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史学论文的撰写》PPT课件.ppt

92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85892868
  • 上传时间:2024-09-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05.81KB
  • / 9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讲第五讲   史学论文的撰史学论文的撰写写                     ----表达与规范 n n一、史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过程n n1、选题 n n2、收集与整理资料n n3、构思n n4、撰写提纲n n5、撰写初稿(表达内容)n n6、修订完稿 n n二、史学论文表达的基本格式二、史学论文表达的基本格式二、史学论文表达的基本格式二、史学论文表达的基本格式n n1 1、引言(导言,绪论)、引言(导言,绪论)、引言(导言,绪论)、引言(导言,绪论)n n用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论文开头,应包含以下内容:用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论文开头,应包含以下内容:用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论文开头,应包含以下内容:用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论文开头,应包含以下内容:n n((((1 1))))   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开始就让读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开始就让读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开始就让读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开始就让读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者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n n((((2 2))))   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解决论题中各概念定义;n n((((3 3))))   说明研究背景,点出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说明研究背景,点出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说明研究背景,点出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说明研究背景,点出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性;性;性;n n((((4 4))))   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说明研究缘由,点出研究本专题的目的;n n((((5 5))))   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论证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n n((((6 6))))   摆出所要批驳的摆出所要批驳的摆出所要批驳的摆出所要批驳的“ “靶子靶子靶子靶子” ”;;;;n n((((7 7))))   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回顾本专题的研究史,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

      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表明自己研究的角度和重点大凡比较重要的课题,引文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以便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文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以便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文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以便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文必须交待本课题的研究史,以便从你选取的角度和论述的重点,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因此,如果对这个述的重点,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因此,如果对这个述的重点,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因此,如果对这个述的重点,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价值因此,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史不熟悉,这段文字就最难写,如果熟悉了,问题的研究史不熟悉,这段文字就最难写,如果熟悉了,问题的研究史不熟悉,这段文字就最难写,如果熟悉了,问题的研究史不熟悉,这段文字就最难写,如果熟悉了,又有较高的认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写又有较高的认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写又有较高的认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写又有较高的认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写    n n例文例文1 1::n n王育济《论王育济《论“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 ”》(《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1996年第年第3 3期)期)n n            “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 ”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

      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  ” 与与与与“ “收藩镇之权收藩镇之权收藩镇之权收藩镇之权” ”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 “收藩镇之权收藩镇之权收藩镇之权收藩镇之权” ”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认为认为认为认为“ “所谓杯酒释兵权所谓杯酒释兵权所谓杯酒释兵权所谓杯酒释兵权” ”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各有讨论各有讨论各有讨论各有讨论“ “杯酒杯酒杯酒杯酒” ”一事的专文,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一事的专文,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一事的专文,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一事的专文,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杯酒释杯酒释杯酒释杯酒释兵权兵权兵权兵权” ”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 “杯酒杯酒杯酒杯酒” ”一事的政局一事的政局一事的政局一事的政局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        n n这段引言对这段引言对“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的研究史交待得的研究史交待得十分清楚,从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十分清楚,从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都注意到了,而且以往的结论基本是怀者都注意到了,而且以往的结论基本是怀疑或否认,而作者在本文中显然是持相反疑或否认,而作者在本文中显然是持相反观点,并交待了本文研究的重点:观点,并交待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杯酒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真实性和成效及其意义。

      一事的政局背景、真实性和成效及其意义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会提出一些新观点,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会提出一些新观点,这个引言写得非常清楚这个引言写得非常清楚 n n例文例文2    2    n n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n n                关于关于关于关于“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侯景之乱” ”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的起因与经过,史书记载甚详,后世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之论侯景之乱者,亦多注重此二者,其间虽不无歧异之说,但已剩义不多然而,对于但已剩义不多然而,对于但已剩义不多然而,对于但已剩义不多然而,对于“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侯景之乱” ”给南朝后期社会历给南朝后期社会历给南朝后期社会历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且对此问题的探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且对此问题的探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

      且对此问题的探史造成的影响问题,却专题论述者无多且对此问题的探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讨,有赖于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全面考察,方可明其玄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妙,探其原委,知其变异之由正因为探讨这一问题有其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难度,故长期以来惟有陈寅恪先生及朱大谓先生二人对此有过专题探讨陈先生曾在其《有过专题探讨陈先生曾在其《有过专题探讨陈先生曾在其《有过专题探讨陈先生曾在其《< <魏书魏书魏书魏书· ·司马睿传司马睿传司马睿传司马睿传> >江东民族江东民族江东民族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的推论部分中说:“ “侯景之乱,不仅侯景之乱,不仅侯景之乱,不仅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于南朝政治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

      大事 ”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这一看法,实开认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之端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大影响之端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大影响之端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大影响之端由于陈先生此文的重点是考证江南的民族问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题,故对侯景之乱造成的巨大影响,仅提出了“ “岩穴村屯之岩穴村屯之岩穴村屯之岩穴村屯之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豪长乃乘此役兴起,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 ”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①①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到八十年代,朱大谓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先生进一步对侯景之乱给江南门阀世族地主的打击、少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民族豪首和庶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作了论述②②。

      但是,就整但是,就整但是,就整但是,就整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因此,不揣浅陋,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因此,不揣浅陋,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因此,不揣浅陋,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而言,仍感有所缺漏因此,不揣浅陋,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简约补论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n n这个引言首先介绍了研究史,指出关于侯景之乱的原因与经过,没有多少可讨论的但对于“侯景之乱”给南朝后期社会历史造成的影响,专题论述只有二篇,并指出二篇的价值和不足陈寅恪文章虽首次提出了“侯景之乱”的影响问题,但只论述了“造成南朝民族及社会阶级关系之变动”这一个方面,而未论及其他方面朱大谓文章对整个侯景之乱的影响论述有所缺漏指出前人的不足,也就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显然是全面论述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n n南炳文《从南炳文《从“ “三言三言” ”看明代奴仆》看明代奴仆》   n n       “       “明代的奴仆数量大、使用广,辨明其实际地位与作明代的奴仆数量大、使用广,辨明其实际地位与作用,是正确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

