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中考语文备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谋略类”.pdf
15页2022中考语文备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治国谋略类” 专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八年,太 宗 谓 侍 臣 日 : " 上 智 之 人 ,自无所染①,但 中 智 之 人 无 恒 ,从 教 而 变 ,况 太 子 师 保 ② ,古 难 其 选 成 王 ③ 幼 小 ,周 、 召为保傅左 右 皆 贤 , 日闻雅训,足以长 仁 益 德 ,使 为 圣 君 秦 之 胡 亥 , 用 赵 高 作 傅 ,教 以 刑 法 , 及 其 嗣 位 诛 功 臣 杀 亲 族 ,酷 暴 不 已 ,旋 踵 而 亡 故 知 人 之 善 恶 ,诚 由 近 习 贞观十七年,太 宗 谓 司 徒 长 孙 无 忌 、 司 空 房 玄 龄 日 :" 三 师 ④ 以 德 道 人 者 也 若师体 卑 ,太 子 无 所 取 则 于 是 诏 令 撰 太 子 接 三 师 仪 注 ⑤ 太 子 出 搬 门 迎 ,先 拜 三 师 ,三师 答 拜 ,每 门 让 三 师 三 师 坐 , 太 子 乃 坐 与 三 师 书 ,前 名 惶 恐 ⑥ ,后 名 惶 恐 再 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 师 保 ③ 成 王 :指周成王姬诵。
④三师:即东宫三师,是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礼仪制度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1 .解释下面加点词 1)太宗谓侍臣日()(2)左右皆贤()(3)与三师书()2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其嗣/ 位诛功臣/ 杀亲族B .及其嗣位/ 诛功臣/ 杀亲族C .及其嗣位/ 诛功/ 臣杀亲族D .及其嗣/ 位诛功/ 臣杀亲族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2)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4. 唐太宗诏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宋仁宗忍饿宋 仁 宗 一 日 晨 兴 ① ,语 近 臣 曰 : “昨 夕 因 不 寐 而 甚 饥 ,思 食 烧 羊 " 侍 臣 日 : “ 何不 降 旨 索 取 ? " 仁 宗 曰 : “比 ② 闻 禁 中 ③ 每 有 索 取 ,外 面 遂 以 为 例 诚恐自此逐④夜宰 杀 ,以 备 非时供应则 岁 月 之 久 ,害 物 多 矣 !岂 不 可 忍 一 夕 之 馁 而 启 无 穷 之 杀 也 ? ”【 注释 】①兴:起身②比:最近③禁中:皇宫里。
④逐:每5 .用“ / ” 给下面文字断句 ( 只画一处)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7 . 请 结 合 选 文 内 容 ( 用自己的语),说说宋仁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治国安民贞观九年,太 宗 谓 侍 臣 曰 : “ 往 昔 初 平 京 师 , 宫 中 美 女 珍 玩 ,无 院 不 满 炀帝①意 犹 不 足 ,征 求 无 已 ,兼 东 西 征 讨 ,穷 兵 族 武 ,百 姓 不 堪 ,遂 致 亡 灭 此 皆 朕 所 目 见 故 夙 夜 孜 孜 ② 惟 欲 清 净 使 天 下 无 事 , 遂 得 徭 役 不 兴 ,年 谷 丰 稔 ,百 姓 安 乐 夫治国犹如 栽 树 , 本 根 ③ 不 摇 ,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 何 得 不 安 乐 乎 ? ”【 注释】① 炀( ya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遂得徭役不兴B .征求无已C .百姓不堪D .遂致亡灭兴:兴起,发生已:停止堪:不能忍受致:导致9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 .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净/ 使天下无事B .故夙夜孜孜惟欲/ 清净使天下/ 无事C .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净/ 使天下/ 无事D .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净使/ 天下无事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2)夫治国犹如栽树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唐太宗认为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都没有B .唐太宗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东征西讨,穷兵魏武,百姓不能忍受C .唐太宗认为只有日夜努力,盛行兵役,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D .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树的枝叶茂盛,根部才能不动摇12 .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 ( 用文中句子回答)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威后答使者问齐 王 使 使 者 问 赵 威 后 书 未 发 ① ,威 后 问 使 者 曰 : “岁 ② 亦 无 恙 邪 ? 民亦无恙③邪 ?王 亦 无 恙 邪 ? ”贱 而 后 尊 贵 者 乎 ? ”使 者 不 说 , 目: “臣 奉使使威后,今 不 问 王 而 先 问 岁 与 民 , 岂先威 后 日 : “不 然 , 苟无岁,何 以 有 民 ? 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 问 末 者 耶 ? ”【 注释 】①发: 拆封②岁:年成,收成③无恙:平安无事1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 项 是 ()A.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使:派遣B.苟无岁,何以有民苟:如果C.使者不说说:说话D.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而:连词,表转折1 4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 .苟无民/ 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B .