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显巨变 风雨铸辉煌.doc
19页沧桑显巨变沧桑显巨变 风雨铸辉煌风雨铸辉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池州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池州经济经济社会社会发发展系列分析之一展系列分析之一物转星移,岁月如梭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池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池州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用“池州精神”谱写了一篇绚丽多彩的时代华章一、一、6060 年发展历程年发展历程(一)恢复重建的曲折(一)恢复重建的曲折发发展展时时期(期(1949-1978 年)年)解放前,池州自然灾害频繁,兵灾匪患严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解放初期的 1949 年,我市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总产仅有 11.94 万吨,工业生产基本以小作坊为主,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 898 万元,钢材、水泥、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工业产品均为空白在 1949 到 1978年的 30 年时间内,由于受“大跃进”和“十年内乱”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全市工农业总产值 30 年内仅增加 3.36 亿元,年均增加 1120 万元,是新中国 60 来发展最慢时期。
二)建市前的改革(二)建市前的改革发发展展时时期(期(1978-1999 年)年)建国以后,我市行政区划变动频繁,经历“两撤三建”,给池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1988 年池州设为地区后,池州地委、行署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确定的路线和方针,将工作的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提出“实现地改市、提前达小康”的目标,全市以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城市同步推进,全市工业开始进行“简政放权,党政分开”的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实现了由单纯计划生产型向市场生产经营型转变,各项改革的兴起与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改革开放的 1978 年到 1999 年间,我市GDP 增加 55.45 亿元,年均增加 2.64 亿元,年均增长 8.6%,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增长时期三)科学(三)科学发发展的快速增展的快速增长时长时期(期(2000 年年-2008 年)年)2000 年,池州在省内成为最后组建的省辖市,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探索符合池州实际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经济总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六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建市的 2000 年到 2008 年 GDP 增加 132.35 亿元,年均增加 16.54 亿元,年均增长 12%,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二、二、6060 年辉煌成就年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一穷二白”的池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池州,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池州正在崛起一)国民(一)国民经济经济快速快速发发展展 综综合合实实力力显显著增著增强强1、 、经济总经济总量量迈迈上新台上新台阶阶新中国成立的 1949 年,池州工农业总产值仅有 4915 万元,到了改革开放初的 1978 年,全市的经济总量(GDP)也不到 3 亿元(2.9 亿元),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05 年 GDP 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8 年实现 GDP192.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49 年增长 91 倍,年均增长 7.9%其中,改革开放以来 30 年年均增长 10.6%,明显高于改革开放前 30 年(1949 年-1978 年)的年均 5.2%增速池州经济总量登上第一个 100 亿元台阶,用了56 年的时间,而从 100 亿元上到近 200 亿元,仅仅用了短短的 3 年时间。
如今我市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 1949 年一年总量的近 2 倍人均生产总值 1949 年只有 49 元,2006年首次突破万元,2008 年达到 14147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49 年增长 65 倍,翻了 6 番2、 、财财政政实实力日益增力日益增强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由 1952 年的690 万元增至 2008 年的 26.05 亿元,特别是从 2005 年以来,我市财政收入连续跨上 10 亿、15 亿、20 亿三个台阶,60 年增长了 300 多倍,年均递增 11.2%,人均财政收入由 1952 年的 9.8 元提高到 2008 年的 1644 元,增长了 167 倍与此同时,我市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1952 年我市财政支出仅有149 万元,2008 年达到 42.83 亿元,年均增长 15.3%在财政支出安排上,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有效保证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保障了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3、 、金融运行更金融运行更趋稳趋稳健1949 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仅有 1 万元,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也不到 1 亿元,2004 年首次突破 100 亿元大关,2008 年突破 200 亿元大关,达到 226.4 亿元。
改革开放 30 年来,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225.83 亿元,年均增长 22.1%;与此同时,贷款规模也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 1949 年的 2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末的 122.9 亿元,年均增长 24.9%二)(二)经济结经济结构构调调整整优优化化 发发展活力日益增展活力日益增强强1、 、产业结产业结构构实现实现深刻深刻变变革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不断提高1996 年我市第二产业在 GDP 中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改变了池州以农村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农业占 GDP 比重由 1949 年的 75%下降到 2008 年的 20.4%,平均按每年 0.9 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而工业占 GDP 的比重由1949 年的 8.1%上升到 2008 年的 30.2%,平均是约三年提升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比重由 1949 年的 75:8.1:16.9 转变为 1978 年的60.2:18.7:21.1,继而调整为 2008 年的 20.4:40.8:38.8,三次产业发展已从建国初期的“一三二”格局转变成“二三一”格局。
