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县高标准农田设计说明.doc
63页.1.项目区现状1.1 自然地理概况1.1.1 地理概况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工程项目位于某县岔庙镇,地处国家大型灌区——淮涟灌区二干渠灌溉围,项目区东至老五支斗渠,西到涟西二干渠,南靠四支渠,北到六支渠项目区涉与9个行政村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项目区田块方整、耕地集中连片,皆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围,符合农田用地规划项目区地处地区南端,废黄岸,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冲积型地貌痕迹仍较明显,项目区土质以砂壤土为主,夹有零星粘土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优越,土质肥沃,适宜种植水稻、三麦、油料、蔬菜等多种作物1.1.2 水文与气象项目区地处淮河下游,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春秋季干、湿、冷、暖多变;夏季易遭台风袭击,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经多年实测资料整理分析,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8h,年太阳幅射量27.82kJ/cm2,年总积温5086.1℃;年平均气温14.0℃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20.4℃地下水矿化度200mg/l,河水矿化度100mg/l。
无霜期平均为298天,最多322天,最少269天多年平均降水量896.2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69.6mm地下水埋深在真高0.55~1.89米之间,年总积温509降水量年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也极不均衡,年70%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丰水年降水量达1430.9mm(1991年),枯水年只有569.1mm(1978年)春季受冷暖气流交替的影响,气温变幅大,有些年份会出现倒春寒、低温、晚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夏季受梅雨季节的影响,雨量相对集中,暴雨、大雨增多,加之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有些年份“空梅”,加之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热天气,易导致“伏旱”;8月中旬至夏末,常有台风影响,并伴有暴雨、大风与、冰雹,易造成风、涝灾害秋、冬季节,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急剧下降,霜、雪、寒潮易发,常产生霜冻灾害在有资料记载的40年中,年降水量低于800mm的少水年有9年,约占1/4,旱灾不断,受旱最重时达10余万亩1.2 社会经济概况岔庙镇项目区涉与1个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劳动力1.3万人,人均年收入4100元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基础较某县其他地区发展要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当地社会资金投向第一产业的积极性相对较好。
1.3 项目区水资源、土地利用与工程状况1.3.1项目区水资源现状本项目区灌溉水主要引自淮涟灌区的淮涟总干渠水,进入南北向的涟西干渠(涟西二干渠),再经四支渠、五支渠进行灌溉,自流灌溉面积占绝大部分水由干渠进入支渠(四支渠、五支渠)再进入项目区四支片项目区主要靠涟西二干渠引水进入四支、新五支,再进入斗农渠;老五支片项目区依靠老五支渠引二干渠水灌溉为主局部不能自流的区域进行提水灌溉排水以公兴河为主,骨干灌排系统相邻布置,布局合理淮涟总干渠水的水主要来自二河,二河水引自洪泽湖和大运河,水质优良项目区主要河道有东河、公兴河2条,为主要排水河道,其槽蓄水源可以作为涟西二干渠灌溉不足时的水源补充东河、公兴河从项目区穿过;地表径流量丰水年为0.342亿m3,枯水年为0.0228亿m3项目区灌溉主要依靠涟西二干渠引区外水灌溉和东河、公兴河的过境水表1-1 历年年降水量统计表 单位:mm年 份年降水量年 份年降水量1970844.51988404.31971694.519891132.41972850.11990709.719734381991985.119741022.51992477.31975214.11993829.21976408.11994251.11977396.91995329197830219966511979975.31997658.11980212.31998753.91981518.619992671982447.5200081219835922001656.51984570.92002932.51985473.220034211986775.920045421987290.12005326.81.3.2 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与粮食产量见表1-2。
表1-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与主要作物产量 单位:万亩,kg/亩序 号项 目项目区现状情况合 计20102011一总土地面积1.471.422.891总耕地面积1.01.022居民与其它占地面积0.270.200.783河、湖、塘面积0.110.090.104其它面积0.090.130.10二有效灌溉面积1.01.021自流灌溉面积0.760.841.62提水灌溉面积0.240.160.4三主要作物产量平均1水稻5505505502小麦3503503503大棚蔬菜2800280028004大豆1401401405提子0450045001.3.3 水利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田块方整,自流灌溉为主,也是自流排涝骨干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支渠以下的田间工程设施相对薄弱,多年来因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更新程度低岔庙镇项目区现有支渠首4座,斗渠首26座,中沟以上桥涵22座,地涵4座,灌溉泵站8座,总灌溉动力520千瓦,农渠与小沟级配套建筑物220座,田间工程配套建筑物350座支渠与以上的配套建筑物配套率90%,主要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完好率也在90%以上支渠以下工程配套率65%完好率仅60%,特别是田间工程配套相对不足。
