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发展历程的指标.doc
9页現代家長必備的幼兒經? 寶貝的語言發展與溝通障礙語言發展歷程的指標語言發展的四項重要指標1. 牙牙學語期(1)母音、子音、結合音、重複相同的結合音、重複不同的結合音、語音與語意的組合(2)具溝通性,神經生理的成熟表現,口腔功能動作的發展;語音量與子音的使用為口語發展最佳指標3)語音量可預測字彙發展,語音中的子音使用可預測口語能力4)子音使用可預測其及早說話能力、構音能力及表達能力2. 語用的發展(1)制約他人的行為—指使別人做事的能力2)互動性的社交行為—引起他人注意、愛表現3)共同注意力—喚起他人注意到活動、物 、人3. 字彙的理解(1)字彙的理解能力與往後的口語表達能力呈顯著相關2)家長問卷可收集相當的資料,但須詢問目前狀況或改變特質4. 遊戲技巧的發展(1)遊戲技巧的階段 /探索性、組合性、假裝性遊戲2)組合性遊戲技巧可預測語言發展,尤其是語言理解及口語能力的產生3)組合性與假裝性的遊戲技巧的量、頻率可預測幼兒的語言發展狀況4)遊戲技巧是製造良好溝通情境的方法,如表示需求、抗議、認同等行為兒童語言發展影響兒童語言行為的發展包括先天(遺傳)及後天(學習)等因素1. 兒童口語發展(1 )語言前發聲期 嬰兒哭聲;叫聲(2 )喃語期 音調變化;語言基礎(3)模仿期4-6月;自我仿音;對他人語音的回應(4)始語期一歲左右;第一個有意義語彙(如爸爸)(5)二語句期兩歲左右;約 50-100 個語彙;二語句(如媽媽-抱)(6)構句發展期2-3歲2. 兒童構音發展(1 )所有韻母在三歲以前已完全發展出來(2)聲母:三歲可正確發音,佔所有聲母之 62%;四歲可正確發音,佔所有聲母之 76 %;五至六歲可正確發音,佔所有聲母之 81 %(3 )ㄅ、ㄆ、ㄇ、ㄉ、ㄊ、ㄋ、ㄌ、ㄍ、ㄎ、ㄏ ------ 在三歲前已習得(4 )ㄑ、ㄗ在四歲左右發展出來;ㄘ在四歲半左右;ㄙㄒㄐㄓㄔㄕㄖ約七歲兒童溝通障礙分類1. 構音異常是指在構音過程中構音部位錯誤或是氣流方向、壓力、速度不準確、甚至整個動作不協調,以致發生語音不準確或省略之情形。
構音異常的原因:(1 )構音器官問題(2 )動作協調問題(3 )口腔靈敏度(4 )聽力問題(5 )智力問題(6 )環境因素(7 )人格特質(8 )情緒問題(9 )父母的態度問題聽力問題構音異常若沒有顯著生理器質之缺陷亦無神經系統控制的問題,而由於環境或情緒因素或單純的學習錯誤以致於語音無法完全正確,常見於一般的兒童,即所謂的乳兒語發生率:國外統計( 1930-1960 )-----約佔語障人口之60-80 %國內統計( 1976-1986 )-----約佔語障人口之39-50 %構音錯誤的類型:(1 )替代音:以另一語音代替標準語音,通常以較易發的語音取代較難發的語音(如公公說成東東),此類型出現最多2 )歪曲音:語音歪曲改變3 )省略音:該發的音被省略、如:“鞋子”說成“椰子”(4 )贅加音:最少發生,指字音內加入不該存在的音如“吃飯”說成“初犯”治療原則:個別性計劃,由較簡單、易理解、易區辨、易控制的語音開始矯正,利用各種感官刺激輔助個案瞭解如何改正構音,如視覺、聽覺、動感刺激治療年齡:四歲至六歲;由單音->語詞->句子->讀文章->看圖說故事->對談練習2. 音聲異常說話聲音有異於常人的特徵,如喉頭機能不完全而發生嘶嘎、嘶啞或帶氣息聲,口鼻腔失調而鼻音過重或缺乏,其他如音量過弱或過強,音調與性別年齡不配,音調與音量缺乏變化或變化不當、須先判定為器質性音聲異常 (如:聲帶節結、息肉、瘤 )或機能性音聲異常 (音聲濫用或誤用 )。
