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生产, 传递与遏制——基于脆弱性视角的分析.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79816600
  • 上传时间:2019-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5.7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生产、传递与遏制 ———基于脆弱性视角的分析*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艾滋病人群的贫困状况及反贫困政策研究”(10YJC840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制度建构和创新发展研究”(10ASH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社会转型———以新型现代性和实践结构的视野”(10JJD840003)的阶段性成果 程玲 摘要: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艾滋病人群各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基于艾滋病人群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由艾滋病人群的认知和行为所诱导,为艾滋病人群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所加剧贫困具有传递的性质,艾滋病人群贫困的传递包括贫困范围不断扩展的横向传递和贫困在代际之间延续的纵向传递要遏制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生产和传递,必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唤醒艾滋病人群的自我发展意识,降低艾滋病人群的脆弱性是针对艾滋病人群的反贫困工作的切入点 关键词:贫困;艾滋病人群;脆弱性;反贫困 国际上普遍认为艾滋病是一种穷人病虽然贫困不会直接导致艾滋病,但无数事实说明,贫困会引发艾滋病高危行为,贫困人群较其他人群更易感染艾滋病。

      同时,艾滋病促发了艾滋病人群的贫困,艾滋病的蔓延导致了社会贫困问题的日益加剧艾滋病与贫困的关系是共生互促、相互作用的① 艾滋病人群贫困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到艾滋病人群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揭示艾滋病人群贫困生产与传递的模式本文试图基于脆弱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艾滋病人群社会生活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揭示艾滋病人群贫困生产、传递的过程与机制,探寻遏制艾滋病人群贫困生产与传递的路径与方法 脆弱性是由于系统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它是源于系统内部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只是当系统遭受扰动时这种属性才表现出来② 脆弱性主要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它表明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第二,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对外界的干扰和变化(自然的或人为的)比较敏感;第三,在外来干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胁迫下,该系统、群体或个体易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或损害,并且难以复原③ 当遭遇艾滋病侵袭时,艾滋病人内部(生理和心理)、外部(环境)以及内外的互动呈现出一种失衡和不稳定状态这种失衡和不稳定便是艾滋病人的脆弱性,具体体现在艾滋病人的身体机能、劳动能力、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权利等方面的弱势。

      贫困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界说但一般来说,贫困首先是指处于低水平的、缺乏起码生存资源的物质生活状况其次,贫困是对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穷人表面上看是缺乏稀缺性和竞争性资产以改变生活的处境,而实质上缺少的是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利和谈判能力再次,贫困不仅仅是贫困者在物质方面处于匮乏的状态,他们在社会权利方面也处于缺失状态经济贫困是社会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各种经济要素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社会权利的贫困,当然还包括与社会权利相关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贫困上述对于贫困界说的几个维度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撇开极端的原生性贫困,单从以上任何一个维度来识别和理解贫困都不能触及贫困的本质因此,本文所指的贫困是广义上的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贫困贫困不仅是一种表现,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是一种发展变化的结果 一、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生产 脆弱性理论认为,系统的内部特征是系统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而扰动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缩小,是系统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但这种驱动因素的作用是通过影响该系统内部特征而使系统的脆弱性发生改变,并最终通过系统面对扰动的敏感性以及应对能力来体现。

      ④ 艾滋病使得艾滋病人群表现出脆弱性:由艾滋病所引发的体力不支而造成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的主要活动领域所产生的脆弱性;由艾滋病毒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或衰弱而产生的脆弱性;由艾滋病毒可传染性所造成的社会关系方面的脆弱性⑤ 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艾滋病人群各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基于艾滋病人群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由艾滋病人群的认知和行为所诱导,为艾滋病人群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所加剧 (一)主导因素———生理与心理 艾滋病人群生理和心理上的脆弱性是艾滋病人群贫困产生的主导因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艾滋病给感染人群身体的各项机能带来严重的伤害随着艾滋病病毒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程度的日益加深,个体还极易感染机会性感染疾病同时,艾滋病人群从知晓艾滋病病情开始,其身体、情绪、态度陷入了一种无力状态中,身体各项机能表现出心因性的脆弱 艾滋病生理影响的直接后果是劳动能力的削弱或丧失,这使得艾滋病人群获取收入的途径减少,经济收入随之降低,经济贫困现象也随之出现同时,由疾病所产生的治疗费用加深了艾滋病人群的贫困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费用高于其他严重疾病据世界银行估计,治疗一例艾滋病的费用是人均国民收入的150 倍。

      ⑥ 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随着艾滋病病情的发展,艾滋病的治疗费用也在逐步上升因此,随着艾滋病病情的逐步加重,艾滋病患者的劳动能力逐步减弱甚至丧失,而医疗开支逐步增加,艾滋病人群的经济贫困程度也不断加深 随着艾滋病病情的发展,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从艾滋病感染初期到发病会经历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四个阶段在急性感染期和潜伏期,艾滋病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身体健康状况与普通健康人无异但在接受抗体检查并确认为阳性时,艾滋病患者便会出现躯体不适的状况,表现出艾滋病的临床症状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艾滋病患者在疾病得到确认时给予了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是艾滋病人群面对艾滋病时无助和无措的反应同时,这种心理暗示也是艾滋病人群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动剥夺,导致艾滋病人群的能力贫困,而能力的贫困势必造成经济的贫困此外,艾滋病所蕴含的道德批判和谴责,使艾滋病人群产生自卑的自我意识羞愧和负罪感让艾滋病人群主动撤离主流生活领域,封闭自我,逐步失去在主流生活空间中的话语权,加之社会环境中社会公众对艾滋病的误解,艾滋病人群的关系网络也逐渐断裂,艾滋病人群的权利和关系也处于一种缺乏状态。

