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歌唱晚及其他.docx
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渔歌唱晚及其他 童孟侯 渔歌和渔歌咏晚 渔歌咏晚这四个字很浪漫,有诗情画意然而说穿了,真正的渔歌很无奈,也很苦楚就像旧时的窝窝头那样,那时不得已用来果腹,糙得无法下咽如今,厨师在窝窝头里揉进糯米、奶油,填了肉末、鱼片,终究把它异化成餐桌上一道让人们期望的金色点心 渔歌亦如此过去的渔民没有一个不会唱渔歌的,由于渔歌是干活时的一种哼哼,一种劳动号子,是重力之下“压榨”出来的气,有劳皆号,无处不歌,协调劳动节奏,鼓舞长久斗志而已古人认为此乃“劝力之歌”(《淮南子》) 渔歌的定义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1981年版)解释为:渔民所唱的反映生活和斗争的歌曲这个定义太过“革命”,还是“百度”的解释来得接地气:渔歌是渔民所唱的反映渔民生活的歌曲,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为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鱼,哪里就有打鱼人,哪里就有反映渔家生活的渔歌,这根“链条”是环环相扣的渔歌是渔民集体创作、世代传唱的歌,它像一面清亮的明镜,展映旧时渔家劳动生活的万千景象 出海捕鱼的渔民也是航海者,在内河湖泊打鱼的人也是船员 繁重的活儿和沉重的渔歌 俗话说,世上三件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撑船的渔民们切实辛苦,张网苦,拉网苦,摇橹苦,溜网苦,抓蹬苦,捞鱼苦……而我认为渔船上最累最苦的活儿当属三件:拔锚、扯篷和拉纤 先说拔锚抛锚,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手一甩,或者手刹一松,铁锚就哗啦啦抛下水去了拔锚,就非同小可了,渔民们硬碰硬要靠自己的臂力把铁锚拖泥带水拉起来,你不拉,它就不起;它不起,船就没法航行有时候,船无法航行,船工还特地把锚装到小舢板上,然后到渔船行进的前方把锚抛到海里,然后拔着锚前进,这叫“抽滩” 请听一首辽宁长海县渔民的《拔锚号》:“(领)哇上/(合)哇咳/(领)哇上/(合)哇咳/(领)哇上/(合)哇咳/(领)哇上/(合)哇咳/(领)哇上/(合)哇咳/(领)哇上……” 有歌词吗?几乎没有,只是一些叹词,循环往复,这一首拔锚歌就是最原始的劳动号子它符合这样的一个规律:劳动强度越大,渔歌旋律性就越差,歌词就越简朴,而节奏感就越强辽宁渔歌的根本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腔”可以有些变化,“和腔”始终如一从眼下收集到的辽宁渔歌里,拔锚渔歌的数量占很大比例,可见其“重” 后来,渔民研发了一种推磨般的拔锚器具,中间插4根铁棒,渔民把拴锚的缆绳绕在器具上,然后4个渔民像4头驴推磨一样在甲板上打转,水底的铁锚就被拔起来了,比从前的硬拔省力多了。
我曾经在黄浦江拔过锚,那是几百斤重的大铁锚,我摇着铁舢板去拔,结果锚没拔起来,我被锚拔到江里去了,是船长派了救生艇把我救回来的政委在船员大会上夸奖我:“小童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这些话封住了我的嘴,我怎么会把这个事故报到船队总部去呢? 再说扯篷 这也是一件很累的活儿篷就是帆,要把甲板上沉重的两三面船帆升将上去,借助风力航船那时的渔船没有电,也没有机器,硬碰硬要靠手拉篷 请听辽宁宽甸县的一首《掌篷号子》:“嗨哟奥来吧/再哟奥来哟/还要奥来呀/再哟奥来哟/来哟哎哟号/再哟奥来哟……”歌词中除了几个简朴的词:来,再来,再……其他全部是叹词,简朴的原创 刚开头升帆,速度对比缓慢,渔民心绪平稳;随着上升的速度加快,风力开头阻挡,船帆吃到风了,劳动强度猛增,号子很快加速,并且变得很强烈;当篷帆完全升到桅顶,号子节奏才变得自由轻快,但是依旧保持着劳动的气质 有人问,为什么不把扯篷号的歌词写得美一点呢?为什么只有“哟”“哎”“嗨”之类的叹词呢?回复是,可以的,也是有的浙江舟山的《撑篷调》中唱到:“一片风篷啰/一股啰风/两片风篷啰/两股啰风/啥人会撑倒风篷/扭转乾坤是真英雄啰……” 这个扯篷号唱得很概括,约莫算是“美”的了。