      用,是正确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n n              明代是我国古典小说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明代是我国古典小说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也是研究当时阶段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也是研究当时阶段级关系的重要资料在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中,有级关系的重要资料在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中,有的历史学家已注意到这些生动、具体的论述,但总的来的历史学家已注意到这些生动、具体的论述,但总的来说,利用的还很不够最近,我们重新翻检了冯梦龙编说,利用的还很不够最近,我们重新翻检了冯梦龙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辑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三言” ”,搜集了其中关于奴仆的资料,,搜集了其中关于奴仆的资料,并结合其他文献,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并结合其他文献,做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 “三言三言” ”中中有关明代奴仆的资料,不仅生动地印证了许多文献的记有关明代奴仆的资料,不仅生动地印证了许多文献的记载,而且起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作用,弥足珍贵现将载,而且起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作用,弥足珍贵现将主要之点缕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主要之点缕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n n这个引言分两段写成,第一段说明研究奴仆的重要意义:“认识明代阶级关系的重要一环。

      n n第二段①简要说明小说中有大量资料②以往关于明代奴仆研究史虽然注意到了,但利用得还很不够(也许是没有专文论述,故未点出具体文章)③点出本文的研究角度:从小说中进行研究,而且小说中的材料对文献材料,不仅印证,更是补充和订正,这就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n n明代平倭政策述评明代平倭政策述评n n      倭患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明朝倭寇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成为了明代严重的祸患,明统治者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n n           浅析大同回族丧葬习俗 n n       回族,是中华56个民族之一,它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融合了中国儒道等传统文化,于元末明初形成回族有许多风俗习惯都不同于其他民族,而在丧葬制度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大同回民较多,丧葬风俗也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 n n宋太祖誓碑存在及内容考述宋太祖誓碑存在及内容考述宋太祖誓碑存在及内容考述宋太祖誓碑存在及内容考述n n              宋太祖誓碑或太祖誓约一词的来源,最早见宋太祖誓碑或太祖誓约一词的来源,最早见于曹勋的《北狩见闻录》,文曰:于曹勋的《北狩见闻录》,文曰:“ “艺祖有约,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

      故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七圣相袭,未尝易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七圣相袭,未尝易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 ”在此之后,在此之后,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中也有相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中也有相同的记载,直到明清之际,王夫之、赵翼在其著同的记载,直到明清之际,王夫之、赵翼在其著作中对于宋太祖誓碑也多有涉及,近年来,学术作中对于宋太祖誓碑也多有涉及,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宋太祖誓碑,太祖誓约内容真伪等问题进界对于宋太祖誓碑,太祖誓约内容真伪等问题进行了数次争论,由于缺乏相关的考古文物资料进行了数次争论,由于缺乏相关的考古文物资料进行佐证,这一问题至今无定论行佐证,这一问题至今无定论n n              本文主要是通过列举分析宋元清三代的相关本文主要是通过列举分析宋元清三代的相关文献材料和笔记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的学术动态文献材料和笔记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的学术动态和宋代的一些政治实践,来论证宋太祖誓碑存在和宋代的一些政治实践,来论证宋太祖誓碑存在的合理性的合理性 n n2、正文(正论)n n     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全文的精华部分、主要观点、史料都要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学术价值也在这一部分体现,所有的论证过程也在这一部分完成。

      n n正文一般都会分好几个部分n n(1)正论的基本要求:n n观点显明n n层次分明n n论证充分n n表达准确 n n论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影响 n n(一)促进了南朝兵户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兴起n n(二)推动了南朝奴隶解放运动和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n n(三)造成了南朝后期统治集团民族成份与士庶阶层数量比重的变动n n(四)促进了南北朝北强南弱格局的进一步形成 n n《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侯旭东《历史研究》察》(侯旭东《历史研究》20012001年第年第6 6期)期)n n              控制民户,征赋差役,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关心控制民户,征赋差役,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为此,他们多采用编制的重要问题,为此,他们多采用编制“ “乡里乡里” ”的办法北的办法北朝时期朝时期(386—581(386—581年年) )似乎是个例外,这一时期城镇中设似乎是个例外,这一时期城镇中设立乡里,而居住在城外那些名为立乡里,而居住在城外那些名为“ “某某村某某村” ”的聚落中的聚落中①①的的百姓,自北魏太和十年百姓,自北魏太和十年(486(486年年) )至隋开皇九年至隋开皇九年(589(589年年) ),则,则受到邻、里、党三长受到邻、里、党三长②②的管辖,不存在乡里编制。

      这基的管辖,不存在乡里编制这基本上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其实不然在实行三长制本上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其实不然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北朝乡村依然存在广泛的乡里编制,这一点,的同时,北朝乡村依然存在广泛的乡里编制,这一点,仅个别学者曾经涉及,迄今未见专门论述仅个别学者曾经涉及,迄今未见专门论述③③本文试图本文试图围绕乡里制的具体情况、出现的背景及其与村民生活的围绕乡里制的具体情况、出现的背景及其与村民生活的关系做一初步探讨由于传世文献论述不多,墓志与造关系做一初步探讨由于传世文献论述不多,墓志与造像记等出土石刻是讨论的主要依据像记等出土石刻是讨论的主要依据n n                限于资料,过去的制度史研究往往难以顾及制度实限于资料,过去的制度史研究往往难以顾及制度实施的情况,本文希望对此做一尝试性的考察,权当补苴施的情况,本文希望对此做一尝试性的考察,权当补苴 n n正文:n n一、乡里制考实 n n二、乡里制特点n n三、乡里制出现背景的推测n n四、乡里与村民生活  n n3 3、结论(结语):、结论(结语):n n一般是全文的结束,或是总论点的归纳,或是中一般是全文的结束,或是总论点的归纳,或是中心论点的再次强调,以加深读者印象。