依聲音三要素分三種異常類型(1 )音調異常:音調與性別年齡不配,音調與音量缺乏變化或變化不當等2 )音量異常:如音量過弱或過強3 )音質異常:如喉頭機能不全而發生嘶嘎、嘶啞或帶氣息聲,口鼻腔失調而鼻音過重或缺3. 節律異常節律異常意即說話節律不順暢,通稱口吃( Stuttering )口吃是一種語言模式,在整個言語的節律方面有過長或不當拖長音或言語流暢性被一些重複音、字、句所打斷,通常還會伴隨掙扎或逃避行為兩歲到七歲兒童易見, 80 %發展型口吃會自然消失、 20 %成為永久性口吃評估考慮要素:包括發生的時期、語言發展能力、家族史、言語特質及其他相關因素4. 語言異常(1 )語言發展異常語言的語意、語法、語用、語形、語彙之發展,在理解與表達方面較同年齡者有明顯偏差a.語意異常:詞不達意或無法理解說話者的涵意b.語法異常:說話句型結構簡單有顛倒混淆或省略等不合語法的現象c.語用異常:說話不合溝通的情境或措詞不當d.語形異常:對聲音或符號字型的辨認不清或混淆等現象e.語彙異常:語彙少,甚至完全沒有2 )語言發展遲緩比正常兒童在順序的語言發展上進步緩慢;在適當的語言運作上較同年齡的兒童顯著的低落,不能理解或說出同儕水準語言,可能有一種或多種機能上的困難。
賓士(Bangs ,1968) 原因有器質性原因及非器質性原因,或分成個體原因(腦傷、智能不足、聽障、情緒障礙)與環境原因3 )發展性失語症大部份的兒童是自然地學習語言,亦即以傾聽、辨認及模仿方式學習語言,然後再創造出他們可能並未透過模仿而學習的無數語言然而,有少數中樞神經系統緩慢成熟的兒童,或因輕微腦傷及比輕微腦功能異常稍重的兒童,不能〝自發地〞學習語言,他們是屬於〝發展性失語症〞或〝先天性失語症〞發展性失語症兒童生理方面並無顯著神經及聽力損害,而有語言表達、理解或兩者的障礙他們的非語言智商通常是適齡的,其特殊的語言問題會產生輕到重度溝通困難,可能廣泛影響其聽、說、讀、寫之學習兒童溝通障礙評估評估至少應包括言語能力、語言能力及溝通互動能力評估三大部分1. 言語能力評估(1 )自然言語表達評量:包括了呼吸、發聲、構音、共鳴以及節律等等2 )構音器官動作評量:包括唇、舌、顎咽、齒等構音器官動作2. 語言能力評估兒童語言障礙評量主要是要了解其語言理解﹑語言形成﹑語言表達等能力,注意其是否有語音﹑語意﹑語形﹑語法﹑語用等異常目前多採用自然觀察方(式正式非 )與測驗方式 (正式 )同時來進行評估。
常用的有下面幾種測驗:(1 )篩檢測驗:主要是拿給孩子看一些圖片,然後要孩子說出圖片內容是什麼2 )標準化測驗:與常模比較看差距有多大 CCDI 、兒童語言稜力評量、 PLS )(3 )非正式測驗:主要是觀察,以自然會話方式,譬如問「你到過動物園嗎?」「動物園裡面有什麼?」等4 )問卷調查:包括發展史及基本資料收集溝通障礙兒童調查表)3. 