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化运动教案.doc
3页新文化运动向义初中刘敏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初步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导入并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被袁世凯所攫取为了根除封建思想,在思想领域进行反封建运动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第8课 新文化运动学习新课: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归纳)(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背景的方法,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虽是其直接原因,而政治、经济领域的原因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认识事物要全面。
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做简单叙述补充,而思想领域的原因的认识,指导学生看《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天坛祭天》图和小字内容,认识其实质和目的实质并非是真的尊孔复古,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而是借此恢复封建伦理道德和纲常,为其复辟帝制进行大造舆论)二、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看图片《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新青年杂志》等图片,并板书:时间:1915年9月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以上内容,尽量由学生归纳总结,在归纳代表人物的时候,运用图片出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的图片,逐一进行介绍,并说明,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齐集北大,而他们的新思想又主要通过《新青年》杂志进行发表,所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过渡)那么,新文化运动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何种内容来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启迪国民的呢?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前期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逐一进行讲解,认识其内容其实就是“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指导学生看p45材料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为什么陈独秀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一切的黑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用以反对封建专制;“赛先生”(Science)指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看法的科学态度。
由于当时尊孔复古的思想很严重,反对借孔孟之道恢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突出问题,而反对迷信只能借助科学,同时,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来批判在当时还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不但新鲜,而且对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大口号和主要内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新”的特点,从而为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重大作用过渡)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指导学生看p45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胡适所提出的文学改良的主张,其实质就是从文学形式和内容上同时进行改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于是,白话文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胡适的白话诗成为了其中的典范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辛辣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手法对封建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号召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推翻那吃人的旧社会指导学生在书上默写三提倡三反对(过渡)在中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后期内容:两宣传设问:(1)、在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什么变化?(2)、最早在中国举起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物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就是宣传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在中国首先举起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物就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地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同时,在1918年,李大钊、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纷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过渡)新文化运动从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再到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呢?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前期内容的三提倡三反对到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1、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2、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学习主题的总结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化经济近代化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近代化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近代化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进一步设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探索精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等等)巩固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并记忆:第二学习主题的总结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化经济近代化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近代化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近代化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