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笔记.doc
44页中医基础理论导 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论——气、阴阳、五行 指导思想 —— 整体观念 核心内容 —— 脏腑经络 诊 疗特点 ——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文化特征1.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现 2.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 3.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 4.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哲学基础—气、阴阳、五行 自然观 1. 形成的条件 自然科学—天文、气象、解剖等 方法论 社会科学—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医学观2. 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一)魏晋隋唐时期:继承整理阐发经典《黄帝内经》的注释(杨上善、王冰)《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王叔和、孙思邈)总结经验升华理论《脉经》 《诸病源候论》 《针灸甲乙经》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宋金元时期1.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用药多用寒凉 2.张从正——————攻邪论——————攻下派“邪去则正安” 临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 3.李 杲 ——————脾胃论——————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病重在“调理脾胃” 4.朱震亨——————相火论——————养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二)宋金元时期刘完素——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论——攻下派 李 杲 ——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相火论——养阴派 (三)明清(中期)时期温病学派 吴又可—戾气学说—《温疫论》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温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温补学派 薛 己 张介宾 命门学说 赵献可李中梓 —— 脾为后天本,肾为先天本,乙癸同源王清任 脑主思维说 血瘀说李时珍—— 《本草纲目》(二)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1.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2.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邪正交争→正不胜邪→阴阳失调 3.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 治病求本 —— 本于阴阳防重于治 —— 不治已病,治未病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 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性: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整体观念: 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形体结构的统一性—脏腑经络系统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精津液系统机能活动的统一性—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整体调节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整体观念的意义(1)整体生理观——五脏系统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整体性2)整体病理观——疾病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平衡失调的整体反应3)整体诊断观——四诊合参,审察内外,辨证4)整体治疗观——治病求本,异法方宜,辨证论治二)恒动观念1. 恒动观念的含义: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2. 恒动观念的内容:(1)物质世界的运动性(2)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三)辩证观念 1. 辩证观念的含义: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2.辩证观念的内容矛盾的观点: 阴阳二气整体的观点:人—自然— 社会运动的观点:升降出入 生长壮老已 3. 辩证观念的意义从整体、全面、运动、联系的观点认识健康与疾病四)辨证论治 1. 辨证论治的概念: (1)症状、证候、疾病的概念 “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
[据全国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北京1987和GB/T1675-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③疾病:与亚健康、健康对称,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邪正交争(正虚邪凑)而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这一异常生命过程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由证候而体现出来2)症状、证候、疾病的关系:症状是患病机体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疾病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 症状 是患病机体表现出来的疾病现象,• 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 证 症状集合(特定的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 • 疾病 是由证体现出来的,反映疾病的全过程和基本规律• 就症、证、病三者反映疾病本质的程度而言,• • 症状 个别或部分 • 证候—— 疾病—— 阶段性 ——-本质 • 疾病 全部过程 • 证候将症状和疾病联系起来• 证候1 症状1• 疾病←证候 证候2 → 症状 症状2• 证候n 症状n• 病←----------证---------------→症2.辨证和论治及其关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不同以及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出现的证候不同,因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病与证的关系• 同病异治 • 证1----治疗1• 同一种病 证2----治疗2 证异治亦异• 证n----治疗n• 异病同治 • 病1 • 病2 相同的证 ----证同治亦同• 病n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内容:1. 气一元论(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在中医学的应用)2.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在中医学的应用)3.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在中医学的应用)4. 气、阴阳、五行的关系第一节 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1. 常识概念——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2. 哲学范畴——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抽象的物质概念。
物质与功能的统一3. 泛义——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二)气的医学含义1.中医学的气系统:生理之气为核心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2.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中的气是生命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物质与气的关系*生命的本原、形体的结构:气——最基本物质生命的过程:气——升降出入运动、气化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通天下一气耳” 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乎气(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1. 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阴阳相错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1. 中介的含义: 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2. 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q 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精气”q 新陈代谢——形气转化(气化)q 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致病原因——感受邪气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 分析四诊资料:人体真气的盛衰可以从神色、形态、脉象等表现出来。
2. 辨别疾病证候:气失调(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2.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3. 养身之道,以气为本q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v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v 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v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q 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最初的涵义指日光的向背)本义: 阴气、阳气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引申义: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相互对立的两端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气与阴阳的关系: 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阴阳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阴阳与矛盾• 相同点:1、同属于哲学范畴 2、皆涉及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不同点: 阴阳范畴矛盾范畴 自然科学领域任何领域 局限性无限宇宙最普遍的规律 直观性高度科学抽象 特殊性一般性 有限、具体的矛盾形式不加任何限定 (二)阴阳的医学含义(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2. 阴阳的相对性“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所指无定性”(1)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