其他地方的脉氏自现代以来,涌现了很多名校高材生和科技、经济界名流,有多名荣获处级以上干部和教授职称的宗亲改革开放后,本地经济快速发展,正是“福临祖宇清风明月,宝到德门积玉堆金”宗祠是族人精神圣地, 有了宗祠和族谱这两大精神支柱,族人才真的是“如木有根,似水有源”。
因此,旗形王氏应该团结一心,携手共襄,同宗同梦,共同谱写宗族复兴,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