      心论点的再次强调,以加深读者印象   n n《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结语《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结语n n              北朝约自太和年间开始在城镇外的村落编制北朝约自太和年间开始在城镇外的村落编制乡里,一直到北朝末,除北齐时畿内不设外,均乡里,一直到北朝末,除北齐时畿内不设外,均如是不同于前代,北朝的乡里具有划定的地域,如是不同于前代,北朝的乡里具有划定的地域,这可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朝廷亦利用乡里名号这可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朝廷亦利用乡里名号来彰表孝义,施行教化当时乡里的方域不小,来彰表孝义,施行教化当时乡里的方域不小,华阴潼乡东西至少华阴潼乡东西至少2222公里,洛阳西乡里不小于公里,洛阳西乡里不小于4 4平方公里,修县孝义里则在平方公里,修县孝义里则在1212平方公里以上,一平方公里以上,一般的般的“ “里里” ”的面积应大于此,这与当时人口稀少有的面积应大于此,这与当时人口稀少有关 n n        乡里编制虽然普遍存在,但在生活中似乎未受到村民的积极认同,相反,他们对世代生活其中的村落表现出更强的归属感,并依托“村”组织活动,官方设置在村落受到架空同时,他们又对皇帝做出热切的祝愿,在对待朝廷与官府上表现出矛盾性。

      n n         一些日本学者重视研究六朝时代的村落,将它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变迁联系起来,并强调村落“自治性”的一面实际上情况是复杂的,新发现的长沙三国吴简证明在东汉末年乡里制未崩坏时就已广泛存在“丘”一类自然聚落,而北朝的情况也表明“村落”与“乡里”并行于世村”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社会的变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n n              侯景之乱,州郡大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侯景之乱,州郡大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侯景之乱,州郡大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侯景之乱,州郡大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长江为限,荆州界北尽武宁,西拒硖口,岭南复为萧勃长江为限,荆州界北尽武宁,西拒硖口,岭南复为萧勃长江为限,荆州界北尽武宁,西拒硖口,岭南复为萧勃长江为限,荆州界北尽武宁,西拒硖口,岭南复为萧勃所据,诏令所行,千里而近,民户著籍,不盈三万而已所据,诏令所行,千里而近,民户著籍,不盈三万而已所据,诏令所行,千里而近,民户著籍,不盈三万而已所据,诏令所行,千里而近,民户著籍,不盈三万而已这一情况,反映出南朝时期一贯富庶和兵力强盛的荆州这一情况,反映出南朝时期一贯富庶和兵力强盛的荆州这一情况,反映出南朝时期一贯富庶和兵力强盛的荆州这一情况,反映出南朝时期一贯富庶和兵力强盛的荆州地区,至侯景之乱后,不仅土地日少,而且人丁不多,地区,至侯景之乱后,不仅土地日少,而且人丁不多,地区,至侯景之乱后,不仅土地日少,而且人丁不多,地区,至侯景之乱后,不仅土地日少,而且人丁不多,其萧条之象可以想见。

      三吴地区的破坏已如上述,荆州其萧条之象可以想见三吴地区的破坏已如上述,荆州其萧条之象可以想见三吴地区的破坏已如上述,荆州其萧条之象可以想见三吴地区的破坏已如上述,荆州又复如此,建康的状况更惨,淮阳之地又失于东魏,梁又复如此,建康的状况更惨,淮阳之地又失于东魏,梁又复如此,建康的状况更惨,淮阳之地又失于东魏,梁又复如此,建康的状况更惨,淮阳之地又失于东魏,梁末国势之积弱已经达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陈霸先在平末国势之积弱已经达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陈霸先在平末国势之积弱已经达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陈霸先在平末国势之积弱已经达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陈霸先在平定侯景之乱的基础上建立的陈王朝,其所辖疆域,一直定侯景之乱的基础上建立的陈王朝,其所辖疆域,一直定侯景之乱的基础上建立的陈王朝,其所辖疆域,一直定侯景之乱的基础上建立的陈王朝,其所辖疆域,一直未能恢复梁王朝前期的状况,整个社会经济亦无重大起未能恢复梁王朝前期的状况,整个社会经济亦无重大起未能恢复梁王朝前期的状况,整个社会经济亦无重大起未能恢复梁王朝前期的状况,整个社会经济亦无重大起色,以致陈王朝灭亡之日,全国在籍人口仅色,以致陈王朝灭亡之日,全国在籍人口仅色,以致陈王朝灭亡之日,全国在籍人口仅色,以致陈王朝灭亡之日,全国在籍人口仅“ “户五十万,户五十万,户五十万,户五十万,口二百万口二百万口二百万口二百万” ”而已而已而已而已[(49)][(49)]。

      因此,在几百年的南北朝对峙之因此,在几百年的南北朝对峙之因此,在几百年的南北朝对峙之因此,在几百年的南北朝对峙之中,北强南弱的格局,自侯景之乱已形成定局,即使无中,北强南弱的格局,自侯景之乱已形成定局,即使无中,北强南弱的格局,自侯景之乱已形成定局,即使无中,北强南弱的格局,自侯景之乱已形成定局,即使无陈后主等人的荒淫逸乐,陈王朝的速亡也是指日可待的陈后主等人的荒淫逸乐,陈王朝的速亡也是指日可待的陈后主等人的荒淫逸乐,陈王朝的速亡也是指日可待的陈后主等人的荒淫逸乐,陈王朝的速亡也是指日可待的 n n4 4、余论(附论):、余论(附论):n n              余论所论述的内容虽然不是本文的主题,但与主题余论所论述的内容虽然不是本文的主题,但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或由主题派生出来的内容,表达出来,有密切的关系,或由主题派生出来的内容,表达出来,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n n例如,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例如,刘浦江《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2001年年第第6 6期)期)n n本文主要阐述辽朝的国号问题作者认为,辽朝一代的本文主要阐述辽朝的国号问题。

      作者认为,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国号变迁,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在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在燕之汉地称大辽,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圣宗和辽宗燕之汉地称大辽,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圣宗和辽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始终称辽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和契丹辽朝国号的复杂性是辽朝二元政朝为哈喇契丹和契丹辽朝国号的复杂性是辽朝二元政治体制的一种表现治体制的一种表现n n全文分七个部分:一、辽朝国号之谜二、太祖建号全文分七个部分:一、辽朝国号之谜二、太祖建号“ “大大契丹契丹” ”三、双重国号制:三、双重国号制:“ “大辽大辽” ”与与“ “大契丹大契丹” ”并称四、并称四、圣宗改号圣宗改号“ “大契丹大契丹” ”五、辽宗复号五、辽宗复号“ “大辽大辽” ”六、契丹文六、契丹文和女真文中的辽朝国号七、附论和女真文中的辽朝国号七、附论“ “大蕃大蕃” ”名号问题名号问题 n n这第七部分即附论,为什么要附论这第七部分即附论,为什么要附论“ “大蕃大蕃” ”名号问名号问题呢?正文中已论证了辽朝国号先后有题呢?正文中已论证了辽朝国号先后有“ “大契丹大契丹” ”、、“ “大辽大辽” ”之称,契丹文、女真文中又有哈喇契丹和之称,契丹文、女真文中又有哈喇契丹和契丹之称,从未有过契丹之称,从未有过“ “大蕃大蕃” ”之称,作者可以不讨之称,作者可以不讨论这个问题,但在论这个问题,但在19761976年在北京房山县清理一座年在北京房山县清理一座辽塔塔基中,出土了一块辽代纪年文字砖,上有辽塔塔基中,出土了一块辽代纪年文字砖,上有墨书墨书“ “大蕃天显岁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已未大蕃天显岁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已未” ”共共1515字。

