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巴渠民歌在川东革命老区红色文旅中的应用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090605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7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巴渠民歌在川东革命老区红色文旅中的应用研究    韩悦 唐自强Summary:巴渠之地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红色底蕴深厚,巴渠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较好的折射出了“巴人文化”中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髓以巴渠民歌为基础的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音乐文化为革命精神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红色文旅的推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巴渠民歌在川东革命老区红色文旅中的应用研究,不仅对红色文旅资源再整合及纵深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对地方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Key:巴渠民歌  红色文旅  传承与发展  研究:J0-05  :A :1008-3359(2021)23-0174-04巴中,素有“红军之乡”之称,而达州是四川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红三十三军的摇篮达州和巴中两地作为川东革命老区,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还具有显著的红色资源优势因此,将“动态”的巴渠民歌與“静态”的红色文旅相融合,不仅对丰富川东革命老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构建四川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深远意义一、巴渠民歌的红色音乐文化特点(一)节奏特点:铿锵有力、弘扬正气巴渠民歌的节奏既遵循了歌唱发声的自然规律, 又不拘泥于地方方言的音节韵律,歌曲中主要以2/4、4/4拍为主,多表现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例如:在巴渠民歌《船工号子》的主唱部分“穿恶浪呃,踏险滩乃,船工一身都是胆罗”中,主要以切分节奏和后十六节奏组成,这样的节奏组合富有弹性、收放自如、铿锵有力,整个音乐显得气势恢宏、正气凛然,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将巴渠人民在高强度、协力紧密的船务劳作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巴渠民歌《抬工号子走起来》的主唱部分“抬工号子嘛石头重那个嘿哟,抬就抬呀,走起来嘛嘿哟”中,遵循了2/4拍的强弱规律和逻辑重拍,其中“嘿哟”与“嘿佐”“左边有点虚嘞!”与“右边多踩些哟!”等等这样一唱一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始终贯穿全曲,使其前后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巴渠人民踏实苦干、辛勤劳作的场景和画面,也刻画出巴渠人民坚毅刚强、浩然正气的人物形象二)旋律特点:慷慨激越、感染力强巴渠民歌的旋律慷慨激越,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歌曲中主要采用上行旋律,多表现激昂、热情等正面情感其调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和修正,在音阶和歌曲色彩等方面映衬出巴人文化浓郁的区域色彩,因此歌曲中大多含有典型的核心音调——四度音调,即:“5 ↗ i、5 ↗ i、6 ↗ 2 、6 ↗ 2、7 ↗ 3、7 ↗ 3  ”该核心音调具有激昂的、正能量的特征,比如众所周知的《义勇军进行曲》,全曲一直围绕着低音5到中音1来进行,催人奋发、前进,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感染力极强。

      而在巴渠民歌中四度音调的使用也较为常见,体现出其丰富的音乐特点和个性色彩例如:在巴渠民歌《跟着太阳一路来》中,每一乐句的尾音基本都结束在la音或sol音上,反复交替出现了六次,并且停留在i、6这样的四度音调出现了四次由此可见,全曲具有四度音调的特点,描绘出巴渠人民迎着太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此外,这首曲目后由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改编为女声合唱,在2017年中国合唱节上展演并获得广泛的赞誉三)歌词特点:朴实亲切、追求真善美巴渠民歌的歌词朴实、亲切,特别是衬词的加入,不仅体现了巴蜀地域所独有的方言特性,还反映了巴渠人民的日常生活习俗例如:在巴渠民歌《巴山背二哥》的首句唱到“巴山背二哥,哟哟哟哟,巴山那个好儿郎,好儿郎,哟嗬嗬嗬”,开门见山的描绘出了巴山二哥勤劳善良的正面形象,“哟”“哟嗬”这些语气助词的出现更让巴山二哥的形象更加真实亲切;在巴渠民歌《抬工号子走起来》的引子部分,出现了大量“嘿佐”“嘿佐佐”等衬词交替的歌词内容,后面还有“抬头望舍,搂起上哟”,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塑造出了巴渠人民憨厚淳朴的人物形象;在巴渠民歌《船工号子》的首尾部分均出现了“幺哦”“嗬嗬嗬嗬”“嗨”这些语气助词,再现了行船过程中艰苦的劳作过程,“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呀嘛”“齐心协力喽,把船板喽”,这些衬词的巧妙运用更是将巴渠人民勤劳果敢、追求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升华,该歌曲仍流传至今,成为了传唱度较高的巴渠民歌之一。

      二、巴渠民歌在红色文旅中的融合体现(一)巴渠民歌是丰富红色文旅的多元传播途径2021年是务实推进《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在《纲要》中更加强调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以及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全国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开创红色文旅新局面2006年5月20日,《巴山背二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在2020年巴中市文化馆的公众平台中,由七名男声进行歌曲表演唱《巴山背二哥》全曲在“通江河哟,南江河哟呵呵”中开始,不仅提到“口干舌燥肚子饿,脚(   )手软难爬坡”,也提到“爬陡坡、上石坎、走旮旮、过岩边”,其一领众合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巴中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文化的特色,还还原了背二哥生活和劳作的真实写照;《中国红歌会》全国总冠军云南歌手阿普萨萨,在2012年参加央视《我要上春晚》栏目中同样演唱了《巴山背二哥》全曲在高亢嘹亮的“巴山背二哥”中开始,不仅唱到“背心那个短来窑裤儿长,拐把子直来背架子方”,还有“跟倒!抽起!耍起!讴起”,这样诙谐幽默的语言再加上歌手热情洋溢的表演,不仅传达了巴中地区悠久深厚的背夫文化,极具地域色彩的同时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四川平昌音乐教师赵燃,在2018年参加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栏目中同样演唱了《巴山背二哥》,也是目前在公众平台能搜索到的唯一女声独唱版本。

