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经济地理学试题参考.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9647472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晓燕(ぁ YYLG ち)赠谢地理学院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文化转向: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 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 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 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 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 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 ,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 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 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 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 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P89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一) 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 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 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 最大。

      (二) 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 很大影响和启发;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 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 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简述韦伯的运输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简述韦伯的运输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 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 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晓燕(ぁ YYLG ち)赠谢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 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 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 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 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 为原料地区位。

      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 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 位多边形 其次,考虑劳动费指向论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 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 向论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费指数” 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 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 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 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 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 强 最后,考虑集聚指向论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 上,产生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 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 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 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 大时,便产生集聚。

      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 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 可能性就小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 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 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 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他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 选择的作用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 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P113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 础 (1)基本前提 第一, 均质平原: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晓燕(ぁ YYLG ち)赠谢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 交通条件相同: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 距离成正比 第三, 就近消费: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 通费 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 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 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 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 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五, 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①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②多个企业形成多 个圆形市场区;③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成正六边形的 市场区结构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1,3,9,27,81,…从中看 出,是按 3 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3 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2,6,18,54,… ② 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 级中心地数量的 3 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①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②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 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 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 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 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4 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 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 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7,49,343,…它是以 7 的倍数增加,形成以 K=7 的中心地系统。

      晓燕(ぁ YYLG ち)赠谢(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四)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 19 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 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 (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3)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营利服务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层次性: (一)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在某一个城市布局时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 模和范围;(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3)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 的分配状况;(4)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 规模和质量;(6)竞争程度等 (二)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 城市内部某区域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1)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 的吸引力;(2)竞争企业的量与质;3)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4) 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5)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6)该区域的 基本概况等。

      (三)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具体地点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1)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 力;(2)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3)停车场的充足性;(4)在该地点布局的 综合费用等P136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试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1)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张应该遵循社会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 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 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①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 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 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②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 地扩散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 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 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 否邻近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 策。

      晓燕(ぁ YYLG ち)赠谢(2)作为一个组织行为,企业空间扩张又受制于组织使其偏离这些规律中国 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学者提出中 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 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比较分析企业空间演变的四个模式特点及其适用范围(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①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 模不同,导致其具不同的生产规模规模差异进而又引起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长 ②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 扩大,覆盖了原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③沃茨模式的缺陷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 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假定 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①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从 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

      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 组织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②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 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 变形 ③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