苟无民何/ 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C .苟无民何以/ 有君故有舍本/ 而问末者耶D .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 而问末者耶1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1 6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齐王派使者来问问候赵成后,赵威后看了齐王的信,询问使者问题B .齐国使者听到赵威后的问题很高兴C .赵威后认为齐国使者的做法是对的D .从文中可以看出赵威后是一个懂得体恤百姓的人17 .请从“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句中提炼一个成语,并说句中的“ 本" 和" 末' ' 具体指什么?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鲁人烧积泽①鲁 人 烧 积 泽 ,天 北 风 ,火南倚②,恐烧国③,哀 公 惧 ,自将众趣救火④,左 右 无 人 ,尽 逐 兽 而 火 不 救 ,乃 召 问 仲 尼 ,仲 尼 日 :" 夫 逐 兽 者 乐 而 无 罚 ,救 火 者 苦 而 无 赏 ,此火之 所 以 无 救 也 “ 哀 公 曰 :" 善" 仲 尼日 :” 事 急 ,不 及 以 赏 ;救 火 者 尽 赏 之 ,则国不足以赏 于 人 请 徒 行 罚 " 哀 公 曰 :" 善" 于 是 仲 尼 乃 下 令 曰 :" 不救火者比降北⑤之罪,逐兽者比入禁⑥之罪 令 下 未 遍 而 火 已 救 矣 注释 】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
②倚:偏移③国:都城④自将众趣救火:亲自率领众人督促救火趣:同“ 促” ,督促,⑤降北:投降败逃,⑥人禁:进入禁区18 .“ 请徒行罚” 一句中“ 行” 的意思是 o19.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给予赏赐,那么不值得把国家赏给他们B .( 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给予赏赐,那么国库财产都不够用来赏赐他们C .( 假如)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不值得把国家赏赐给他们D .( 假如)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国库财产不够用来赏赐他们20.文中鲁哀公两次说“ 善” , 前一次说“ 善' ' 是同意孔子对众人不救火的原因分析、后一次说“ 善” 是,文中“ 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的结局对当权者的启示是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乐工罗程乐工罗程者,善 弹 琵 琶 ,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 幸 于 武 宗 ,恃 恩 自 巡 宣宗初亦召供奉②程 既 审 上 晓 音 律 © , 尤 自 刻 苦 ,往往令倚嫔御歌④,必 为 奇 巧 声 动 上 , 由是 得 幸 程一日果以眦睚⑤杀人,上 大 怒 ,立 命 斥 出 ,付京兆⑥他工辈⑦以程艺天下无 双 ,欲 以 动 上 意 。
会 幸 苑 中 ,乐将作,遂 旁 设 一 虚 坐 ® , 置 琵 琶 于 其 上 乐工等罗列上前⑨,连 拜 且 泣 ,上 日 :" 汝 辈 何 为 也 ?" 进 曰 :" 罗 程 负 陛 下 , 万 死 不 赦 , 然臣辈惜程 艺 天 下 第 一 ,不 得 永 奉 陛 下 , 以 是 为 恨 叫 " 上 日 :" 汝 辈 所 惜 罗 程 艺 耳 ,我所重者高祖 、 太 宗 法 也 卒 不 赦 程 注释 】①能变易新声:能创作新的曲调易:变换②供奉:侍候皇帝③程既审上晓音律: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审:明白,清楚④倚嫔御歌:为妃嫔作歌伴奏⑤ 眦 睚( ziyG)杀人:因为一点小事而杀人;眦睚,瞪眼发怒,比喻小事⑥付京兆:交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⑦他工辈:别的乐师们;辈,指人称复数⑧虚坐:安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⑨罗列上前:围在皇帝面前歹U:排列,排列成对,排成行列⑩恨:遗憾2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句是()A .自武宗朝已/ 得幸B .善/ 弹琵琶C .罗程负/ 陛下D .然/ 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2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 (2)会:2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4 .文中写他工辈替罗程求情有何作用?25 .本文通过罗程杀人终被处死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言文阅读】天子诸侯无事①则岁三田②:一为乾豆③,二 为 宾 客 ,三 为 充 君 之 庖 ,无 事 而 不 田 ,日不敬;田 不 以 礼 , 日暴天物天 子 不 合 围 ,诸 侯 不 掩 群 天子杀则下大绥④,诸侯杀则 下 小 绥 , 大 夫 杀则止佐车佐 车 止 , 则 百 姓 田 猎 獭 祭 鱼 , 然 后 虞 人 入 泽 梁 豺祭兽 , 然 后 田 猎 鸠 化 为 鹰 , 然 后 设 蔚 罗 草 木 零 落 , 然 后 入 山 林 昆 虫 未 蛰 , 不以火田, 不 鹿 ® , 不 卵 ,不 杀 胎 , 不妖天⑥,不 覆 巢 《 礼记•王制》)【 注 】①事:指战事,或凶险的情形②田:指田猎,猎杀野生动物,③乾豆:祭祀的供品④绥:指旗帜大绥,天子指挥田猎的大旗;小绥,诸侯指挥田猎的小旗⑤鹿:小兽⑥妖天:刚出生的小动物2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 ) (2)昆虫未蛰( )27 . 请 用 “ / ”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 限两处)大 夫 杀 则 止 佐 车28 .翻译句子( 1 )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 2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北冥有鱼》)( 3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大道之行也》)2 9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那时的人们为了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链,规定了哪些合理的“ 王制” ?