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的小故事.doc
8页梁启超的小故事 康有为小时候走失过,过了一天被找回来她的妈妈没有抱头痛哭之类,而是坚定的说“我儿是男儿,男儿当自强”ﻫ 梁启超九岁那年,她的祖父梁维清带着她乘坐木船,由水路经江门前去广州参与考试,这个还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ﻫ 当时满船的人都是准备应试的赶考的书生,人们坐在一起都是在讨论学问和夸耀才学的一日在船上吃午饭,刚好吃的是白米饭和蒸咸鱼,有一种考生就建议以咸鱼为题进行吟诗或作对其实用咸鱼入诗入对,是一种非常难的题目,由于咸鱼虽然是广东人饭桌上的名菜,但毕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话说:“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说的仍然是臭,并且是与“入芝兰之室”相对着的,话题一出,当时满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难倒了,人们纷纷都在抓耳挠腮,苦苦思考ﻫﻫ 梁启超稍停半晌,便当众吟诵:“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在座的人听了,都不约犹如地愣了一下,然后人们都拍手叫好,不约而同地夸奖她的诗做得十分切题,风格典雅,诗意浓郁,并且合适地运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好句ﻫﻫ 到后来有人讨论到梁启超的时候,就有这样戏言:“广东咸鱼从此得翻身了,入风流儒雅的一类了”,这个也许都是从梁启超作咸鱼诗中得到的。
梁启超智取寿文的故事 (石绮霞) 梁启超在她十一岁那年,到省城参与考试,一举就得中秀才考完试之后,担任主考的三品大员、广东学政使叶大焯,得知广东出了这样一种神童,再细细阅读梁启超的试卷,大为赞赏,就专门召见梁启超和几种年龄稍小的秀才面试一番,和她们谈论经学、唐诗宋词及唐宋八人们等 被接见的新科秀才一种个进去之后不久就退出,惟独梁启超竟小小年龄就无所不知,对答如流叶大焯不觉十分快乐,对梁启超大分赞赏机灵的梁启超见到这样,立即长跪于地祈求说:教师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经是七十高龄,她的生辰为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弟子不久就回家乡看望她老人家了,如果在我为祖父祝寿时,能得到先生所写的寿言,一定会使我祖父延年益寿,并且还可以告慰叔父和爸爸孝顺之心,在我们的宗族交往中会感到更加光彩的叶大焯面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听她说出一番成人的语句,大为惊讶,并深深地为她孝心所感动,于是便接受了梁启超的祈求,欣然提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文ﻫ 回到家中,梁维清一读之下,非同小可啊,广东学政是朝庭三品人员,竟亲自挥笔为自己写寿文,真是大喜过望,茶坑村双喜临门,当即像过节同样庆祝梁启超得中秀才,和梁维清得到高官的祝寿。
ﻫ 两考官争女婿的故事 (石绮霞)ﻫﻫ 在光绪十五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参与了广东乡试,一次就顺利地考中了举人,排名第八,并且也是这次新会籍考生中的成绩最优秀的一种,同步也是全省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一种 在这次乡试中,梁启超的试卷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自然就引起了两位主考官的特别关注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贵州省贵筑(今并入贵阳)人;副主考官为福建人王仁堪两人都很赏识梁启超的学识与才华李端棻心想,自己近年来担任乡试的主考官,但历来就没有遇到过像梁启超这样才学超群的学子,她感到应当和梁启超见会面,试试她的真正才学,同步,李端棻又想到,自己尚有一种年轻的堂妹,正待字闺中,不如乘此机会,还可以缀合这门婚事呢,于是就打定主意请副主考官王仁堪从中作媒 合法李端棻如此考虑的时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由于很欣赏梁启超的才智,想把自己尚未出阁的女儿许配给这位年轻举子因此,当李端棻提出请她做媒人的时候,简直目瞪口呆但由于李端棻是先提出,虽然自己内心有说不出口的惋惜,使她老半天都说不出话来,但最后也只得无奈地答应了ﻫ 后来,李端棻便借与考生面谈的机会,直接就向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梁启超在主考官面前,一时之间,她无法回绝、并且她也无意回绝这门婚事,便深深感谢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并立即写信告诉父母梁启超的爸爸懂得这件事之后,觉得很不当当,由于自己家世代耕读,而李家则世代为官,难以高攀,门不当户不对的,因而就婉言谢绝李端棻坦然地写信给梁启超的爸爸,她说:“我也懂得启超过自寒门,但她前程无量,不久即可青云直上我家物色的是人才,而不是从贫富来考虑,并且我也懂得我的堂妹深明大义,我才敢于为她主持这门婚事,你们就不不必推却” 