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严重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都有柏油公路或水泥路相通,交通四通八达,但是田间道路发展滞后,许多道路皆是土路,坑坑洼洼,机械与人员难以行走,给当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生活带来较多不便,更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1.4 项目区经济与运行管理状况1.4.1项目区经济岔庙镇项目区涉与1个镇9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劳动力1.3万人,人均年收入4100元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基础较某县其他地区发展要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当地社会资金投向第一产业的积极性相对较好1.4.2运行管理状况项目区支渠以下的绝大部分渠系与田间配套建筑物建于七、八十年代,经几十年的运行,目前老化、损坏严重,且配套率较低,渠道无控制,随便开口子灌水的现象较多,漏水、跑水、串灌严重,造成灌溉水大量浪费1.5 项目区存在问题1.5.1自流灌溉面积不断下降由于本项目区地处淮涟干渠尾部,原来自流灌溉的农田,因地区用水条件和水文下垫面条件的改变,部分农田也不能自流灌溉,自流面积逐年下降,加之部分灌溉泵站老化损坏,效率下降,许多农田灌溉困难,现状干渠以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1。
1.5.2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影响灌排效益岔庙镇项目区现有支渠首4座,斗渠首26座,中沟以上桥涵22座,地涵4座,灌溉泵站8座,总灌溉动力520千瓦,农渠与小沟级配套建筑物220座,田间工程配套建筑物350座支渠与以上的配套建筑物配套率90%,主要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完好率也在90%以上支渠以下工程配套率65%完好率仅60%,特别是田间工程配套相对不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严重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1.5.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不够,与此相伴的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最甚,生态环境安全已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水质型缺水的现象也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如不与早未雨绸缪,南的今天将是北的明天水环境污染除了受工矿企业污水的不达标排放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影响,和对节水抓得不紧而牺牲生态用水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农业面污染源的问题,由于农业化肥的大量施用,加之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灌溉方式,使农田大量水、肥、农药、土壤流失到水体,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在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农业面污染源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和科学施肥、用药,可减少农田水分流失量和农田降雨期的排水量,避免农田中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流失,从而减轻农业面污染源负荷量,有利于地区水环境的改善为此,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增加环境容量,对生态环境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原则与标准2.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1) 加强农田建筑物配套工程建设,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实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 在项目区实现“灌得上,排的掉,降得下”目标,提高规划区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3) 规划项目区各级渠道,尽量把渠道拉直去弯4) 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2.2规划设计指导原则(1)毕业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基本资料与数据(2)相关的国家技术规与标准(3)搜集或查阅的相关设计资料与数据(4)相关设计手册与参考书2.3规划设计指导标准本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农办[2004]48号)、《省农田水利项目标准》与《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等有关规定的要求确定,对项目区灌排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实行节水灌溉,使灌溉用水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工程设计执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GB50288-99)。
1)排涝降渍能力:排涝能力达到日雨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0m以下2)灌溉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本项目区水源充足,采用90%的设计标准水质满足《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94要求规划灌溉水利用系数0.703)田间工程:中沟级以上灌排工程配套、完好率100%,田间工程配套、完好率不低于90%4)农田林网:主要道路沟渠设置农田防护林带,支渠和机耕道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5)田间道路:田间道路通畅与乡、村公路连接的机耕路要,路面净宽不少于3m,高出田面0.3-0.5m,路面采用混凝土硬质化,便于机械作业与农产品运输生产路净宽不低于2m宽,高出田面0.2-0.4m,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6)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作物田块年每亩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种植经济作物的田块年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2.4建设年限整个项目区规划分为二年期(2010~2011年)建设完成2010年实施四支片1.0万亩,2011年实施老五支片1万亩2010年度规划实施的岔庙镇项目区:位于岔庙镇四支渠控制的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