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人民版政治文明)..doc
19页必修一 政治文明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分封制1、分封制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西周他和弟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现分封2、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3、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4、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先代贵族5、如何分封:周王把国都附近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人口)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6、受封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爵位世袭、征收赋税、设置官员、建立军队7、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域二、宗法制1、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制度、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作用:(1)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世袭制度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一、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定义(1)“专制主义”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2、特点 皇权专制、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3、秦朝以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1)理论:韩非(法治、中央集权)2)实践:各国变法中集权趋势加强、商鞅变法中实行县制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疆域2、秦朝的制度创新(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皇位世袭、皇位独尊、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下设诸卿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③太尉:掌管全国军务3)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第三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西汉一、王国问题的解决1、王国问题的由来 汉初统治者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封同姓子弟以拱卫刘家天下。
地方上郡国、封国并存地方王国逐渐坐大,威胁中央2、汉武帝的推恩令(1)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王死后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2)作用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二、刺史 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州,没州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三、频繁换相与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内朝官员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外朝丞相的权力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四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隋唐一、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1)汉朝内外朝制度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体制逐步形成3)隋朝确立、唐完善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决策)皇 门书省帝 (审议) 吏部(官员的任免) 尚书省 户部(户籍、土地、赋税) (执行) 礼部(礼仪、科举) 兵部(军政) 刑部(刑狱) 工部(国家工程建设)3、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率2)三省最高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形成中央决策层,便于集思广益。
3)行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独尊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期科目方式标准评价察举制汉孝廉推荐、考试相结合德行汉武帝时期大量人才涌现九品中正制魏晋 推荐门第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科举制隋至明经进士明经考试考试成绩有利于打破特权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第四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元一、从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2、五代十国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中央集权的加强(1)措施①稍夺其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②制其钱谷:设转运使,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③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2)影响①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分裂再现,造成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②造成官僚机构和军队的急剧膨胀,三冗问题严重,日益积贫积弱2、专制主义强化:二府三司 参知政事(副):行政 中书 枢密使:军事门下 三司:财政三、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进1、中央:一省制(中书省)2、地方:行省制(1)职权: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2)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沿用至今,影响深远第五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明清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二、内阁的出现1、废相使皇帝的负担加重,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朱棣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出现“内阁”3、内阁非法定机构,阁臣职权大小和地位升降均取决于皇帝三、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1、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根本目的: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3、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4、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5、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第六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一、积极作用1、政治上:由于统治力量强大,有利于为国家统一和国力的增强2、经济上:由于国家干预管理经济,有利于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各地经济的交流3、文化上: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上发挥巨大作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
4、管理上:有相当严密和完善的制度,机构和规律,运用得当则有相当高的行政效率二、消极影响1、基本上是人治,权大于法,易滋生腐败2、缺乏监督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易造成管理上上的僵化,加剧行政问题3、机构庞大而重叠,职责不分,人员冗滥,办事效率低,易出现推诿搪塞或专形式的状况4、国家干预经济和文化,对经济文化的自由发展有抑制作用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导言课一、历史分期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1、近代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2、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半:部分的、不完整的半殖民地:侧重于近代政治问题,指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2、半封建:侧重于近代经济问题,指保存了封建主义,有发展资本主义三、社会主要矛盾1、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2、封建主义——人民大众(阶级矛盾)四、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任务决定性质)1、革命任务: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可分为新、旧民主革命。
五、知识体系1、外资入侵2、中国人民反抗3、中国人民对救国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年——1900年)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一)、背景1、战前中国(1)经济状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2)政治:腐败3)军事:军备废弛4)财政:入不敷出5)外交:闭关锁国2、战前世界工业革命,市场,原料3、英国的鸦片与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1)战前中英正常贸易状况 中国:出超 英国:入超(2)鸦片贸易:戕害民众、白银外流、人民负担加重 (3)禁烟运动 虎门硝烟(二)战争经过(三)《南京条约》及附件的签订1、《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1)割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成为英国侵华基地2)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3)五口通商(广、夏、福、宁、上),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4)议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增强英国商品竞争力2、附件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租地权 (四)影响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一)战争起因 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联络美法两国,提出修订条约,遭到拒绝。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三)列强所获利益1、1858年《天津条约》(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2、1860年《北京条约》(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3)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美俄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四)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一)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侵略扩张,确定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军队进入朝鲜,处于对峙状态二)过程 丰岛海战揭序幕,平壤战败至中国;黄海大战失海权,民族英雄忆世昌;占领大连屠杀旅顺,威海北洋水师没;《马关条约》举国悲,甲午战后分中国三)《马关条约》及危害1、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承)、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使台湾和祖国分裂五十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二亿两。
加重人民负担,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上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四)特点:突出反映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五)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四、帝国主义瓜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