请从选文中举例,并加以说明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①初,太 宗 谓 侍 臣 日 :" 为 君 之 道 ,必须先存②百姓若 损 百 姓 以 奉 其 身 ,犹割股 以 啖 腹 ,腹 饱 而 身 毙 再 者 , 不 敢 纵 逸 朕 每 思 伤 其 身 者 不 在 外 物 , 皆由嗜欲以成其 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 悦 声 色 ,所 欲 既 多 ,所 损 亦 大 ,既 妨 政 事 , 又扰生民" 贞观六 年 ,太 宗 谓 侍 臣 日 :" 古 之 昏 君 ,其 耳 目 皆 为 敝 ,不 知 时 政 得 失 ,亦 不 见 过 , 以是灭亡 朕 既 在 九 重 ©,不 能 尽 见 天 下 事 ,故 布 之 卿 等 ,以 为 朕之耳目莫 以 天 下 无 事 ,四海 安 宁 ,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3 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犹割股以啖腹 ( 2 )若耽嗜滋味3 1 .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故布之卿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其如土石何C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以天下之所顺D.以为朕之耳目/ 无丝竹之乱耳3 2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3 3 .本文太宗认为,“ 为君之道” 首先要,这个观点和孟子的,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个观点相近选文和孟子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到的治国观点也有相似之处,“ 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 ' 中的" 卿” 就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谈到的( 四字短语)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①曰: “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②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土型史 既见前王成事, 足是元龟③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 望革近代之浇薄④也 ”黄门侍郎王珪⑤对日: " 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日: " 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太宗谓侍臣日: “ 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 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节 选 自 《 贞观政要・ 卷五・ 论仁义》)【 注】①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② 国 祚( z u 6 ):王朝维持的时间,指国运③元龟:比喻可借鉴的往事④浇薄:虚伪之风⑤黄门侍郎王珪( g u i ):黄门侍郎,官职名王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3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岂舍梦寐 舍( 2 )比观百姓渐知廉耻 比( 3 )是以为国之道 是以3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任法御人者/ 虽救弊/ 于一时败亡亦促B. 任法御人者/ 虽救弊于一时/ 败亡亦促C .任法/ 御人者虽救弊/ 于一时败亡亦促D .任法/ 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 败亡亦促3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2 )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3 7 .唐太宗认为应以仁义治理国家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十、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刘基论相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 “ 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日: “ 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 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日:“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日:“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3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 )及:( 2)素:39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凡是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B . 这就好比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C .凡是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D .这就好比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40 .刘基认为宰相应该有“” 的度量( 用文中的语句)41 .本文表现了刘基______ 的优秀品质参考答案1 . 对……说 都 写 信 ( 书 信 )2. B3. ( I )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足以增长仁义道德( 2)由此( 因此) 可知人的善恶,的确是由于接近习性相同的人( 而受到影响)4 .①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 ②先礼拜三师 ③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④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 ⑤给三师写信,前边称“ 惶恐” ,后边再写上“ 惶恐再拜” 参考译文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 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 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 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让他成为圣明的君主。
