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案例.doc.docx
18页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但因相距数千里,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师生应在教学中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观看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2.全文朗读视频演播,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抒发自己的初步感受 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和品味课文内容 师述:你们有这么多的感慨,一定想到课文里去亲自领略西沙群岛的独特魅力吧请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细细读一读,动手画一画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5自然段我觉得这个自然段描写海龟的句子很有趣。
生:“我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渔业工人要把海龟翻一个身,抓回家去,而不让海龟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泳呢?” 师:“我们来看一看,渔业工人是不是把海龟抓回家了呢?” 生:“不是他们只是逗逗海龟,看看他们庞大的身躯四脚朝天、没法逃跑的滑稽样子 生:“我喜欢第6自然段”因为我很喜欢鸟,喜欢看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 生:“我也喜欢第6自然段”我觉得这些鸟儿很可爱,我喜欢它们在茂密的树林里栖息 师:“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岛上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养育了这些鸟儿,鸟儿的粪便也成了养育这片树林的宝贵肥料 生:“我喜欢第4自然段”我喜欢这一段的理由很多: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很多;第二,我很喜欢鱼,很想把他们抓回来养在自己家里,不过我知道他们在海里生活更幸福,因为它们在那里有许多朋友;第三,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们暂时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鱼的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谁愿意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你把飘飘摇摇读得真神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鱼儿自如游动的情景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这一句经过你的朗读,它仿佛游得更带劲了 师:“作者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亲眼去看看这些可爱的鱼儿吧 师:“李宇翔同学说她特别喜欢海里的这些鱼,刘老师也很喜欢这些鱼,刘老师把海里的部分鱼儿请到了我们这儿来做客,也请你们抓住鱼儿的外形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生:“有的鱼长得怪怪的,蓝色的头,金黄色的尾巴,可爱极了 生:“有的鱼身上长满了斑点,像豹子一样,游动的时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好看 生:“有的鱼眼睛鼓鼓的,身上长满了斑点,尾巴蓝蓝的,真有趣 生:“有的鱼长着斑马一样的条纹,游动的时候,就像一匹小斑马在奔跑 师:“我还知道,有的同学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海鱼,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请大家互相欣赏欣赏 师:“我们现在来读读这两句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验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人们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所以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课文里说,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人们才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西沙群岛,领略了它那迷人的风采现在,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西沙群岛的整体感受,或用一句话来抒发你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太美了,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很美很美,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儿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海龟无比庞大;海鸟数不胜数这些美景就像一幅很美很美的画 生:“我觉得西沙群岛的物产很丰富,有珊瑚,有海参,有鱼,有海龟,有海鸟,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真是应有尽有 教师请学生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借助电脑,积累美词佳句 师:“好的文章,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深深地感悟,细细地品味;好的词句,我们也要积极地去积累,去运用,去发展 请学生运用电脑,把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打在电脑上,然后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轮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味“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案例8篇 《燕子》案例分析 《燕子》一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报春使者——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景色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受自身活动范围及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难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基于此,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1)媒体出示课文第1节: (2)指名读课文第1节 (3)从这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几方面来描写燕子的外形的呢? 边交流,边板书: 羽毛:乌黑、光滑(抓住颜色光泽描写) 翅膀:俊俏、轻快(突出燕子的飞行特点) 尾巴:剪刀似的(抓住形状描写) (4)听老师读,删减比较 a、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有“**”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b.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生:这都是一些形容词 生:有了这些词,句子更加具体、生动 c.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删,哪种更好?为什么? 生:不删更好,有了这些词,在读句子的时候,我的眼前就好像真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燕子 生:用了这些词,让人感觉到小燕子的敏捷轻快 (5)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 (6)课文中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不写其他方面生:因为这些地方是小燕子最有特点的地方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 (7)师生配合读第1节 师:那么,你们肯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其他小动物,下面,就让我们学着课文第一小节的样子,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生写作 分析: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读是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从而把握文章中心的心理过程;写是从写作目的出发,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心理过程读与写的结合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在此片断训练中,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逐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采用删减比较,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准确性片断中“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分别准确地描绘燕子的颜色、动作和形态,是燕子“活泼可爱”的具体体现加上这些形容词来练习朗读时,犹如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活灵活现地闪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初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加强了语感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采用替换比较,学生学会发现换上来的词都不能准确地反映燕子的外形特征,而原文中的词语却能把燕子描绘得惟妙惟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在训练中采用新旧知识的比较,即把燕子的外形描写与翠鸟或其他动物的外形描写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语言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深入地体会语言形式表达的准确性。
《荷花》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段段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1-3段段意 难点: 概括1-3段段意,感受荷花的美丽 (三)课前准备:挂图、幻灯、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 1、 出示挂图:这是什么花?你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 2、 听录音,思考:哪几段直接写了荷花?(1-3) 二、学习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反馈: 字音: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读准花骨朵,画图理解花骨朵 字形:骨:第3画()翩:左扁右羽 提出不懂得词:莲蓬:看图理解挨挨挤挤:做动作理解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4、齐读课文,读出你想表现的感觉 三、学习1-3段 1、 默读1-3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清香、形态、姿势) 2、 学习第一段 ●读,找出写荷花香气很诱人的词? ●概括段意?(我一进公园,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清香 3、 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标好句号 ●划出直接写荷花形状的句子(4、5、6) ●写了哪几种不同的形态?(全开、刚开、未开)从图中找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
●课文用什么词把三部分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