      (二)诱导因素———认知与行为 艾滋病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和应对艾滋病的行为是艾滋病人群贫困产生的诱导因素在身体受到损害、心理受到创伤的基础上,艾滋病人群对于艾滋病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将艾滋病人群导向贫困艾滋病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是社会公众对艾滋病认知的反映也就是,社会公众如何看艾滋病,艾滋病人群便如何看待艾滋病;社会公众如何看待艾滋病人群,艾滋病人群便以何种方式解读自己及其思想和行为首先,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让艾滋病人群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情绪在生命不再有希望的情况下,艾滋病人群消极度日,无心改善自身的处境,经济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关系贫困逐渐显现其次,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艾滋病人群的歧视和排斥等现象,使得艾滋病人群在社会的主流权力结构中被边缘化,进而导致艾滋病人群的自我歧视、自我排斥、自我边缘化艾滋病人群对疾病及患病缘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群体应对贫困、缓解贫困的能力,增加了其陷入贫困的风险个体对疾病的消极认知直接导致了个体的消极行为,这是客观事实,但同时,个体的消极行为也为其他因素所减轻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艾滋病人群对于家庭角色的认知,驱使着艾滋病人群付出较患病前更多的努力在确认自己感染艾滋病后,感染者从最初的否认、怨恨、妥协、抑郁到最终接受,心理上将经历一段漫长反复的时期。

      在此过程中,染病人群也认知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及患病给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责任感和负疚感的驱使下艾滋病人群会倾尽所能为家人付出艾滋病人群的角色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对疾病的消极认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整体来看,他们的力量对个人和家庭贫困状况的改善显得微乎其微 在艾滋病人群的反贫困行动中,他们对生活的坚持和努力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由此我们可探寻到艾滋病人群改变的动力和激励因素,但从艾滋病致贫角度来说,艾滋病人群采取的反贫困行为有时却会带来贫困的再生产艾滋病人群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会减少家庭开支,比如教育费用,而这种行为又会对他们的贫困产生直接影响,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一现象为贫困者的行为理性所解释贫困者每一个环节上的行为理性积淀,客观上却导致了总体行为的“非理性”结果⑦ (三)加强因素———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艾滋病人群贫困的加强因素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艾滋病人群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处于弱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之所以是难以战胜的,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发展的每一点成果都被“掌握实际权力的上层集团”所瓜分,而下层贫困阶层的“分裂又阻碍了他们为他们共同利益而促进改革的努力”。

      这说明,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个人财产的缺乏,还意味着社会地位的缺失 艾滋病人群是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无法获取经济增长成果的弱势人群他们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以下,因此便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处境,大量有偿献血、商业性性交易等艾滋病高危行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艾滋病人群的贫困是与社会地位相关的学术界通常从收入、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对于艾滋病人群而言,其社会地位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经济收入艾滋病人群在感染艾滋病后失去了获取经济收入的身体素质,也失去了获取经济地位的社会机会,收入急剧减少,但是日常开支不降反增,负担较重的家庭于是陷入了贫困的深渊社会地位会随着经济地位的降低而降低,尤其是在农村,在没有其他指标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时,经济地位便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代名词同时,在大多数社会公众的观念中,艾滋病患者绝不是一个清白无辜的受害者,而是一个通过疼痛赎偿其罪孽的人于是,疾病成了对罪孽的惩罚他们的疾病宣示了他们的罪孽,他们被打上了耻辱的标记,以一种特别严厉的方式在社会上被孤立,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艾滋病人群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下降使艾滋病人群在社会竞争中不能与他人处于同等的位置,无法公平参与社会活动,无法有效获取资源,丧失了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话语权、参与权等等。

      艾滋病人群的贫困以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凸显出来 (四)加剧因素———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断裂更是加剧了艾滋病人群的贫困,使得艾滋病人群无法获取应对贫困的资源,缺乏减贫的机会艾滋病人群的脆弱性使得艾滋病人群的社会关系全面断裂家庭关系是一种最为亲密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也成为艾滋病最先侵蚀的对象艾滋病人群因疾病的污名性、歧视性而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脆弱性,使得有些艾滋病患者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断裂经济上的脆弱性和日常生活上的脆弱性将艾滋病人群置于社会交往的弱势地位,而且这种弱势地位基本上很难改变⑧ 感染艾滋病后,艾滋病人群与组织的关系也随之断裂,这一过程与人际关系的断裂是同步的,它与人际关系的断裂一起,使艾滋病人的社会关系彻底、全面断裂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建立在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中的成员不断互动的基础上的,如果个人停止了与组织之间的互动,也就自动终止了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艾滋病的发作使艾滋病人群的日常生活有时候都难以自理,于是艾滋病人就在自己的主动封闭和社会公众的强制排斥的双重作用下脱离了社会组织艾滋病人群社会关系的断裂,使得艾滋病人群失去了外部环境的支持力量,加剧了艾滋病人群的自我消极认知,减弱了艾滋病人群自我发展的动力。

      总的来说,艾滋病人群贫困的产生是艾滋病人群的生理与心理、认知与行为和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社会地位的降低、社会关系的断裂又反作用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认知与行为,加速了贫困的进程,加大了贫困的深度这一过程导致艾滋病人群客观的经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