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代物价的变动.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9891251
  • 上传时间:2018-05-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物价一涨一落的变动,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就消费者这一方面来说,物价贵了,他们往往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要大大的削弱,以前许多力能买到的物品都买不起,只好把原来的生活标准忍痛降低反之,物价贱了,他们自然要笑逐颜开,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增大,可以自由享用各种物品,过着很舒适的生活至于生产者,也是同样感到物价涨落的影响,虽然他们所感到的与消费者完全相反当物价上涨的时候,他们都兴高彩烈,因为这是他们发财机会的来临反之,当物价下落的时候,他们却很焦急,因为这样他们不独赚不到钱,有时甚至要大大的亏本物价变动既然给予一般人民的经济生活以这样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史的研究上,当然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了在有唐一代,几近三百年的时期里边,物价曾经发生过好几次明显的变动如果我们画一条曲线来表示它变动的情形,我们可以发见这条曲线老是一起一伏,而且起伏的高度并不一样兹就时间的先后,述说这几次物价变动的情形及变动的原因于下二、唐初物价的上涨二、唐初物价的上涨唐初的物价,承继着隋末以来物价的上涨而上涨隋末物价所以上涨,一方面由于物品供给的不足,他方面由于货币的贬值隋炀帝前后三次大规模地征伐高丽,不独师出无功,而且引起国内的叛乱,结果生产机构破坏,造成物品供给不足,价格昂贵的局面。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七年十二月条说:帝(炀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米斗直数百钱又《太平广记》卷二六七《朱粲》条说: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同时,政治混乱的结果,铜钱的私铸大增这些私铸的钱,因为品质恶劣,价值低跌,物价遂相反地向上高涨《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说:大业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或剪铁鲽、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货贱物贵,以至于亡《通典》卷九,《通志》卷六二及《册府元龟》卷五○○同)上引《通鉴》卷一八一说,隋大业七年,米一斗卖至数百钱其后,据《太平广记》卷二六七所载,米斛万钱,即每斗一千文再后,到了隋恭帝义宁元年,米价更高到三千文一斗《通鉴》卷一八四义宁元年十二月乙未条说:东都米斗三千,人饿死者十二三隋末物价既然那样高涨,到了唐初,物价当然不易平复下去在这时,因为隋末以来的钱币品质太劣,在买卖上多半改用布帛来作交易媒介①[1],货币贬值的原因算是除去了可是,物品供给的不足,在唐初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时唐高祖统治的区域尚属有限,为着要扫灭群雄,完成他的统一事业,还要大规模地用兵这么一来,生产事业便不免要被忽略,从而发生物品供给不足,价格昂贵的现象《旧唐书》卷一《高祖纪》载武德元年:十一月己酉,以京师谷贵,令四面入关者车马牛驴各给课米,充其自食又《新唐书》卷一《高祖纪》载武德二年闰二月:乙卯,以谷贵,禁关内屠酤又《通鉴》卷一九二载贞观元年十二月戊申:诏以关中米贵,始分人于洛州选由此可知,唐代由开国到太宗贞观初年唐兵围洛阳,掘堑筑垒而守之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升这固然是自洛阳被围,粮食来源断绝时的特殊现象可是,到了贞观初年,绢一匹也只能买到一斗米《通鉴》卷一九三说:(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又《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说: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又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说: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又同书卷六《奢纵》说: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往者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两唐书《马周传》均作“米”)一斗……”(《旧唐书》卷七四《马周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唐会要》卷八三及《通鉴》卷九一五同)又陆贽《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说:武德年中,革车屡动,继以灾歉,人多流离。

      贞观之初,荐属霜旱,自关辅绵及三河之地,米价腾贵,斗易一缣道路之间,馁殍相藉《全唐文》卷四六五同)总之,唐代由开国到贞观初年,约共十年左右(618—627),因为连年征战,农产失收,物价都很昂贵,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三、太宗高宗间物价的下落三、太宗高宗间物价的下落唐初物价的上涨时期,到贞观初年即已停止及贞观三四年,物价便作急剧地下降这次物价低落的时间,一直到高宗麟德三年为止,约共三十八年(629—466)左右这时期物价所以大大的低落,主要因为物品供给的增加历史上有一段故事,可以证明唐太宗对于生产事业的注意《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说: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咒之曰:“人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将吞之侍臣恐上致疾,遽谏止之上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患《唐会要》卷四四及《新唐书》卷三六《五行志》略同)这么一来,由于政府的注意与努力,生产事业自然可以大加发展结果,农产连年丰收,自足以促使物价的下降复次,自唐高祖武德四年起,政府又努力于币制的改革,把隋末的劣钱废弃不用,而代以品质较好的开元通宝钱《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