溝通能力評估包括認知能力﹑聽覺理解、口語表達、溝通方式、溝通意圖等五方面1 )認知能力:能否理解實物、模型或是照片、圖形、文字等2 )聽覺理解:能否理解聲音、狀聲詞或是詞彙、簡單句、複雜句等3 )口語表達:能否表達聲音、狀聲詞或是詞彙、簡單句、複雜句等4 )溝通方式:溝通方式主要為表情、動作、手勢、聲音或口語等5 )溝通意圖:無意圖或是被動、主動等評估過程依序為資料的收集、系統性觀察、面談、評量溝通能力、正式測驗、總結與討論1 )收集資料:個案初步瞭解,包括家屬和老師(兒童個案)敘述問題、查閱病歷相關病史、發展史(兒童個案)及其他檢查報告如聽力、視力等2 )系統性觀察:觀察個案在不同環境下的互動及溝通模式3 )面談:漫談或使用問卷4 )評量溝通能力:非正式語言測量,敘述故事或經歷以及收集語言樣本。
5 )正式測驗:包括語言及言語測驗6 )總結與討論:總結觀察及測驗結果與其他治療團隊成員交換意見,確定障礙類別並提供治療建議與教育方法(兒童個案)語言治療介入影響語言治療的因素1. 病因及病灶部位2. 年齡3. 開始介入的時間4. 障礙的嚴重度5. 自我意願動機6. 家屬的配合度7. 其他因素語言治療措施1. 構音訓練構音訓練需個別性計劃,一般是由較簡單、容易理解、區辨、控制的語音開始矯正,通常韻母的矯正先於聲母若為構音方式錯誤就改正其方式,構音位置錯誤就改正其構音位置,並要利用各種感官刺激以輔助個案瞭解如何改正構音,例如提供視覺、聽覺、動感等不同的刺激訓練可由單音開始練習而後語句練習,內容則包括語詞、句子、讀文章等,最後是對談練習並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2. 聽能及聽理解力訓練訓練的範圍很廣,由聽辨聲音、語音、語詞以至於簡單句、複雜句的理解等均是訓練的難度要循序漸進,內容須符合患者之年齡、興趣、知識水準及能力以增加動機,且過程必須明確不宜太複雜失語症患者的聽理解訓練通常先要引起患者注意(如叫名字、寒暄),與其說話要面對面以藉由視覺線索幫助病患理解一般對談過程中,問題必須重覆幾次或換個方式說以幫助病患理解,也可利用非口語的溝通方式輔助,如動作、手勢、圖片、相片等。
說話速度要慢,語音要清晰,使用簡短而文法完整的句子,句中有停頓讓病患有時間思考談論內容要具體,以現實中常出現的人、事、物為主,儘量談相關的話題,避免抽象概念使病人混淆無法理解而聽障者在進行聽能訓練之前必須由聽力檢查師為其選配合適的助聽器,開始時先訓練患者能聽辨聲音的有無,同時學習區辨聲音的類別(如各種環境聲),進一步的語音聽能訓練則可由單一語音以至語詞、句子等,由封閉性內容漸漸擴充為開放性內容3. 表達能力訓練包括簡單仿說以至於主動表達,可要求其說一至二次並鼓勵其說出正確的語音,不要過於勉強以免造成挫折感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表達能力訓練則必需配合口腔靈敏度與認知訓練,訓練時也要兼顧語形、語意、語用,內容必須配合其年齡、能力、興趣與實用性,一步步提升其表達能力由仿音、單詞、簡單句以至複雜句對於口語表達極為困難者,可配合使用輔助溝通系統以增進其溝通表達能力,鼓勵其用多重方式來表達,例如手勢、手語、書寫、指認、畫圖等溝通時可重覆孩子所說的話或所作的選擇,以確定是否為其意,同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表情及動作,以婉轉、輕鬆的態度面對溝通困難4. 溝通互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