      字其中其中“ “大蕃大蕃” ”二字,有人认为很可能是辽朝曾经使二字,有人认为很可能是辽朝曾经使用的国号之一,而作者又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用的国号之一,而作者又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正文完全是按年代来考证辽朝国号的,关于正文完全是按年代来考证辽朝国号的,关于“ “大大蕃蕃” ”的论述不便在正文中表述而这个问题如果的论述不便在正文中表述而这个问题如果避而不谈,又显得不完全,必然会引起学界的疑避而不谈,又显得不完全,必然会引起学界的疑问,故作为问,故作为“ “附论附论” ”的形式放在最后论述,最为适的形式放在最后论述,最为适宜作者认为宜作者认为“ “大蕃大蕃” ”应是应是“ “当地汉人对辽朝的尊当地汉人对辽朝的尊称,意若称,意若‘ ‘大朝大朝’ ’,而非正式的国号而非正式的国号 ” n n5、注释n n        注释学主要是为学界同行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为文献学研究提供可供分析的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学术功力和人品n n从注释者看可分为:原注、编者注、译者注n n根据排版位置的不同,注释又可分为:脚注、夹注、边注、尾注 n n从注释内容和功能看可分为:n n题目注释:往往是针对论著的题名而言的,也可对该题目的研究和写作活动作必要的交待。

      题目注释往往以脚注方式出现,其基本形式是在题目后面加一个“星号”作注,或者和正文释义性注释一起编号作注  n na) a) 交待发表情况:一般说来,一稿多投的重复发表,改头换面的重交待发表情况:一般说来,一稿多投的重复发表,改头换面的重复发表都是不规范的行为不过,有一种重复发表不属此例大家复发表都是不规范的行为不过,有一种重复发表不属此例大家知道,一本书的形成和写作,往往有较长的周期,把书稿的某些章知道,一本书的形成和写作,往往有较长的周期,把书稿的某些章节先行发表,或者在一系列已发表的单篇论文基础上形成了书稿节先行发表,或者在一系列已发表的单篇论文基础上形成了书稿这都是正常现象这里,较为规范的做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都是正常现象这里,较为规范的做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交待它们之间重复发表的关系,说明是否修改等交待它们之间重复发表的关系,说明是否修改等n nb) b) 交待课题:交待课题可暗示其研究或论著的价值纳入课题管理交待课题:交待课题可暗示其研究或论著的价值纳入课题管理的项目一般都是经过专家审定的,价值不高的研究很难立项课题的项目一般都是经过专家审定的,价值不高的研究很难立项。

      课题和资助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受到资助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有和资助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受到资助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有义务把它标示出来(除非属于保密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义务把它标示出来(除非属于保密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资资助成效助成效” ”的反映,这是科研的基本规范的反映,这是科研的基本规范n nc) c) 表达谢意:论文的致谢一般是作为题名注释来处理(也有把致谢表达谢意:论文的致谢一般是作为题名注释来处理(也有把致谢纳入论文主体的方式)接受了资助应该致谢,标明课题就是一种纳入论文主体的方式)接受了资助应该致谢,标明课题就是一种常见的致谢方式更多的情况是向帮助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的同行常见的致谢方式更多的情况是向帮助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的同行致谢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者会说,某人那篇文章致谢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者会说,某人那篇文章写得不错,不过其中的几个观点或几条重要材料是前些时我告诉他写得不错,不过其中的几个观点或几条重要材料是前些时我告诉他的,文章出来了,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这就是对作者的一种批的,文章出来了,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这就是对作者的一种批评。

      实际上我们不少老专家老学者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从同行朋评实际上我们不少老专家老学者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从同行朋友那里得到一条新材料,或一点新启示,或者其他什么帮助,一定友那里得到一条新材料,或一点新启示,或者其他什么帮助,一定会在题注中或附记中表示谢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会在题注中或附记中表示谢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n n作者注释:就是作者介绍,其形式比较灵活,可长可短,但一定要将最重要的基本信息介绍给读者(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称),作者注释具有如下功能:n n注明著作权人:这是作者注释的首要功能署名就是一种特殊的作者注释,它向社会表明:署名者是该论著的作者,应享受该论著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的作者注释应是署名人与著作权人相一致 n n提高作者知名度:长期以来,我国学术论著的作者注释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仅仅只有作者署名,这种做法欠妥,有一定信息量的作者注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知名度,也为读者了解作者提供了方便以课题组名义署名的,还可注明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执笔人或撰稿人,该论文的联络人等 n n提高作者单位知名度:学术论著的作者注释一般要以适当方式交待作者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

      在学术论著中注明作者单位是提高学者所在单位学术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自己的工作单位,是他的义务,除非出于特别原因可是,至今还有些学者及其所在单位对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n n引文注释:文献引证注释的文本功能就是交待引证文献的出处,在这一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系列学术性社会功能n n引文注释的功能如下:n n尊重他人,为自己的研究定位n n交待专题研究的学术史 n n为文献引证分析提供基础n n为科学共同体和无形学院提供联系的网 n n三、论文表达方法:三、论文表达方法:n n1 1、论文表达三要素:、论文表达三要素:n n((1 1)论证)论证n n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式,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对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式,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因此,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论文的论点进行证明因此,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论文的“ “三要三要素素” ”,关于这三要素,学界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共同的,关于这三要素,学界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要求n n一般的要求是:一般的要求是:n n①①论点和证据必须统一论点和证据必须统一n n②②论证必须合乎逻辑规则论证必须合乎逻辑规则。

      n n论点,是作出所持的看法和主张,也即作者的观点任论点,是作出所持的看法和主张,也即作者的观点任何论文,不可能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论文也就不成其何论文,不可能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论文也就不成其为论文但一篇论文只能有而且必须有一个总论点,这为论文但一篇论文只能有而且必须有一个总论点,这个总论点就是主题论文不论如何展开,都必须围绕这个总论点就是主题论文不论如何展开,都必须围绕这个论点,这就是紧扣主题,而不能偏离主题(总论点)个论点,这就是紧扣主题,而不能偏离主题(总论点)偏离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偏离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走题走题” ”、、“ “跑题跑题” ”那这篇论文就写失败了论文就写失败了 n n(2)论点,一般的要求是:n n①论点要正确n n②论点要有新意n n③论点要深刻n n④论点要有针对性n n(3)论据,一般的要求是:n n①论据必须真实n n②论据必须是已知的n n③论据必须典型n n④论据必须充分 n n2 2、论证方法:、论证方法:n n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n n所谓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事物所谓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分解为各个要素,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

