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docx
7页《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理解词意,了解三个典故的意义2.抓住文眼“狂”字,通过咬文嚼字析“狂”之表现和知人论世析“狂”之原因,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感受词人“爱国忧民”的情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理解词意,了解三个典故的意义2.抓住文眼“狂”字,品析词句,理解少年“狂”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知人论世,探究“狂”蕴含的情感,感受词人“爱国忧民”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经典咏流传》视频,展示《江城子 密州出猎》相关片段二、读“出猎”,明词作之意(一)析标题,知背景1.从标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呢?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其中地点——密州,事件——外出打猎,连起来就是在密州的一次外出打猎密州在今天的山东诸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杭州通判,三年后迁为密州知州苏轼在密州的两年共写了19首词,其中有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扩大了词的题材,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轼仕途坎坷,饱尝艰辛。
但他生性豁达乐观,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作此词二)读“出猎”,明词意1.听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听准字音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节奏骑(jì) 为(wèi) 擎(qíng) 貂(diāo) 鬓(bìn)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自由朗读词作,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意,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共同探讨解决3.师生齐读,读出感情三、读“出猎”,明词作意旨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狂”(一)咬文嚼字,析“狂”之表现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词眼)统摄全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下面句式说话:我从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
预设:1.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聊”是什么意思?透露出词人怎样的心理?暂且,姑且的意思显得有点无奈和落寞,只能姑且、暂且发一回少年般的狂气,但该发的情怀还是要发2.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以“黄”和“苍”借代黄犬、苍鹰,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旁,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左手牵着,右臂架着,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名词活用动词,戴上锦帽,穿上貂裘,很抢眼,很张扬,是狂的表现刻画了将士们出猎时器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形象3.狂在 “千骑卷平冈”的阵容1)“千骑”,夸张手法,场面盛大、招摇2)“卷”能不能换成“过”或者“扫”?不能卷”,极言行走之快,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换了后体现不出人马之多、速度之快,无法体现出恢弘的气势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这些确实都是狂的表现4.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倾城”一词写出了密州百姓盛情跟随5.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的气概“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
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喻孙权,表示也要像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仍有少年狂气,勇武可用6.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1)“开张”译为“豪壮”,写出了少年狂的胸怀与豪情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报效祖国,表明了作者不服老,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沙场杀敌、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2)反问、衬托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极尽豪情饮酒的时候,我的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鬓微霜”衬托“少年狂”,反问来增强表现力,表现不服老的心境和壮心不已的英雄本色3)“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说话的语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7.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运用比喻,将雕弓拉满的形态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射箭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运用典故, “射天狼” 喻指打败侵犯北宋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并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抒发了词人期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小结:“狂”贯穿全篇,是作者积极进取、极度自信、个性独立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作者关心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但狂的背后又含有深深的无奈、愤懑之情二)知人论世,析“狂”之原因再次诵读,结合链接材料,从词中找到词人狂的原因链接一: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襟怀——叶嘉莹苏轼给朋友李常信中:“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苏轼打猎故意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正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40岁了,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奔赴杀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链接二: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 御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 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节选)预设:从“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和“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看出。
苏轼虽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但他仍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所以说作者是为国而狂从“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出苏轼和当地百姓的关系融洽虽然他当时被贬谪,但从材料二可知,他在密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带领百姓祈雨抗旱,对抗肆虐的蝗虫,从而赢得了百姓的爱,这是他为民而狂的原因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苏轼的“狂”虽包含了他几经沉浮、壮志未酬的辛酸无奈,但也彰显出他老当益壮的生命状态,这份狂也诠释了苏轼在身处逆境时的选择和坚守四、课堂总结这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