就这样,这门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后来李小姐在梁启超的毕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段佳话 ○ 梁启超拜师 (刘永忠)ﻫ 梁启超考中举人后来,但她并不满足已获得的成就,还是继续努力学习,在广州的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学海堂中,有一种同窗名叫陈千秋,是南海县西樵乡人,与梁启超非常要好,并且她还是学堂里的高材生一天,她从外面回来,非常兴奋地对梁启超说:“梁兄,我据说南海康有为先生上书皇帝祈求变法,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目前她刚巧从京师回来,我正想前去拜见她,她的学问是我与你所想象不到的如果我们目前能找到一位好教师,那就太好了ﻫ 陈千秋见到梁启超还是一脸纳闷,就向她简介了康有为的学问和思想,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参与顺天乡试,她写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书》,向光绪皇帝提出:“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 ”?她还警告皇帝,如果还是因循守旧,不变法图强,外国列强必然会进一步进一步国土,像太平天国那样的起义就会再次发生。
本来康在这次乡试中,已经考中举人,可是顽固派大臣徐桐觉得,“像康有为这样轻狂的人,如果给她考中,此后必然会将朝庭搞得乌烟瘴气的于是抽去她的试卷,使康有为不幸落榜了但这次上书却轰动整个北京官场,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康有为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声望陈千秋还说,康有为除此之外,尚有许多异议和奇怪的论说,都是她闻所未闻的这个消息大大地震动了求知欲极为旺盛的梁启超,她急切地恳求陈千秋说:“陈兄,我也想见见这位康先生,你快带我去见见她吧”陈千秋爽快地应允了ﻫ 见到康有为后,梁启超便正式拜康有为为师陈千秋、梁启超二人还共同祈求康有为自己开学馆,于是康有为便在广州长兴里成立了“万木草堂”梁启超从此便结束了在学海堂的学习 康有为中举是1893年的事 ,比梁启超中举晚四年,当1890年梁启超成为康有为的及门弟子,及1891年万木草堂创立时,康有为还是没有中举呢可见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是举人拜秀才为师,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这也阐明,康有为的确是有学问,很不寻常,不仅学富五车,并且思想新颖,否则,已经中举的梁启超岂肯拜在她的门下?同步也阐明,梁启超的确虚心好学,不计较康有为还只是个秀才,只要她有真才实学,能为己师,还是很乐意拜她为师的。
○ 梁启超走向舆论界 (刘永忠)ﻫ 梁启超被称作中国近代舆论界之骄子,她的一支笔强于十万兵,她编撰的《万国公报》,就是她走向舆论界的起点,在这里我向人们说说梁启超编辑的第一份报纸的故事 在1895年6月,康有为在北京开办《万国公报》,由于她们当时不会,并且也主线不敢但愿有人购阅,因此这份报纸只是作为一种赠阅的报刊,她们还与送京报的人商定,随《宫门抄》这份报刊一起附送给官宅,不收费,并给送报人一定的报酬开始的时候,每期印1000份,每期纸墨费银二两,这些费用都是由康有为筹集这份报纸编辑是由梁启超和麦孟华做的,报纸的内容除转载清政府的奏章和在华外国人办的报刊上的文章外,并报导国内外要闻,其中还刊有一篇重要由梁启超撰写的“时评”,就仿佛是目前的社论或短评式的论说文官吏们在《万国公报》上所读到的,都是她们闻所未闻的内容,结识和议论逐渐为之一变,在朝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份报纸办了一种多月后,居然可以增印到3000份,可以说是一份中国近代业绩辉煌的一份报纸ﻫ ○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 (林媚笑) 梁启超生平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如果有人问她,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她便会回答:“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并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眼,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但我不仅从成功里感到趣味,就是在失败里也感到趣味 有一次,梁启超被邀请到南京东南大学作学术报告,当时她向学员作了一介题目为《教育家的自家田地》的讲演,进一步论述教育这门职业的特别好处她在讲演中,一开头就说:孔子多次自白,说自己没有别的过人之处,但是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她的门生赞叹道:“我们这一点真的难做到啊”梁启超剖析说, “为什么你们做不到呢?