      全曲在气势豪迈的“巴山背二哥,巴山好儿郎”中开始,不仅唱到“墩墩犊犊喂,脚杆粗又壮”“累了一杆烟呐,渴了喝二两哦”,还唱到“背来好日子噻嘿,一心奔小康”,这些俏皮的语气词融合歌手惟妙惟肖的表演,描绘出川妹子对背二哥勤劳质朴的赞美,更表现出背二哥乐观的心态以及歌唱幸福、享受幸福、追求幸福的精神寄托从上述巴渠民歌在公众平台、专业比赛以及电视节目等不同传播途径中不难发现,巴渠民歌不仅作为一种地方民间音乐被大众所知晓,更是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载体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这些多元的传播方式受到大众的认可和青睐一方面可以利用红色文旅资源推动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巴渠民歌的独特魅力构建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以此推动达州、巴中地区红色文旅的发展由此可见,红色文旅可以促进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而巴渠民歌的独特魅力也将推动红色文旅的发展,对丰富红色文旅内涵更是一种多元的、有效的传播途径二)巴渠民歌是促进红色文旅的艺术创作源泉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众接触文化、感受文化的方式已在逐步改变,由于多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创作形式已逐步向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发展。

      因此,巴渠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音乐,也需紧跟时代步伐,在促进红色文旅发展的同时,敢于打破常规,寻求改革与创新,以全新的视觉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促进红色文旅的发展提供艺术创作源泉代表性巴渠民歌《放牛娃盼儿红军》,诞生于1932—1935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其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丰富的人文内涵,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巴渠之地难得的艺术珍品该曲目结构短小精干、简洁,用即兴自由、半说半唱的宣叙演唱和音乐风格表现出劳苦大众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红军的殷切期盼和由衷赞颂,也是老百姓和革命军队鱼水情深的直接体现1973年,著名钢琴家但昭义先生以《放牛娃儿盼红军》的曲调为主题,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本结构,将其改编为钢琴作品——《放牛娃儿盼红軍》全曲由主题、七段变奏、尾声组成,通过对放牛娃不同生活片段的写照,描绘出放牛娃从苦难生活中得到解放的喜悦心情以及跟随红军走向光明的坚定信念2019年8月18日,全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梦境光雾山》在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旅游景区成功首演《梦境光雾山》以文化为魂、以山水为骨,充分汲取了巴山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悠久的人文精髓,为红色文旅的推广和发展提升了创作的新高度。

      把《巴山背二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演出视觉核心概念,探寻神秘的巴人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观众不仅能在现场聆听到雄浑绝美的《巴山背二哥》,直观看到背二哥顽强的身影在生死栈道上负重前行,切身感受到背二哥坚韧执着、迎难而上的精神,并为之所动容这样全新打造的艺术创作形式,不仅彰显了巴渠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重温了巴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加之裸眼3D、水特效、AR互动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巧妙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了红色文旅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和强烈冲击,这不仅为达州、巴中地区的红色文旅开创了新思路,拉动了两地乃至周边的内需和经济发展,也值得川东革命老区其他旅游地效仿和推崇由此可见,巴渠民歌不仅是丰富红色文旅的多元传播途径,更是促进红色文旅的艺术创作源泉三)巴渠民歌是传播红色文旅的教育功能载体2021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拟认定111家单位为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其中巴中、达州两市共19家单位入选,巴中位居第一由此可见,两地的红色文化根基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在2021年5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中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章强调,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因此,开展红色教育立德树人,成为当今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任务巴渠民歌作为达州、巴中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浓郁的红色文化,更承载着红色教育的功能和传播作用,尤其对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尤为适用由于中小学学生人数较多、授课较为集中,均以一对多的形式组织教学,教材的使用也更为统一和固定因此,将巴渠民歌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增加音乐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教育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达州、巴中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了解地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更能深切领悟到背后的红色历史和背景,让红色精神得以世代相传目前,已有部分以巴渠民歌为基础改词填词的歌曲被中小学音乐教材所收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盼红军》是在宣汉民歌《犀牛望月》的基础上填词完成的其旋律抒情优美、曲折婉转,描绘出老百姓渴望红军到来的喜悦心情,此曲目被收录在(2011年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百花园”部分;此外,广为世人流传的还有《太阳出来喜洋洋》,其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生动再现了放牛砍柴的情景和歌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其不仅收录在(2011年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第四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部分,还收录在(2012年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山,你好”部分以及(2013年湖艺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课中,成为了《(2008年版)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童声》五级曲目之一等等。

      由此可见,将巴渠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利于红色教育的开展,还可与研学实践相结合,为红色文旅的宣传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更为红色文旅的快速发展推波助澜,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功能载体巴渠民歌源自川东革命老区,正是川东这片土地孕育了巴渠民歌,才能让革命老区的传统和精神得以延续,为巴渠民歌染上了“红”色文化的色彩,更成为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通过充分发挥巴渠民歌在川东革命老区红色文旅中的教育功能和文化辐射效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音乐体裁,不断创作出能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新作品,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原生态民族音乐做出更大贡献Reference:[1]陈国志.巴渠民歌《放牛娃儿盼红军的艺术特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1):21.[2]陈志强.略论但昭义钢琴作品《放牛娃儿盼红军》的创作手法与民族化特色[J].四川民族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