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汉字部首手的形变.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414798
  • 上传时间:2022-07-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汉字部首“手”的形变    □甄香兰Summary:本文依据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与“手”有关的汉字,总结“手”形变归纳出四大类,并在每类之下举出典型汉字,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加以阐释,这既便于识记汉字,也有助于汉语学习者理解汉字深厚的人文内涵Keys:部首 手 形变手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它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有相关的汉字与之对应,加上其各种各样的形变,数量之多不言而喻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仅“手”部汉字就有278个,与“手”有关的汉字则高达1435个,可见其孳生能力之强,同时也可以看出“手”在汉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手”是个象形字,其金文和篆文都很像一只手的形状,发展到楷书就不大像手的样子了作为独体字,它没有变化;但作为偏旁部首出现在其他汉字中时,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形变,给人们的识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方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汉字,本文以许慎《说文解字》中与“手”有关的汉字为出发点,对“手”的形变作了如下归纳一、较常见的“手”部偏旁有两种写法(一)在字的下部写作“手”(1)掌:手中也,从手尚声,诸两切掌是形声字小篆从手,尚声从手表示手的部位;尚声同上声掌本指巴掌,手心。

      如柳宗元《行路难》:“开口抵掌更笑喧”抵掌:拍手)引申为主管,掌握如“掌舵”2)拳:手也,从手?声,巨員切拳是形声字小篆从手,?声隶书从手,券声从手表示手的动作;?声或券声与卷声相近,含有卷屈之意拳是手指的拳拢,又把拳起来的手叫拳,即拳头又如“拿、挛、摹”等二)在字的左边写作“扌”(3)拨:治也,从手发發声,北末切拨是形声字小篆从手,發声从手表示手的动作;發本是拉弓射箭,發声含有离去的意思拨的本义是分开,挑动,如李白《暖酒》:“拨却白云见青天”引申为弹拨乐器,如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又引申为治理,如“拨乱反正”拨字是声符简化4)拔:擢也,从手犮声,蒲八切拔是形声字小篆从手,犮声从手表示手的动作;犮是犬跑的象形字犬跑引申为出去,故犮声含有出去的意思拔的本义是用手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拉出来如“拔剑自杀”引申为提拔,如李白《与韩荆州书》:“甄拔三十余人”甄拔:审察)又如“找、技、摇、指、挥”等二、“手”的两个直接变体(一)竖钩变成撇,即“拜”的左边部件(5)拜:首至地也,从手音忽拜”是形声字从手,表示手的动作,“拜”的本义是双手合抱表示恭敬的礼节引申为“拜访,拜见”如《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的假借字,窥伺时其亡:窥视他不在家又引申为授予官职,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又如“看”字二)将平撇改成一横,竖钩写出了头,即“承”的中下部件(6)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収承”是会意字,其甲骨文上边是屈身的人形,下边是一双手,意思是用双手向上举一人,是拯救的“拯”的古字承”本是“拯救”,又由双手举人引申为“敬奉”的意思如《礼记·中庸》:“齐民盛服,以承祭祀还引申为“接受”义,如 “敢不承命”又引申为“继承”的意思,如 “汉承秦制”上文介绍的是直接用“手”作为部首构成新字,这些字仍能看出“手”部还有很多字也以“手”为构字部件,但现在已无法看出“手”部,其与“手”的联系主要反映在汉字的意义上,这包括代表右手的“又”及其变体、表示两手的“廾”及其变体、以及手心向下的“爪”及其变体三、“手”的其他变体(一)“又”——右手“又”即右手《说文》:又,手也……凡又之属皆从又,于救切又”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像右手形,“又”字的本义是“右手”,后来假借表示“再、更”的意思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示“右手”的意思又”新造字,以“又”为声符,加形符“口”构成形声字“右”。

      又”是部首,在合体字中既能作形符,也能作声符,作形符的居多作形符表示手的动作,如“叔”是用手拾取,“支”是用手拿竹枝;用“又”作声符的如“叟”1.“又”的变体,表现在“祭、及、父”等字上(8)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子例切祭”是会意字甲骨文“祭”的左上是肉的变形,右上是手形,下是示字会意为手持肉放神前进行祭祀祭”的本义是用酒肉饮食供奉神前如《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指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如“公祭死难烈士”9)及:逮也,从又从人及”是会意字甲骨文是前边一个人形,后边一只手形,会意为用手抓人及”字的本义是“逮”,引申为“赶上,追上”,如《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因此不能推车而被追上又引申为“到”,如《荀子·王制》:“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还引申为“趁着”的意思,如《战国策·齐策四》:“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他虽年龄小,希望趁我没有埋葬荒野的时候托付给你10)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扶雨切父”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手(又)拿石斧的形状父”是“斧”的初文,用手拿石斧表示“斧”的意思母系氏族以后手拿石斧打猎或做其他重体力劳动的人是男人,因而称成年男人为父,后又专称父亲为父。