由于学是不难,而要做到不厌却是不容易;诲人不难,不倦却是很难的厌倦是人生第一件罪恶,也是人生第一件苦痛厌倦是一种想脱离活动的心理现象,换句话说,即不肯劳作不肯劳作的念头一起,不仅减低了劳作的效率,还会生出无穷弊害,因此说它是罪恶而从另一种方面看,不管是谁,总要靠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不管你如何不乐意,劳作还是免不了既免不了,又不乐意,每天皱着眉、哭着脸去做那不乐意做的苦工,岂不是活活的把自己关在第十八层地狱!因此说厌倦是人生第一件苦痛梁启超的讲演,引起学员的广泛爱好,掌声在会堂里久久不能停息 第二天,她再为这些学员作题为《学问之趣味》的讲演她一开头又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余仅有个零了。
这句有关趣味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学员引入了听讲的爱好 梁启超接着说: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均有趣味,只嫌每天24小时不能扩大到四十八小时,不够我享用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觉得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梁启超对趣味的典型论述,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这种趣味的学习措施,对我们现代人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康、梁三上书 (香红) 在古代,但凡进京参与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的,有乘公家车辆赴京的惯例,因此对进京参与会试的举人又称为“公车” 康有为在创立万木草堂和中举之前,都曾经以平民百姓的身份,上书光绪皇帝,规定变法救国,以防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这在清朝是破天荒的事,全国的人民都钦佩她的敢说敢言的行为,因此康有为的名声大振,特别是广东的读书人都是很拥护她的等到甲午战败,连光绪帝的教师翁同也觉得康有为有先见之明,对她十分看重这是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ﻫ 1894年是甲午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称为甲午战争中国在战争中失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的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停战公约,称《马关公约》,在这个丧权辱国的公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来后,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固然也引起在北京参与会试的全国各省举人的强烈反对。
在《马关公约》即将签订的时候,康有为倡议发动各省的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回绝签订《马关公约》经过梁启超几种昼夜的奔波呼号,湖南的举人一方面响应,福建、江西、贵州、四川的举人跟着响应,河北、山东、河南的举人也随后响应成果,进京参与会试的十八省的举人,都被鼓动起来康有为大受鼓舞,立即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赶写了一篇一万四千字的“上皇帝书”,即我们历史上所称的“公车上书”,慷慨激昂地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三项建议,在文章中签名的举人就有1300余人后来举人们在松筠庵集会,讨论和通过上书的内容,到会的举人有数百人在京城有数百读书人集会,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呵呵,可以说这是中国后来学生运动的先导吧ﻫ 主和派见到这种状况,立即感到状况不妙,就派人到各省会馆,向举人们进行吓唬,要她们撤销签名,某些胆小怕事的举人,在威逼之下,便照着办了,但到最后仍有603人不肯屈服,还继续保存签名 由于当时朝廷规定:上皇帝的书是不能直达,必须先经都察院,才干转达给皇上的,等到四月初十日上书送至都察院时,《马关公约》已提前于初八日在烟台换文都察院的官员就推说签约已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