2、就、就业结业结构构发发生重大生重大变变化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带动了我市就业结构发生改变60 年来,特别是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恢复建立池州地区的 1988 年,池州从事农业的人口有 54.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 76.2%2008 年,全市从事农业的人口下降到 42.2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40.3%,下降 35.9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 1988 年仅有 16.9万人,而到 2008 年全市的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有 62.6 万人,增加了近 45.7 万人,农村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产业转移3、所有制、所有制结结构由构由单单一走向多元化一走向多元化建国以后,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则指导下,通过三大改造和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升级、过渡与合并,与全国全省一样,我市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到改革之初,池州几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促进了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过 60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
到 2008 年底,全市在册的个体工商户 62042 户,注册资金 64783 万元,私营企业 3536 户,注册资本 47.9 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2008 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共实现增加值 101.17 亿元,占 GDP 比重达 52.6%,其中个体、私营、港澳台以及外商经济分别实现增加值 54.07 亿元、42.82 亿元、0.53 亿元、3.74亿元三三)农农村村经济经济全面全面发发展展 农业农业基基础础地位不断地位不断稳稳固固1、 、农业农业生生产稳产稳步增步增长长6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60 年来,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2008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4.3 亿元,按 1990 价计算,比 1949 年增长 13.3 倍,年均增长 4.6%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75.8:1.5:18.8:3.9:0 优化到 2008 年的44.3:8.9:25.0:14.3:7.4。
2、 、农产农产品品产产量大幅度提高量大幅度提高1949 年,全市粮食总产仅有 11.94 万吨,棉花 1022 吨、油料 4454 吨,肉类总产量 105吨,水产品产量 932 吨;2008 年,全市粮、棉、油、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为 65.91 万吨、2.81 万吨、6.61 万吨、7.29 万吨、10.35 万吨,分别比 1949 年增长 4.5 倍、26.5 倍、13.8 倍、693.6倍、110.1 倍3、 、农业现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代化水平提升60 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实现了从单一到复合的装备调整,固定到多元的作业空间拓展,分散到集约模式转变,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科技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2008 年全市机耕面积 128.45 万亩,机播面积 3.05 万亩,机收面积 109.88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913850 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 61566 台四)工(四)工业经济业经济快速快速发发展展 主主导产业导产业日益突出日益突出1、工、工业业化化进进程明程明显显加快60 年来,全市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工业增加值由 1949 年的 260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的58.05 亿元。
新中国成立(1949 年)至池州复建(1988 年)的四十年,工业发展非常滞缓,工业增加值 40 年仅增加 2.18 亿元,年均仅增加 560 万元池州复建(1988 年)至设市(2000年)的十二年,我市的工业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工业增加值增加 12.63 亿元,年均增加 1 亿元撤地设市以来(2000 年-2008 年)的八年,工业增加值增加 43.67亿元,年均增加 5.45 亿元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池州撤地设市以来是工业总量扩张上最快的时期,现在工业一天的生产量相当于 49 年一年工业总量的 6 倍1949 年以来,我市实现第一个 10 亿元工业增加值,花了整整 46 年的时间,第二、三、四个 10 亿元,分别用了 9 年、2 年、1 年时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工、工业业生生产产能力能力显显著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 2005 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池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发展“1118”计划和“583”工程,成功引进了池州海螺、九华发电、禄思伟等一批大工业项目,工业生产门类已达 30 多个,基本形成了非金属矿物深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数控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2008 年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已增到 364 个。
企业产能规模不断扩大,2008 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 26 家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工业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生产能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