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蚁族”现象看高等教育公平.pdf
3页题策划 由表一、表二可见,对“蚁族”群体而 言,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与家庭经济地位 密切相关看似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 筛选出来的学子,仍然难以褪去家庭经济地位 的潜在影响,家庭的经济资本悄无声息地通过 高等教育进行着代际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剧变, 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 育成为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在一定 程度上维系着社会公平然而,在“蚁族”身 上,高等教育的上述功能并未发挥相应作用: 在“蚁族”群体内部,存在着家庭经济地位越 高,教育层次越高和学校类型越好的趋势 “蚁族”的出现及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流动固 化,其实是高等教育十年来改革效果的重要检 验如今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底层青年改 变命运的通道,而更像是一个加剧社会阶层分 化的助推器下面我们就从高等教育入口和出 口两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高等教育人口:顺从和复制不公 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数百万原本没 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 会从绝对数量上讲,扩招使得更大规模的工 农子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这当然是有利于社 会公平的但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扩招使得中 国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只要 能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甚至中专)即取得了 “吃国家粮”的资格,而扩招之后,接受专科 层次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失去了“向上提升”的 机会,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也普遍遭遇“就业 难”,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遑论跻身 体制内成为政治精英。
这可从“蚁族”群体学 历层次的不断升高得以验证——2009年的调查 显示,该群体中拥有本科学位的占31.9%,研 究生及以上学位的占1.6%;2013年调查发现, 该群体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43.9%,研究生学 历比例有所提高,达到7.4%同时,各种资源 向重点大学集中,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扩招的同时,政府也不再支付高等教育的 全部成本,而主要由大学生及其家庭承担,大 学学费因此变得高昂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 14 完全免费,N.tl:l-:,后几十元一年的象征性收费, 再到扩招之后逐渐攀升到如今高于5000元/学 年的学杂费(不含住宿费),短短十几年间几 乎上涨了近100倍1990年,大学学费占农村人 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收入的比例分别是28%和 12.62%,~1J199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成160%和 61%数据转引自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 育入学机会均等化》)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 学费水平若超出百姓年生活支出的20%,即超 越了“警戒线”,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学 费负担率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1.5倍;农村家 庭学费负担率是美国的4.9倍,日本的3.3倍 (李从松《大学收费政策变迁的制度博弈》, 载《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8期)自恢复高考以 来, “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广大学子尤其是 贫困学子信奉的人生理念,但扩招之后,在一 些偏远的农村中学,放弃高考的学生数量逐年 呈上升趋势。
高考不能实现向上流动,而且代 价高昂,那么“弃考”当然是理性的选择而 不少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即便缴得起学费跨人 大学校门,也不得不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完成 学业,毕业之后即又面临就业难问题 历史上,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在促进 社会流动方面也曾表现不佳,但许多西方国家 早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救 济政策,试图对弱势阶层有所补偿例如美国 设置了许多偏向黑人、少数民族、移民群体的 招生政策,其中最著名的是1965年约翰逊总统 签署实行的“肯定性行动计划”,规定对少数 民族和妇女在入学方面给予优先权利,并通过 联邦拨款实施计划 中国历史上对科举一高考制的公平性形成了 强大的信仰,这根植于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中,也 与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高等 教育是一种资源分配制度,任何不公平事件的出 现,都会给民众带来强烈的被剥夺感我们一方 面应确认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政治 与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提出,高等教育制 度,应该对不公平的政治经济社会格局进行制衡 和纠正,而不是顺从和复制;精英大学应该保守 社会的德l生,反制权力与资本的渗透,公平地从 社会各个阶层中选拔培养新的精英,而不能成为 掠夺眭再分配的工具。
高等教育出口:青年知识阶层发生分化 高等教育的扩招,也使得以大学毕业生为 代表的青年知识阶层发生了很大分化:一少部 分被利益结构化,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 精英这部分人大都毕业于名牌高校,或者家 庭掌握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进入到国家机 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作,仍然直接或 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而绝大部分知识青 年被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知识群体,成为 “蚁族”这部分人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很难获得更多的经济 资助和社会资源2013年我们的调查显示,从 家庭所在地看, “蚁族”来自农村的最多,占总 体的55.0%,其次是县城和乡镇,分别为14.9% 和13.6%从家庭年收入看,2万~5万元最多, 比例为36.4%;其次是5万~10万元,占20.1%; 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和20万元以上的均不超过 6%绝大部分受访者父母的学历较低 十年间,大学生就业由不是问题变成了很 是问题政府的发展战略,遂从“GDP优先”转 为“就业优先”有关部门号召大学生:一不要 高薪,二要多考虑基层,三要自主创业从“天 之骄子”到“蚁族”,中国的高等教育机制负责 筛选社会精英的作用已然消失。
而“蚁族”现象 的出现,则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高等教育培 养出来的知识青年到社会上应当如何定位自身? 大学毕业生在社会起跑线上应当树立一个什么样 的目标?这是目前仍令许多青年人困惑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让所 有大学毕业生都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来已然 不现实,但大量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从事 低端或纯体力劳动,又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奢侈到让大量大 学生都从事低技术水平劳动的地步而同时,大 学毕业生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进而被逐步边缘化 所引发的危险,已初露端倪一方面,在城市中 所受的高等教育令他们产生了高期望值,而另一 方面,他们只获得了微薄的报酬,这种强烈的反 差既发生在经济领域,更是政治上的,政治与经 济双重向上流动性的减低都促使他们感到个人没 有出路、未来没有希望这种状况所预示的“潜 在危机”,不仅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还使整 个社会面临缺乏中流砥柱的危险:如果寒窗苦读 20年,却不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能实现 人生理想,不能获得优裕的生活,那对后继者会 是怎样不安的暗示?如果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为了 利益而剑走偏锋,甚至出卖良心,那也该是怎样 一种信用的丧失?如果知识青年的过激行为致使 社会陷入动荡,那又会是多么可怕的睛形呢?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年轻时的经历会 影响今后一生的心态和价值观。
试想,一个人 在年轻时由于自己的身份地位被社会冷落乃至 鄙视,那么当他成功后,他会怎样看待这个社 会会如何回报这个社会?他又会如何来教育 自己的下一代?如果我们的社会一方面没有给 青年以公平机会,另一方面青年自己仅仅把奋 斗目标寄托于名利,那么,当最终的结果呈现 为个别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人依然平凡的时 候,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这两个阶层能够和 睦相处? 必须承认,任何社会都是“有阶”的社 会,总有一些人会处于社会“相对”的底层 说“相对”,是因为在好的社会,相对的底层 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力不强完全消除“底层” 是不可能的,可也没有谁生下来就注定要用一 生去承受这种生存方式,最重要的是给每个人 改变自身境遇的机会因此,如何拥有一个看 得见的未来,是青年人精神世界最为重要的根 基,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一点上, 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个人的梦想和国家 的梦想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的梦,由普 通公民的一个个梦汇聚而成只有在个体梦丰 富并有机会实现的国度,国家梦才有可能实 现因此,国家应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青年机 会公平,保障资源合理分配,保障人格人权平 等,为所有人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社 会流动机制,使“富二代”不会因其富庶而 承受不该承受的来自原罪的道德压力,“贫二 代”不会因其贫穷而承受不该承受的来自物质 的压力,使每个青年都能公平地分享与其奋斗 打拼相对应的发展际遇和改革成果。
国家有愿 景,社会有共识,个人有希望,只有这样的国 家,才是既有个人梦想和目标,又有共同信仰 和普遍追求的伟大国度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