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2篇.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84829008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79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3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2篇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584字)  《连加、连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感知,静态领会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首先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如小鸡吃虫子,可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二、重视算法,突破难点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本环节我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649字)  前几天,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 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由于10以内加减法学生掌握的比较熟练,所以这节课效果比较好通过几天的练习,学生大部分都能熟练的算出连加,连减题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828字)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习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习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4(530字)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

      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  二、增加了学生的学具拼摆练习,让他们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解决两个问题:  1根据摆的过程填写连加算式中前两个加数的和、连减算式中前两个数的差根据摆的过程说算式,并说出相应的计算过程通过学具的拼摆,加深了学生对连减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5(430字)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6(1821字)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通过情景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4、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5、遵循规律,寓教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智力闯关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例题8-2-2=4时,有位学生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说明我课堂教学机智和掌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7(799字)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