假若要更“美”,那就是“改编者”的事了,就是文人墨客的事了,渔民哪有那种闲情逸致?渔民哪里读过什么书?吼叫着把篷帆拉上去就行了! 真正美好入耳的渔歌可能要到渔民的婆娘嘴里找去,由于她们有时间琢磨请听一首江苏如东的《四季望郎》:“春季里个岸子上个柳丝长/柳丝儿长长缠心个上呀/前年子栽柳个郎出海呀/长长的柳丝拴不住郎呀/夏季里个岸子上个麦子黄呀/麦子儿黄黄郎出海呀/前年子收麦个郎出海呀/黄黄的个麦子上不了场呀……” 有的沿海地区把渔歌分成深海和浅海两种,深海渔歌是渔民唱的,浅海漁歌那么是渔家妇女唱的,《四季望郎》约莫属于浅海渔歌渔民的亲人会在家门口高高挂起一只红灯笼,谓之“天烛灯”心愿能照亮大海,渴望渔民能顺遂归来 有句上海话叫“起篷头”,也就是起哄和造声势的意思这个“起篷头”是不是出自渔民的扯篷拉篷歌呢?我没有考证过,粗一看是搭的 上海周边的江苏和浙江都有渔歌,唯独上海没有什么渔歌是民俗专家忘了收集呢?还是上海原来是个轻易搁浅的滩,没有像样的渔码头,于是这里没有好多的渔船、渔民和渔歌?可是,上海有极为卓越的码头号子,还是国家级非遗文化有港口不就有码头吗?不就有渔船吗?这又怎么解释呢? 结果说说第三件最苦的活儿:拉纤。
拉纤无疑是渔夫苦中之苦:台风要来了,加紧把船挪到海滩上来,这时候需要拉纤;新船或者修好的老船要下水,把船体从船坞里弄下水,需要拉纤;船在江边河边湖边逆流而上,逆水而进,航行困难了,更需要拉纤那么,不能靠风吹篷行进吗?不全能,由于水面上不是每日大风吼叫;那么,用力摇橹行进不行吗?也不行,装满货装满鱼的船太沉太沉;那么,用竹篙往水下撑有用吗?没有用,蜻蜓点水罢了……这时刻,船老大只能叫大片面船工下船,在岸边背纤不拉,船体是不动的,迈一步,动一动;拉得猛,动得狠 江苏如东有一首《拉纤号子》,请听:“好好的好到上的到/小奴家的嗨嗨呀/嗨嗨嗨呀的到嗲/嗨嗨呀的嗨上/嗨嗨嗨/嗨嗨的到呵/到哦嗨嗨的到/嗨嗨嗨的到 读者是否留神到,歌词中除了叹词,还有数个“到”,船工们是多么梦想早一点把船拉到码头,早一点卸下背上的纤绳,抚一抚肩上的伤痕!快到吧,快快到! 歌手尹相杰唱过一首《纤夫的爱》,是不是可以算新的《拉纤歌》:“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一步一叩首啊,没有别的央求,只盼拉住妹妹的手哇,跟你并肩走……” 现实中,纤夫的纤绳怎么能“荡悠悠”?务必崩直了崩紧了,船才可能被拉着前行,否那么就是偷懒,否那么就是逆水行舟不进那么退,船会把你拉下水去的。
古老的渔歌和崭新的渔歌会 “渔歌咏晚”这四个字最早出自何处?据说出自元代散曲作家、诗人贯云石:“竹风过雨新香,锦瑟朱弦,乱错宫商樵管惊秋,渔歌咏晚,淡月疏篁……”看到了吗?有“渔歌咏晚”四个字 至于“渔歌”这两个字,历代诗人就用得对比频繁了唐朝的王勃写:“榜讴齐引,渔歌互起明朝徐祯卿写:“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咏近使君船清朝的秦惠田写:“帆影悬残照,渔歌入暮烟宋朝的陆游写了一首诗,就叫《渔歌》:“斜阳将尽暮烟青,袅袅渔歌起远汀,商略野人何所恨,数声哀绝不堪听 社会最底层的船工唱的所谓歌,到了文人墨客的笔下便高雅起来,丰容靓饰其实,只要让这些文人跑一个航次,当一回渔民,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渔歌假若王洛宾不是被下放到新疆,而是在北京的创作室里吹着空调苦吟,他不成能创作出《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样的民歌好的民歌在民间,好的渔歌在渔船 渔歌一般是船工在自己船上劳动时唱的,不和其他船的船工隔舷对唱,更不像歌星在演唱会上那样,一个人在台上唱,几千个人在下面一边狂摇荧光棒,一边跟唱 然而,1987年的10月,岳阳市政府和湖南省音协在君山脚下组织一次前所未有的“洞庭渔歌会”。