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 三师是以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 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 三师坐下后, 太子才能坐写给三师的书信,前边称“ 惶恐” ,后边再写上“ 惶恐再拜” 5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 而启无穷之杀也6 .我实在担心从此之后你们会每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7 .宋仁宗因担心下命令索要烧羊,老百姓就要天天要宰羊,虚耗民财,拒绝了近臣的提议,从而看出他是一个仁政爱民( 体恤百姓疾苦或以民为本)的皇帝译文: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对身边的大臣说:“ 昨天晚上睡不着所以觉得肚子很饿,于是就特别想吃烧羊’ ' 身边的近臣听到后说:“ 那皇上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几个来? ” 仁宗听后说道: “ 近来听说皇宫里只要索要一次,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 天天要宰羊,以备我享用)我是真的担心从此你们会每夜宰杀,来供应我的不时之需呢 !那么时间一长,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啊!怎么能不克制一时的饥饿,从而开始无止境的杀戮呢?”8 . C9 . A1 0 . ( 1 )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 )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1 1 . B1 2 . 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跋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 “ 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1 3 . C1 4 . A1 5 . ( 1 )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 2 )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1 6 . D1 7. “ 舍本逐末” 或“ 舍本求末” ;“ 本” 指民,即老百姓," 末' ' 指" 君" ,即国君参考译文: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 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不高兴,说:“ 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 威后说:“ 不是这样。
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1 8 . 实施1 9 . B2 0 . 同意孔子提出的让人救火的方案; 赏罚得当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参考译文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都城将要受到波及哀公害怕,鼓励百姓参与救火,旁边没有人,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没有人愿意救火,哀公于是召见并向孔子请教孔子说:“ 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说:“ 说得对 孔子说:“ 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财产都不足够用来赏赐给他们如今,请允许我只使用刑法' ‘ 哀公说:" 好 于是仲尼就下令说:“ 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 ‘ 命令还未遍及全国上下,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21 . D22 . ( 1)因为 (2)正好,适逢23 . 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的法律24 .①侧面表现了罗程的弹奏技艺之高超②侧面表现了武宗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25 .说明治国者必须严格执法的道理。
译文: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他在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还骄横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罗程知道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时常皇上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一天,罗程竟然因小事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下令将他驱逐,押赴他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技艺天下无人能比,想要以此打动皇上的心意适逢皇上到花园中去,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安设了一个空座,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环绕在皇上跟前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 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 ” 众乐工向前来说道:“ 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但是我们这些臣民们都怜惜罗程天下无双的技艺, ( 他)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内心的遗憾' ‘ 皇上说:“ 你 们 这 些 人 ,怜 惜 的 不 过 是 罗 程 的 技 艺 罢 了 ,我 所 注 重 的 是 唐 高 祖 、唐太宗时代所制定 的 法 律 啊 最 终 ,没 有 赦 免 罗 程 的 罪 。
