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_园冶_中_虽由人作_宛自天开_的生态智慧.docx
3页浅析《园冶》中“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生态智慧文 / 李 萍《园冶》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园林专著, 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结, 还蕴含着比较丰富的生态智慧作者在《园冶》中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表现了一种朴素 的生态美学观,讲究园林的建造不仅要外观精致,更要在文化内涵上崇尚自然,达到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 这种朴素的生态美学观, 对于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有利于建设诗意的栖居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追求自然写意的美学观 《园冶》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造园理论的比较完整的 学术专著,作者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和详细的图解,描绘了中国 古代造园的理论与技艺,而且,用生动的文字和华丽的骈俪文 体,阐释了中国古代造园的美学思想在《园冶》中,作者以 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的造园理 念,追求自然写意的园林风格,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达到浑 然天成的自然美效果,这种造园理论寓含着朴素的生态美学思 想所以, 《园冶》在造园指导思想方面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的意 识,已经超出了同时期的先进的建筑学著作,它体现的生态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渊源《园冶》作为我国第一部造园理论专著,在吸收前人有关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计成独特的见解,体现了比 较先进的园林设计思想作者计成在《园冶·园说》中首先 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主张,成为中国传统 园林艺术的审美原则和建造法则建造园林,虽然是人类改 造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但是实践结果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呈现的园林的景观犹如天然造化,自然写意如《园 冶》中所描绘的“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 四时之烂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 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 2 ] 的景象,在园林里种满梧桐、槐树、柳树和梅花等,人可赏析自然世界的四季变化,去除世俗社会的庸扰然而,这种美学主张并不是作者凭空而想的,而是受到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饱含了深沉的生态智慧中国古典 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受儒家、道家的影响比较明 显在儒家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在94环境艺术美然而并不是所有人能和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林,许多文人仍生活在市井之间,与庸扰俗世相伴。
他们 唯有建造一处精神的园林,才能安放自己内心的高洁,获得精 神的独立建造一处具有精神意义的园林,首先应该模仿自然,让 自然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即使不能真正回归自然,也能在 有限范围内放眼四望皆自然,享受自然之乐所以,中国古代 园林是一个浓缩的自然世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应该具 有自然形态,而不应矫揉造作,人工痕迹明显在《园冶》中, 计成一开始就阐述了建园选址的重要性,只有选址得当,才能 有利于后期的建造如: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 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 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 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 3 ] 如果一开始选址于远离尘嚣的山林,那么便可以就地取势,利 用山林的古木繁花,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保留自然淳朴的 特色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一山一水便是一天地一处园林的 面积有限,不能包含文人喜爱的名山大川,所以这就需要发 挥人类的模仿能力,将天地万物进行浓缩,融入到这狭小的 园林天地里比如,在堆砌假山时,计成主张“岩、峦、洞、 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 深情。
”[4]堆砌假山时,不要凭空乱想,而是以真山为蓝本,了 解山石结构和水质纹理,就可以作假成真,使园林中的假山 假水具有自然的形态虽然不是真山真水,但是只要将山石 按照自然世界的原始形态进行堆砌,就可以模仿出高山的深情,建造出一个人间仙境在假山假水的模仿中,获得天然之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天人合一”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一直影响了文人的精神追求,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 林的美学追求,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浓重深厚的人文精神在 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影响之下,崇尚自然 之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永恒的美学追求道家追求“道法自然” ,崇尚自然、含蓄和质朴之美,崇尚 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认为人是大自然 的一部分,所以,人类最本质的追求应是融入自然,成为自然 界的一部分这种追求自然原始美的思想,影响了不少文人的 审美取向,也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建受“道法自然” 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景观要真实再现自然,反映自 然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直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中国古 典园林是古人居住环境的一个缩影,是其诗情画意的具体体 现,既反映了古人的朴素宇宙观,又凝结了古人先进的生态美学观。
二、 《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园冶》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美学观,在建造园林时,既要追求模仿自然, 崇尚自然,又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平衡一)模仿自然,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人有着两面性,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着隐逸山林的人生追求在科举制度下,并不是每一个文人都有 进入朝堂的机会,许多文人往往名落孙山,郁郁不得志他们心中的寂寞无法消解,便会寄情山水,在山水之间体味自然之环境艺术 95趣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模仿自然、崇尚自然,并不是建造园林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最本质的追求当下生态破坏,使人类才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实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古 人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追求一种万物共生的生存 环境,折射出一种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计成认为,园林不仅要外观精美,在文化内涵上,园林的 设计风格应与自然接近,设计理念要追求与自然存在融为一 体,达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比如,计成在《园 冶》中提出了“开林须酌有因”[ 5 ] 计成认为,建造园林时可 能对原先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开采林木,必须仔细斟酌其 当地的地理环境,避免建造园林造成的水土流失,提出了“须 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
韵人安亵,俗笔偏涂”[6]的警告 在建造园林时,原址上可能有一些古树存在,计成又主张保 留古木,灵活地改变设计因为“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 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 挺玉成难 ”[ 7 ] 在古人眼中,古树有着灵气和活力,保留古树, 既可以增添建筑的古典美,借助古树的灵气,增添园林的厚 重历史感,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尊重其他生灵的生 命权利在自然界里不仅仅有人类居住,还有很多生物群体,人类 在建筑自己的生活空间时,应该保护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最 理想的生存状态便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计成在《园冶》中便 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生活图画: “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 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 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 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8]由此可以看出,在计成设计的园林里, 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得到保留,一处有生气的园林就是应该包 含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在这样的居住环境里,才是真正亲近 自然,融入自然中国古代哲人一直追求仁民爱物,万物都有生长的权利 人类只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主人,不应该因一己之私, 而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
一个文人不仅要具有兼济苍生的 广博情怀,更要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怜悯之心,这样才能做到 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 《园冶》中所描绘的景象,正是追求天、 地、人与万物的共生,只有做到对他者的关怀,才能达到人生境界的自我提升先人保护山林、珍惜资源和爱护万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一个园林艺术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胸怀气魄纵观我国古代 园林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园林是体现古人审美心理的一个 缩影,先人追求的不是外表的华丽,物质的光鲜,而是一种和 谐的自由存在,人生的质朴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里,自然山水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 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然山水是我们文学创作的灵感;在 书画的世界里,自然山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在现实世界里,自 然山水又是我们进行生活实践的物质载体,可想而知,我们的 生活离不开自然山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欲望的无限 膨胀,自然山水已经成为人类攫取物质财富的主要场所开辟 山林,毁荒开地,开采矿产,在建设人类物质家园的同时,也 毁了人类的精神园地,原来的自然山水已没有了往日的诗情画 意,鸟语花香随着当下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 重要性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就需要 我们改变日渐恶化的生活环境,寻找诗意的栖居境界。
在中国 古代文化的思想、哲学中,已经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 源, 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既有利于我们摆脱环境危 机, 又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 此,我们需要认真解读《园冶》等富含生态智慧的文本,了解 古人的精神生态世界,学习古人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朴素生态 观, 克服对物质的贪欲,保持人性的空灵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将是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注释:[1][2][3][4][5][6][7][8][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1988.51 页,51 页,58 页,206 页,71 页,64 页,56 页,58 页参考文献:[1]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本文系基金项目:200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 (项目编号:09CZW011)的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萍,鲁东大学文艺学研究生三、构建诗意栖居的居住环境《园冶》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技术总结,又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园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园冶》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辑:豫 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