      人们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和认识的思维方法人们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不能一下子就认识清楚的总是先认识事物的一个能一下子就认识清楚的总是先认识事物的一个个局部,或一个个侧面或一个个层次,然后才能个局部,或一个个侧面或一个个层次,然后才能逐步认识事物的整体、事物的全部、事物的本质,逐步认识事物的整体、事物的全部、事物的本质,这是符合认识论规律的因此,我们论文的写作,这是符合认识论规律的因此,我们论文的写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也要遵循这个规律n n运用分析法进行论证,就是要善于把事物分解成运用分析法进行论证,就是要善于把事物分解成若干个侧面、要素、层次,化整为零,化大为小,若干个侧面、要素、层次,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以便于论证当然,这是不容易的,要熟练地掌以便于论证当然,这是不容易的,要熟练地掌握分析法,就必须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握分析法,就必须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分析得准确能分析得准确 n n例一:高敏的文章就是如上面所说,把“侯景之乱”对南朝后期社会历史的巨大的影响分解成四个方面n n①兵制的变动(兵户制瓦解,募兵制、私兵制兴起)②奴隶解放和阶级关系变动③统治集团民族成份与士庶阶层数量比重的变动。

      ④北强南弱格局的形成等n n作者为何能作这样的分析呢?也就是说分析的根据何在呢?当然来源于史料,来源于对史料的深入钻研,来源于作者深邃的洞察力 n n例二:南炳文的文章《从例二:南炳文的文章《从“ “三言三言” ”看明代奴仆》既然是看明代奴仆》既然是“ “看看” ”,那么作者从,那么作者从“ “三言三言” ”中关于明代的奴仆看到一些什么呢中关于明代的奴仆看到一些什么呢?通观全文,作者看到了四个方面:?通观全文,作者看到了四个方面:①①明代奴仆的广泛明代奴仆的广泛存在;存在;②②明代奴仆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明代奴仆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③③明代奴明代奴仆的反抗斗争;仆的反抗斗争;④④明代奴仆问题的复杂性这实际上是明代奴仆问题的复杂性这实际上是本文的结构,也是一种分析本文的结构,也是一种分析n n再细看,作者如何分析再细看,作者如何分析“ “明代奴仆的广泛存在明代奴仆的广泛存在” ”的呢?作的呢?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作者把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作者把“ “明代奴仆使明代奴仆使用之广用之广” ”这个分论点又分解成这个分论点又分解成4 4个方面,或是从四个角度个方面,或是从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论证:来进行分析论证:①①奴仆使用者的身份多样;奴仆使用者的身份多样;②②奴仆奴仆的名目多样;的名目多样;③③奴仆被役使的领域广泛;奴仆被役使的领域广泛;④④奴仆被役奴仆被役使的地区广和时期长。

      使的地区广和时期长n n每个角度还可以再细分,如奴仆使用者的身份就有:文每个角度还可以再细分,如奴仆使用者的身份就有:文官、武将、吏员、簪缨之族、暴发户、大地主,作坊主、官、武将、吏员、簪缨之族、暴发户、大地主,作坊主、商人、高利贷者、水盗、妓女甚至上中农等十几种商人、高利贷者、水盗、妓女甚至上中农等十几种 “奴奴仆的名目仆的名目” ”又可细分为二十多种又可细分为二十多种 “役使奴仆的部门和领役使奴仆的部门和领域域” ”又分解为农业、家庭手工业、商业(典当业)、家内又分解为农业、家庭手工业、商业(典当业)、家内杂役等多种行业和部门杂役等多种行业和部门 n n关于明代奴仆的社会地位,作者是如何分析的呢关于明代奴仆的社会地位,作者是如何分析的呢?作者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作者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①①人身归属(属人身归属(属于主人),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证:于主人),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证:a) a) 随意出卖、随意出卖、;;b) b) 主人迁徙,奴仆跟随;主人迁徙,奴仆跟随;c) c) 主人安排奴仆的主人安排奴仆的婚姻;婚姻;d) d) 主人可以打骂主人可以打骂②②身份地位低(对家身份地位低(对家长、全家乃至同族都低一等或几等)。

      长、全家乃至同族都低一等或几等)③③经济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经济)④④拥有家眷(但也由主拥有家眷(但也由主人随意役使)人随意役使)n n至于奴仆的反抗斗争,作者将其分解成四种形式:至于奴仆的反抗斗争,作者将其分解成四种形式:①①“ “奴变奴变” ”即武装反抗(由于不是三言所写的,即武装反抗(由于不是三言所写的,故略提,完全不提也会被人误解作者不知道)故略提,完全不提也会被人误解作者不知道)②②逃亡③③搞搞“ “私房私房” ”④④告主 n n例证法例证法::n n就是引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作为史学论文,就是引用具体史料来论证某个观点,这是史学论文写作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史学研究就是要凭史料说话,凭史料说话就是引用史料来论证提出的观点n n例一,南炳文文章为了论证奴仆可以被随意出卖和引了三个例证:滕某、马德、吕喜儿以下论证主人迁徙,奴仆无条件跟随伏侍,主人可以任意安排奴仆婚姻,主人可以打骂奴仆等观点时都各举了一个例子 n n例二,高敏在文中为了论证侯景之乱带来兵户制例二,高敏在文中为了论证侯景之乱带来兵户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兴起,作者从反方的瓦解和募兵制、私兵制的兴起,作者从反方(侯景方)和正方(反侯景之乱的一方)来分析,(侯景方)和正方(反侯景之乱的一方)来分析,侯景一方利用募兵来叛乱,作者引了侯景一方利用募兵来叛乱,作者引了3 3条史料,条史料,前一条史料证明侯景为准备反叛而募兵,后二条前一条史料证明侯景为准备反叛而募兵,后二条材料证明侯景叛乱中召募奴隶为兵。