      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钱的成色提高了,价值自然上涨,物价遂相反地下跌由于上述的原因,贞观年间,物价非常低廉就米价来说,每斗只卖钱四五文,或甚至两三文《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说: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以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又《通鉴》卷一九三说: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又《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说: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又同书卷七九《魏徵传》说;帝(太宗)即位四年……米斗三钱又《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说:太宗躬行俭约,抚养困穷……是以至诚上感,淳化下敷,四方大和,百谷连稔贞观八年以后,米斗至四五钱俗阜化行,人知义让,行旅万里,或不赍粮又《通典》卷七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年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以上是贞观年间米价低廉的情况复次,其他农产品,如菽粟等,价格也很低廉《旧唐书》卷七八《高季辅传》说: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又曰:“……今畿内数州……菽粟虽贱,储蓄未多……”其中关于粟的价格,《贞观政要》卷六《奢纵》说: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旧唐书》卷七四《马周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唐会要》卷八三及《通鉴》卷一九五同)又《通鉴》卷一六九载贞观十五年八月:乙巳,上谓侍臣曰:“朕有三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由此可知,史家盛夸的贞观之治,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看来,的确是值得讴歌的黄金时代以上是贞观年间物价下落的情形其后,唐高宗即位,物价也是一样的低廉《通鉴》卷一九九说:是岁(永徽五年)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杭米斗十一钱这种物价低廉的情况,到了麟德年间(664—666),仍是一样《旧唐书》卷四《高宗纪》说:是岁(麟德二年)大稔,米斟五钱,麦不列市又《通鉴》卷二○一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寅条说: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又《通典》卷七说:麟德三年,米每斗折五文综括上述,我们可知,太宗在位的大部分时间,以及高宗在位的上半期,一共三十多年,由于钱币的健全,及农产的丰收,物价曾经长期地下降。

      四、武周前后物价的上涨四、武周前后物价的上涨高宗时代的物价,我们可以分为上半期与下半期来说,而以麟德三年,即乾封元年(666)为分界关于高宗上半期物价的低廉,上面已经说过到了下半期(666—483),物价便渐渐上涨这时物价所以上涨,约有两个原因:(1)货币的贬值与膨胀;(2)物品供给的不足乾封元年,政府铸造新钱,名曰乾封泉宝,其大小及重量并不比开元通宝增加多少,但却规定它当旧钱十文行用[2]这么一来,钱遂因品质与面值相差太远而价值低跌,从而影响到物价的上涨《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至乾封元年,封岳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仍与旧钱并行,新钱一文,当旧钱之十……又缘改铸,商贾不通,米帛增价,乃议却用旧钱《通志》卷六二及《唐会要》卷八九略同)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乾封元年,改铸乾封泉宝……明年,以商贾不通,米帛踊贵,复行开元通宝钱又《通鉴》卷二○一乾封二年正月癸未条说:自行乾封泉宝钱,谷帛踊贵,商贾不行乾封泉宝对于物价上涨的影响,后来虽因停止使用而终结,但再过一些时候,到了仪凤四年(679),钱币又因大量铸造而流通过多,以致影响到物价的上涨《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说:时(仪凤四年)米粟渐贵,议者以为铸钱渐多,所以钱贱而物贵。

      于是权停少府监铸钱寻而复旧《通典》卷九同)又《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说:是时(仪凤四年)铸多钱贱,米粟踊贵,乃罢少府铸,寻复旧《通志》卷六二同)复次,当时朝野因忙于对高丽、吐蕃及突厥用兵,对于生产事业比较忽略,结果农产失收,物价遂从而上涨《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韦承庆传》说:仪凤四年五月,诏皇太子贤监国时太子颇近声色,与户奴等款狎承庆上书谏曰:“……自顷年已来,频有水旱,菽粟不能丰稔,黎庶自致煎穷今夏亢阳,米价腾踊贫窭之室,无以自资,朝夕遑遑,唯忧馁馑……今关陇之外,凶寇凭凌西土编氓,凋丧将尽干戈日用,烽柝荐兴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遑于稼穑……”关于高宗下半期物价的上涨情形,除见于上引各种记载外,《新唐书》卷三《高宗纪》载咸亨元年:八月庚戌,以谷贵,禁酒又《旧唐书》卷五《高宗纪》说:(永隆二年闰七月)丙寅,雍州大风害稼,米价腾踊永淳元年四月)丙寅,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留守,命刘仁轨、裴延、薛元超等辅之上以谷贵,减扈从兵士庶从者,多殍踣于路由此可知,当时米粮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至于它的真实价格,在永淳元年(682),每斗约自二百二十文至四百文不等《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说: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日大雨,至二十三日,洛水大涨……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已上,麦一束止得一二升,米一斗二百二十文。

      ……国中大饥,蒲、同等州没徙家口并逐粮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西京米斗三百已下又《通鉴》卷二○三说: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永淳元年四月丙寅条)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永淳元年五月乙卯条)又《通典》卷七说:永淳元年,京师大雨饥荒,米每斗四百钱加以疾疫,死者甚众以上是高宗下半期物价上涨的情形高宗死后,武后临朝称制关于武后时代的物价,因为文书记载有缺,故作者本着阙疑之义,不妄加臆说现在且进而讨论武周以后物价变动的情况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由此时起,至睿宗先天二年(即玄宗开元元年,713)止,物价也相当的贵关于中宗时代物价的上涨,《通鉴》卷二○八载景龙元年戊戌:上以岁旱谷贵,召太府卿纪处讷谋之《旧唐书》卷九二《萧至忠传》附《纪处讷传》略同)又《新唐书》卷一○九《宗楚客传》附《纪处讷传》说:神龙元年夏,大旱,谷价腾踊又《旧唐书》卷九三《张仁愿传》说:时(神龙二年)都城谷贵,盗窃甚众《新唐书》卷一一一《张仁愿传》又同书卷八八《苏瓖传》说:景龙三年,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瓖奏曰:“……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食者。

      ……”(《新唐书》卷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