      为区别起见,本义又加形符“斤”构成形声字“斧”父”字就成为表示“父亲”的专用字又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过:路过陋:看不起另外,还有一些“又”的比较曲折的形变,表现在“急”“兼”和“秉”等字上急”的小篆形体还可以看出手的形状,楷书笔画化后“又”字就变成了“彐”这一写法在汉字“归”上也有所体现又”字的这一变形体,当有竖画与它交叉时,其写法又有变化:中间一横要出头,如“秉”:手持一棵禾苗;“兼”:手持两棵禾苗2.“又”与其他符号组合,形成新的部首,即攴、反、殳、支“攴”的甲骨文像手(又)持树枝或棍子敲打之形其本义后来被“扑”字代替,初形“攴”只作偏旁使用,如“敲”字但在楷书中,以它为偏旁的字绝大多数都将它变成了反文旁《说文》所收“攴”部的文字78个,小篆全都写作“攴”字旁;而在《汉语大字典》中,楷书除“敲”字外全写“反文”旁了 又如“殳”字,其甲骨文像手(又)持一种长柄勾头的兵器以它为意符组成的字,其义多与“敲打、撞击”有关,例如“殴、毁、殷(击鼓声)”等由此可见,“殳”与“攴(攵)”有密切联系,同属“又”的变体3.“寸”—右手的象形(11)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属皆从寸,仓困切。

      寸”是指事字金文从又,下有一笔又是右手的象形,手后腕部的脉窝处到手的距离是一寸,右下的一笔正指脉窝处小篆将指事的一笔变成横寸”是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比喻极短或极小,如“鼠目寸光”寸”是部首,常作形符用“寸”作形符的字,有“法度”的意思,如“耐、辱”等耐”的本义是一种剃掉胡须的刑罚;因农耕而受刑叫“辱”寸”是右手的象形,下面加一点,所以与右手的象形字“又”意义常相通,表示手的动作如“封”:(12)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封”是形声字甲骨文从又,从木,从土会意为用手拿木载入土中古代封疆界有用土筑墙的,更多的是栽种树木封”字形是用手栽种树木,以表示“封疆”的意思封”的本义是加土培育树木如《左传·昭公二年》:“封殖此树”殖:同植,种植又指帝王分封给臣子土地,如《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还引申为“封闭” 又如“夺、导、寿、尊、射、尉”等二)“廾”——两手并举“廾”是左右手并排的合写,也是较常见的构字部件13)弄:玩也,从廾持玉,贡切弄”是会意字小篆从玉,从廾廾”是双手对举的形象,“弄”是双手举玉,表示“欣赏玩耍”之义如《汉书·赵尧传》:“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

      引申为“戏耍,游戏”如《左传·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夷吾:人名弱:年轻又引申为“做、办、搞”等动作如“弄假成真”又指“小巷、胡同”,在这个意义上读作 lòng如“弄堂”又如“弈、弃”等1.“廾”的变体“大”(14)奉:承也,从手从廾,夆声,扶陇切奉”是形声字金文是会意字,用一人双手捧玉,会意为“捧承”的意思小篆变成形声字,上边是“丰”字,作声符,两侧是左右手捧物形,下边中间又是手形奉”是“捧”的本字,本义是双手捧物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壁往使”引申为“进献”如《后汉书·班超传》:“贡奉不绝”又引申为“遵从、遵守”如“奉公守法”又如“奏、樊、奠、奥、奂”等2.把“廾”的撇和竖变形成横下的两点(15)共:同也,从廿廾,凡共之属皆从共,渠用切共”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廿,下边是两只手形二十人一起用手,会意为“共同”的意思,如“同甘苦,共患难引申为“总共”,如“全书总共十卷”假借为“供”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节的往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一切又如“兵、具、典、举”等三)“爪”——手心向下这一类主要是手心向下的“爪”及其变体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指甲形,又像手形,指间的二点表示指甲。

      金文像兽爪形,人的手指向下抓物时也用此形爪”的本义是手足的指甲,又指鸟兽的脚趾又指“抓”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肤:树皮验:察看现代汉语口语中把小动物的脚叫“爪儿”,这个意义读 zhuǎ,如“猪爪儿”爪”是部首,常用作形符,以“爪”作形符的字多表示用手抓取的动作如:(16)受:相付也……殖酉切受”是形声字甲骨文上下各一只手形,中间是舟形,意思是上边的手交舟,下边的手接舟受”的本义是相交接相交接分化出两个义项,一个是“接,即接受”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权辞让不受”权:孙权另一个是“交,即授予,给予”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因能:根据才能这个意义后来造形声字“授”17)印: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於刃切印”是会意字甲骨文上面是一只手(爪),下面是跪踞的人形,手按人跪下,就是“印”的本义印”是“抑”的本字,意思是“按压”古代的印玺是下按之物,当“印”用作“印玺”之后,“下压”的意思又造了形声字“抑”玺、宝、章、印、记”等统称为“印”如《史记·封禅书》:“使各配其印信”引申为“涂上痕迹”,如“印花布”《说文解字》中的手部有278个字,主要收以“扌”作为偏旁的字,这类字多是左右结构,“扌”在左边;而以“又”及其变体为部首的字在《说文》中有相当大的数量,达809个之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字的造字文化又”的本义是“右手”,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或其他工作时都习惯上用右手,这就决定了在造字时较多地采用了能够代表“右手”义的“又”及其形变作为构字部件而当左、右手同时用作其他字的部件时,这类字多含有“恭敬、神圣、虔诚”义,如“典、奠、奏”等这是古代祭祀制度和礼节制度在汉字造字上的反映需要注意的是,在汉字整理工作中有一种重要的方式是换用简单的记号,即用一个很简单的记号代替繁体字中特别繁难的部分,以此构成简化字这些简化字中有相当多的部首看似与我们前面谈到的“手”部及其形变各部相同,实则迥异如“漢→汉,鶏→鸡,戲→戏,鄧→邓,觀→观”等Reference:[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李玉洁.常用汉字形音义[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3]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4]黄伯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