      材料证明侯景叛乱中召募奴隶为兵n n反侯景一方也募兵,作者分三个层次:一是禁卫反侯景一方也募兵,作者分三个层次:一是禁卫军募兵化,举朱异例二是地方军募兵化,举了军募兵化,举朱异例二是地方军募兵化,举了徐盛文、任孝恭、陆襄三条史料三是陈朝将军徐盛文、任孝恭、陆襄三条史料三是陈朝将军以募兵起家:举了侯安都、程灵洗、黄法以募兵起家:举了侯安都、程灵洗、黄法   、鲁、鲁悉达、荀朗、沈众、袁泌、周迪、留异、徐世谱、悉达、荀朗、沈众、袁泌、周迪、留异、徐世谱、熊昙朗、陈羽、陈宝应等十几个例证熊昙朗、陈羽、陈宝应等十几个例证 n n运用例证法要注意的是:①引用的史例要有针对性,确实能说明观点的如胡如雷文,作者认为唐太宗一生的言论,经常突出一个“怕”字,以下引用了4条材料,均有“惧”字和“畏”字,这样的例证、针对性就很强②要有代表性,也就是说要有典型性③要有普遍性,如果要证明一个普遍性的观点,完全引用个别事例的史料就不行了,必须有一个概括性的材料例如,高敏一文在论证反侯景一方也在募兵时举了十几个将领的例子,最后有一条总括性的材料:“时江表将帅,各敛部曲,动以千数,而鲁氏尤多这就很有说服力  n n比较:比较:比较:比较:n n              史学论文写作中常常要用到比较法,即将两史学论文写作中常常要用到比较法,即将两个事物拿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个事物拿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n n例如,胡如雷《论唐太宗》一文就运用了这一方例如,胡如雷《论唐太宗》一文就运用了这一方法,在第一部分,他虽没有提到其他皇帝,实际法,在第一部分,他虽没有提到其他皇帝,实际上是将唐太宗与其他皇帝进行了比较,因为历史上是将唐太宗与其他皇帝进行了比较,因为历史上的皇帝那么多,治世也不少,为什么唯独唐太上的皇帝那么多,治世也不少,为什么唯独唐太宗受到古代历史家的同声赞颂以及当今史学家的宗受到古代历史家的同声赞颂以及当今史学家的重视和肯定呢?经过比较,他才得出结论:唐太重视和肯定呢?经过比较,他才得出结论:唐太宗不仅是个模范皇帝,而且他的治国之道可以垂宗不仅是个模范皇帝,而且他的治国之道可以垂戒于将来,具有超时间的价值,后人能从两方面戒于将来,具有超时间的价值,后人能从两方面在他身上吸取教益和力量也就是说他既有治道,在他身上吸取教益和力量也就是说他既有治道,又有实践,并且取得成效的全面人物,其他皇帝又有实践,并且取得成效的全面人物,其他皇帝一般只具有一点,不具备两点,他这个结论是通一般只具有一点,不具备两点,他这个结论是通过比较后才得出的过比较后才得出的。

      n n第二部分是通过一系列比较逐渐深化对产生李世民的历史条件的认识的n n首先,是将隋末农民战争与此前农民战争(秦末、新莽末、东汉末的农民战争)相比较,得出结论:“隋末农民起义,不是一次一般的农民起义,而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特别沉重”从而使唐太宗“怕”字当头,特别谨慎,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不允许出现暴君和坏皇帝”,这是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开明、进步的皇帝的重要原因 n n其次,作者又将隋末农民战争与元末、明末农民其次,作者又将隋末农民战争与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相比较,得出结论:元末、明末两次农民战战争相比较,得出结论:元末、明末两次农民战争的规模均超过隋末,但明初、清初为什么没有争的规模均超过隋末,但明初、清初为什么没有出现象唐太宗这样的皇帝呢?因此唐太宗的出现,出现象唐太宗这样的皇帝呢?因此唐太宗的出现,农民起义的作用只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不代表全农民起义的作用只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不代表全部这种比较、设问,使作者再从其他方面去找部这种比较、设问,使作者再从其他方面去找原因,作者把唐初和此前各王朝初年相比较,终原因,作者把唐初和此前各王朝初年相比较,终于找到了两个相似的王朝,即唐初和西汉初。

      西于找到了两个相似的王朝,即唐初和西汉初西汉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唐初总结亡隋的教训,通汉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唐初总结亡隋的教训,通过这种比较,得出重要结论:过这种比较,得出重要结论:“ “如果一个还比较如果一个还比较强盛的王朝,主要不是因为土地兼并等无法抗拒强盛的王朝,主要不是因为土地兼并等无法抗拒的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而是由于皇帝个人的残的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而是由于皇帝个人的残暴引起农民战争,那么继起王朝的君臣就特别留暴引起农民战争,那么继起王朝的君臣就特别留心从前朝统治中汲取惨痛的教训心从前朝统治中汲取惨痛的教训 ”隋朝就是这隋朝就是这样灭亡的,所以唐太宗就特别注意和研究样灭亡的,所以唐太宗就特别注意和研究“ “君道君道” ” n n第三,作者又进一步比较,既然西汉初和唐初的第三,作者又进一步比较,既然西汉初和唐初的情况类似,那么为什么文帝、景帝不能像唐太宗情况类似,那么为什么文帝、景帝不能像唐太宗那样呢?由此而想到是不是与他们所遇到的反面那样呢?由此而想到是不是与他们所遇到的反面教员有关?于是作者又将隋炀帝与秦始皇相比较,教员有关?于是作者又将隋炀帝与秦始皇相比较,发现发现“ “残暴残暴” ”是两人的共同点,除此之外就不一样是两人的共同点,除此之外就不一样了,隋炀帝了,隋炀帝“ “骄矜自负骄矜自负” ”拒谏饰非,生杀任情、嫉拒谏饰非,生杀任情、嫉才妒能,偏听偏信,秦始皇则不突出,正因为有才妒能,偏听偏信,秦始皇则不突出,正因为有隋炀帝这样特殊的的反面教员,才造就了唐太宗隋炀帝这样特殊的的反面教员,才造就了唐太宗这样特殊的开明皇帝。