歌台由3艘大拖船靠拢搭建,天幕那么是把大渔网挂在桅杆上,现场彩旗招展,欢声笑语,1 000多位渔民从周围八方飞舟赶来,渔船达成150艘洞庭渔歌会”大片面由渔民来演唱,一共唱了18种形式的42首渔歌至此,人们仿佛看到了“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盛世景象 其实,1987年唱的渔歌和旧时渔歌大相径庭,已经以歌颂为主了,以宣传“正能量”为主,不会再唱什么“海不太平哎浪头高,天不太平哎掀风暴,拼吃河豚哎下海去,一步三回把家瞟”那樣的老渔歌国营的渔业公司让你下海捕鱼,怎么是“拼死吃河豚”呢? 如此兴师动众地宣扬渔歌有何好处?有,2022年,洞庭渔歌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歌登上了大雅之堂,不宣传不开渔歌会只能是小众 当红歌星霍尊以一曲《卷珠帘》轰动歌坛,他接着写了另一首歌,就叫《渔歌咏晚》:“夕照帆樯落霞深,看波光掩映浪似金,绿岸炊烟鹅唤我,十里渔舟如梦如云……似水流年,芳华记忆,随岁月烙心,听渔歌咏晚声声轻……” 我不想议论歌词质量之上下,我只是叹息,这么年轻的歌星已经风花雪月,已经柔声细气,怅然了 霍尊小弟理应是听过日本的《拉网小调》吧?那也是渔歌,不妨再听一遍:“咿呀嗨/兰索兰/索兰/索兰/索兰/嗨/嗨/凝听那哭声声在歌咏呀/在歌咏/大胆的渔民爱海洋/爱海洋/呀萨嘿/恨你呀/萨诺/多宽秀/哦/多宽秀/多宽秀……” 渔民是爱海的,也是恨海的,这首渔歌不提防辞藻的绮丽,而是描写船工的心声,其内涵很“立体”,曲调很动心,它就是日本北海道渔民捕鲱鱼时唱的歌,那就是干活节奏,那就是劳动叫嚷。
相信听到《拉网小调》的播放,我们确定会跟着哼哼,确定会过耳不忘,确定会刻在心里这样的渔歌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会流传下去! 不同地区的不同渔歌的不同风采 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河岸线”更长,还有“湖岸线”……所以,中国的渔歌也是各有自己特色,精彩纷呈,反映不同水域渔民生活、生产、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先说福建 福建一带的渔歌对比繁杂,也很唯美,可能和当地渔民数量众多有关,也和文化素养有关他们把渔歌分为:劳动号子、唱诗调、叙事歌、风俗歌、儿歌和疍歌……其中的情歌听起来很有嚼头,《十盆好花》《十碟鲜鱼》《好姑娘》《棕蓑娘》《剪蛋诗》《三月桃花汛》《渔港恋歌》,等等 有一首情歌叫《盘诗》,歌中有故事,有情节,有挑逗,有调情:(男唱)手拿一把白钓竿呵/走到滩头啰石头间/黑鱼白鱼都不钓啰/只钓鱿鱼花花背/(女唱)哥今钓鱼呵/妹做鱿鱼啰不出来/等哥日后饵提起呵/摇头摆尾啰游出来/(男唱)妹今讲话是呵诗呵/哥今就去啰买金丝/金丝买来结秋网呵/就由滩头啰撒出来/(女唱)哥今打鱼满打鱼呵/妹做鱿鱼啰不出来/等哥日后网提起呵/摇头摆尾游出来…… 我在前面提到,渔歌一般是在自己的船上和自己的船工兄弟一起唱,可是在福建渔场有例外,当2艘渔船同时行进时,大家就相互响应一起唱,第一声部是领唱,其次声部是对答式的响应,第三声部以对比固定的节奏伴衬,形成了层叠式的多声部的叠置关系,煞是好听。
这些渔民唱不同的声部不用排练,也不用指挥,貌似天生就会唱,就像贵州的侗族大歌,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是唱哪个声部的,一张口,和声就有了,声部就有了,不需要任何一件乐器来伴奏 再说山东 山东的渔业很兴隆,山东的渔歌也“兴隆”,民俗专家已经收集到了600多首山东渔歌,有渔民号子、黄河船号、硪号、夯号、搬运号子、水道船号、海洋号子等等海洋号子里包括海员号子和渔民号子,它是山东船民在惊涛骇浪的挣扎中集体创造出来的劳动音调 山东渔民在捕鱼的过程中的每一项概括劳动,都有相适应的特定的渔歌来合作,譬如《摇橹号》《捞鱼号》《拖船号》《推船号》《撑篷号》《上网号》《拉锚号》《封网号》《记浮号》《爬爬号》《溜网号》《莲鱼号》《抢号》……只要一看歌名就知道那是干什么活儿的时候唱的 再说浙江 浙江一带的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