2 6 . ( 1 )每 年 ,一年 ( 2 )蛰 居 ,蛰 伏 指 虫 子 冬 眠 ,藏 起 来 不 吃 不 动 2 7 . 大夫杀/ 则/ 止佐车2 8 . ( 1 )天 子 田 猎 时 不 四 面 团 团 围 合 ,诸侯田猎时不成群掩杀猎物( 2 )大 鹏 从 天 空 往 下 看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 )选 拔 推 荐 品 德 高 尚 、有 才 干 的 人 ,讲 求 诚 信 ,培养和睦气氛2 9 . 示 例 :规 定 田 猎 的 频 度 不 能 高 ,“ 岁三田” ;规 定 田 猎 时 不 能 完 全 猎 杀 ,“ 不合围” “ 不 掩 群 ” ; 规 定 田 猎 的 时 间 选 择 要 合 理 , 如" 獭祭鱼' ' 方能捕鱼、 “ 豺祭兽' ’ 方 能 猎 兽 、鹰 长 成 方 能 网 捕 : 规 定 保 护 幼 小 动 物 的 生 长 , “ 不 鹿 , 不 卵 , 不 杀 胎 , 不 妖 天 , 不覆巢译 文 :天 子 、诸 侯 在 没 有 战 争 和 凶 丧 的 情 况 下 ,每 年 田 猎 三 次 ,其 目 的 在 于 ,第一 是 为 了 准 备 祭 祀 的 供 品 ,第 二 是 为 了 招 待 宾 客 ,第 三 是 为 了 丰 富 天 子 、诸侯的膳食品 种 。
在 没 有 战 争 和 凶 丧 的 情 况 下 也 不 田 猎 ,就 叫 做 不 敬 由 猎 时 不 守 规 矩 ,随意捕杀 ,就 叫 做 作 践 天 帝 所 生 之 物 田 猎 的 规 矩 是 :天 子 打 猎 不 应 四 面 合 围 ,诸侯打猎不应 把 成 群 的 野 兽 全 部 杀 光 射 杀 野 兽 之 后 ,天 子 要 放 下 指 挥 的 大 旗 ,诸侯要放下指挥的 小 旗 大 夫 射 杀 野 兽 后 ,就 应 命 令 协 助 驱 赶 野 兽 的 副 车 停 止 驱 赶 大夫的副车停止驱 赶 之 后 ,百 姓 开 始 田 猎 正 月 以 后 ,虞 人 才 可 以 进 入 川 泽 垒 梁 捕 鱼 秋 冬 之 交 ,才可 以 开 始 田 猎 八 月 以 后 ,才 可 以 设 网 捕 鸟 到 了 十 月 ,才 可 以 进 入 山 林 砍 伐 昆虫尚 未 蛰 居 地 下 之 前 ,不 可 以 纵 火 焚 草 肥 田 不 捕 捉 小 兽 ,不 取 鸟 卵 ,不 杀 怀 胎 的 母 兽 ,不 杀 刚 出 生 的 小 兽 ,不 捣 毁 鸟 巢 3 0 . ( 1 )大 腿( 2 )喜 欢 ,特别爱好3 1 . A3 2 . 古 代 的 昏 君 ,他 的 耳 目 都 受 到 蒙 蔽 ,弄 不 清 哪 些 政 策 是 成 功 的 ,哪些政策是失 败 的 ,也 不 知 道 自 己 有 哪 出 过 错 ,因 此 渐 渐 导 致 国 灭 身 亡 。
( 意 近 即 可 )3 3 . 先 存 百 姓 ( 关心百姓 体 恤 百 姓 )民 为 贵 法 家 拂 士译 文 :贞 观 初 年 ,唐 太 宗 对 侍 臣 们 说 :“ 做 国 君 所 应 当 遵 循 的 原 则 ,必 须 首 先 关 心 百 姓 如 果 用 损 害 百 姓 的 办 法 来 满 足 自 身 的 享 乐 ,那 就 像 从 自 己 腿 上 割 肉 来 充 饥 一 样 ,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 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因此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把这些布置给你们,把你们当做我的耳目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3 4 . ( 1 )停 ( 2 )等 到( 3 )因此3 5 . B3 6 . ( 1 )但是没有贤才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 治国)关键在于用人得当。
2 )我才知道民间没有固定不变的风俗习惯,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3 7 . ①古代帝王, 凡以仁义治理国家的, 都国运长久, 使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的,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②民间的风俗习惯会根据施政的好坏有相应的改变译文:太宗说:“ 我看古代的帝王,凡以仁义治理国家的,都国运久远用严刑酷法统领人民的,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我们已经看到了前代帝王办成事情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当做可供借鉴的往事现在,我们特意以诚信、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希望这有助于铲除近代的虚伪之风’ ‘ 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 天下荒废凋疲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陛下承担天下积弊,弘扬古代圣贤的道义,改变当地风俗,这是万民之福但没有贤才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只在于用人得当' ‘ 太宗说:“ 我求贤若渴,难道要夜晚做梦都梦到贤才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 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 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 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 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但政事上有太平还是混乱的区别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
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3 8 . ( 1 )等到 ( 2 )向来,一向3 9 . B4 0 .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4 1 .为人公正、不徇私情、唯才是举参考译文当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 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 太祖说:“ 他以前有几次要害你,你却为他说好话我想让你做丞相刘基磕头作礼后说:“ 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用大木头如果用小木头,房柱一盖起来,立刻就会塌了’ ‘ 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皇帝相让杨宪为和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 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