      这样特殊的开明皇帝n n第四,以上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呢?作者又将第四,以上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呢?作者又将唐太宗和一前一后的李渊、李治相比较,为什么唐太宗和一前一后的李渊、李治相比较,为什么客观原因完全一样,而李治、李渊就不能成为李客观原因完全一样,而李治、李渊就不能成为李世民呢?这就足以说明,唐太宗的政治品质确有世民呢?这就足以说明,唐太宗的政治品质确有过人之处通过这一比较,又找到了唐太宗之所过人之处通过这一比较,又找到了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开明、进步皇帝的主观因素以成为开明、进步皇帝的主观因素 n n运用比较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时必须遵循运用比较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时必须遵循“ “可比较可比较原则原则” ”因为历史比较研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的因为历史比较研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的它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进它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时,必须具备共同的基础与联系如果没有这个行比较时,必须具备共同的基础与联系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就不能进行比较这就是共同的基础或联系就不能进行比较这就是“ “可比较原则可比较原则” ”,具体地说就是只有同类事物才能比较,不同类的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只有同类事物才能比较,不同类的事物不能比较,如果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就无可不能比较,如果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就无可比较性,如人与树,王安石变法和德国农民战争,岳飞比较性,如人与树,王安石变法和德国农民战争,岳飞和圈地运动等等,都不能进行比较。

      和圈地运动等等,都不能进行比较n n比较的方法有很多种:大致说来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比较的方法有很多种:大致说来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微观比较,比较时自然不限于一种方法,也宏观比较,微观比较,比较时自然不限于一种方法,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比较方法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比较方法n n运用比较法也有一定的步骤:运用比较法也有一定的步骤:①①确定可比性主题确定可比性主题②②分别研究可比各方的特点、过程、根本属性分别研究可比各方的特点、过程、根本属性③③综合起综合起来比较异同,意在来比较异同,意在“ “同中求异同中求异” ”、、“ “异中求同异中求同” ”④④提出命提出命题假设,寻求历史的本质和规律题假设,寻求历史的本质和规律⑤⑤验证理论,通过比验证理论,通过比较研究说明提出的理论的真实性较研究说明提出的理论的真实性    n n一位学者选择严嵩和徐阶进行比较研究,这两个人为什一位学者选择严嵩和徐阶进行比较研究,这两个人为什么能比较呢?因为两人都是政治家,而且都是明代中期么能比较呢?因为两人都是政治家,而且都是明代中期先后担任过内阁首辅,具有可比性,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先后担任过内阁首辅,具有可比性,传统观点认为一是   “ “奸相奸相” ”,一是,一是“ “贤相贤相” ”,二者完全不同。

      但作者通过比较,二者完全不同但作者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异中有同,如徐阶的政绩,主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异中有同,如徐阶的政绩,主要是在严嵩之后改变施政方针,实行宽松政治,还政于六是在严嵩之后改变施政方针,实行宽松政治,还政于六部,乃赢得了人心而严嵩也有不少政绩,如任用胡宗部,乃赢得了人心而严嵩也有不少政绩,如任用胡宗宗等人讨平倭寇,善于识见人才,因此有不少人,尤其宗等人讨平倭寇,善于识见人才,因此有不少人,尤其是袁州人怀念他严嵩有不少劣迹,众所皆知而徐阶是袁州人怀念他严嵩有不少劣迹,众所皆知而徐阶也有不少劣迹,如纵子为恶,横行乡里严嵩贪,徐阶也有不少劣迹,如纵子为恶,横行乡里严嵩贪,徐阶也贪,因为严嵩的田产只有徐阶的也贪,因为严嵩的田产只有徐阶的1/151/15,表明徐阶也是,表明徐阶也是一个大贪官在为官之道上,徐阶和严嵩的相似之处太一个大贪官在为官之道上,徐阶和严嵩的相似之处太多了:如赞助玄修,迎合世宗;打击政敌,不顾道德;多了:如赞助玄修,迎合世宗;打击政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心黑手辣经过这番比较,作者得出结论:不择手段,心黑手辣经过这番比较,作者得出结论:他们二人都是功过相伴,难以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他们二人都是功过相伴,难以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历史人物,(尹选波《严嵩、徐阶比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历史人物,(尹选波《严嵩、徐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61996.6)) n n运用比较法一定要注意两点:运用比较法一定要注意两点:n n一是对所比较的事物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否则很难一是对所比较的事物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否则很难进行比较。

      如前述将严嵩、徐阶进行比较,就必须对严进行比较如前述将严嵩、徐阶进行比较,就必须对严嵩、徐阶要有充分的研究,然后才能进行比较中西服嵩、徐阶要有充分的研究,然后才能进行比较中西服装文化也如此,如果你只了解中国服装,而对西方服装装文化也如此,如果你只了解中国服装,而对西方服装不甚清楚,也不能进行比较不甚清楚,也不能进行比较n n二是防止流于形式上的比较,比较如果仅仅看到两个事二是防止流于形式上的比较,比较如果仅仅看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异和同,这是不够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物之间的异和同,这是不够的,正如黑格尔所说:“ “假如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比如能区别一枝笔和一个人能看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比如能区别一枝笔和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认识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高的认识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同中之异” ”(《小逻辑》(《小逻辑》P P::262262页,三联书店页,三联书店19541954年版),年版),而要看出两个事物之间的而要看出两个事物之间的“ “异中之同异中之同” ”或或“ “同中之异同中之异” ”,就,就必须在比较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必须在比较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逻辑方法,才能深入到历史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逻辑方法,才能深入到历史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    n n批驳:批驳:n n批驳就是对错误观点的批评、批判,或是对不同观点的反驳、驳斥。

      这也是史学论文写作中常用的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的争论,人们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就免不了反驳对立的观点,只有驳倒了对立的观点,自己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因此要掌握批驳的方法n n批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n n①驳论点:在论辩文章中,常常直接用事实或理论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n n②驳论据观点是由论据支撑的,驳论文章为了驳倒对方的观点,往往采取驳论据的办法,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也就驳倒了所以我们在撰写驳论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对方的论据是什么,然后想办法如何驳倒对方的论据 n n③驳论证方法也有的文章驳论据比较困难,这时可以采取驳对方的论证方法来达到驳倒对方观点的目的  n n例一:1990年4月29日《科技日报》上的《唯心主义预测观的荒诞结论——评〈1999年人类大劫难〉一书》(此文作者司有和,《新华文摘》1990年第10期转载此文),就是用的这种反驳方法 n n1558 年法国人诺查丹玛斯写了一本四行诗诗集《新世纪》,对一些事情和人类的未来作了神秘的预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五岛勉对该诗集中的部分诗篇作了“创造性”解释,来证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99%准确可靠。

      他特别渲染了这样一个预言:人类将在1999年遭到大劫难,宣告灭亡他将自己的书名叫作《1999年人类大劫难》《科技日报》的文章驳斥了这个荒缪的“预言”文章指出,这种“预言”所运用的论证主法,是任意的,反科学的,为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所不取 n n首先,五岛勉运用了错误的逻辑推理,他的全书首先,五岛勉运用了错误的逻辑推理,他的全书采用了一个演绎推理结构写成三段论的方式就采用了一个演绎推理结构写成三段论的方式就是:是:n n大前提:诺查丹玛斯的预言都是应验的;大前提:诺查丹玛斯的预言都是应验的;n n小前提:小前提:19991999年的诗是诺查丹玛斯写的;年的诗是诺查丹玛斯写的;n n结结   论:论:19991999年的诗也能应验年的诗也能应验n n五岛勉的推理过程表面看来似乎没有错但是要五岛勉的推理过程表面看来似乎没有错但是要保证推理的正确,首先必须要求大前提绝对正确,保证推理的正确,首先必须要求大前提绝对正确,那么它的大前提是不是正确呢?五岛勉从《新世那么它的大前提是不是正确呢?五岛勉从《新世纪》的纪》的10131013首诗中摘取了首诗中摘取了1616首所谓首所谓“ “应验应验” ”了的诗,了的诗,便作出结论:诺查丹玛斯的便作出结论:诺查丹玛斯的“ “预言命中率高达预言命中率高达99%”99%”,,“ “几乎全被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验证几乎全被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验证” ”,因,因此,他的预言此,他的预言“ “今天还将继续得到应验今天还将继续得到应验” ”。

      n n作者抓住了五岛勉论证方法的错误,指出这是用简单枚举法作出的不完全归纳推理逻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通过简单枚举法作出的逻辑推理,列举的事件即使件件都是真实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或然的”,即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若列举的事件不真实不正确,(如他所摘取的那些并不能自圆其说的诗),那结论就肯定不正确了要保证推理结论的正确,只能大量收集真实资料,即进行完全归纳法的逻辑推理 n n叙述叙述n n史学论文中离不开叙述,所谓叙述就是将历史人物的经历、行为以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叙述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叙述有不同的形式:有顺叙、有倒叙、插叙、概叙和评叙 n n叙述最常见的毛病有两个:n n一是裹杂不清一些同学在写作时,思路不清,层次不明,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有“断气”之感,尤其是段与段之间没有逻辑联系,让人看后不知所以,或者看时非常吃力n n二是详略不当叙述时该详的不详,该略的不略叙述详略应遵循的原则是:重要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言者宜略 n n四、表达应遵守的基本规范n n        规范就是学术研究中人们公认的规则和范式。

      就象游戏中的游戏规则一样,没有游戏规则,任何游戏都玩不成没有学术规范,更谈不上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及至大家公认并通行的规则和范式,它也是学术道德的一种体现n n1、学术道德与学术态度: n n第一、为人类的知识库等提供(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新东西;发掘新的材料,作出新的解释,使用新的方法,构筑新的范式等等,没有这种求新、创新的精神,一味吵冷饭,学术事业就不能进步而我们的很多所谓“研究”工作,只是无休无止地在低水平上重复旧的内容,因而就不可能产生正面的效应n n第二、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和重视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否则就可能重蹈他人的覆辙,或者只是复述他人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搞清这个问题的研究史,了解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水平 n n第三、在展示成绩的时候尊重(使自己受益的)他人的劳动,尊重合理分享荣誉的原则根据这一条,不仅在引用他人论著中的观点、思想时,一定要注出、标明,甚至在转引别人论著中的史料时也应标明,抄袭、剽窃更不应该n n第四、在技术上也应遵照通行的规则,文字要规范,标点要规范,注释要规范,数字的写法要规范 n n2、标点符号的表达规范n n①标点符号使用存在的问题:n n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标点使用不准确,有的一逗到底,有的中英文标点混用。

      句号用“•”代替,有的不会使用引号n n试看以下几个例句:n na)放假了,究竟是回家呢?还是不回家?(×)n n放假了,究竟是回家呢,还是不回家?(P)n nb)你吃过饭了吗?王平 (×)n n你吃过饭了吗,王平? (P) n nc)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n n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P)n n②标点符号的应用规范n n引号的运用n n运用双引号,双引号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内又有引文,那就再用双引号格式如下:n n“……‘……“……”……’……” n n使用引号要注意两点:使用引号要注意两点:n n              其一,引号里引用的话必须依照原样,一个其一,引号里引用的话必须依照原样,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如利用的只是原文大意,则不必字都不能改动;如利用的只是原文大意,则不必加引号n n              其二,引号里的引文是完整的照录,那么引其二,引号里的引文是完整的照录,那么引文的末了的点号就在引号之内;如果引文中只是文的末了的点号就在引号之内;如果引文中只是摘引一个片段,或几个字,那么点号就放在引号摘引一个片段,或几个字,那么点号就放在引号之外。

      之外n n标点符号的占位:标点符号的占位:n nA A、标点符号应占一格、标点符号应占一格n nB B、引号、括号、书名号原则上两端各占一格引号、括号、书名号原则上两端各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均应占两格引号和括号当和其省略号、破折号均应占两格引号和括号当和其他标点符号连在一起时,书写时可以占他标点符号连在一起时,书写时可以占1/21/2格 n nC、所有的标点符号都不能用在第一行的第一格内,遇到回行时,一定要尾随文后,和本行最后一字共占一格n nD、省略号、破折号、不能拆成两行写n nE、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部分遇到回行时,不得孤立写在本行之末格,应移到下一行的开头,或是一行末再带上一个字 n n3、数字的表达规范:n n史学论文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许多数字,用来表示时间、长度、重量、面积、容积等数字有汉字和阿拉伯字什么地方用汉字,什么地方用阿拉伯字,这也有一定的规范1987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和出版局等7单位对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作了规定,在全国试行,我们应该遵守 n n这个规定“总的原则”是:n n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遇有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古籍仍依照传统体例 n n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有两种主要情况: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有两种主要情况:n n((1 1))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n n例:公元前例:公元前8 8世纪世纪 21 21世纪世纪2020年代年代   公元前公元前440440年年n n公元公元841841年年 1988 1988年年5 5月月2 2日日 6  6时时3030分分n n8 8时时3 3刻刻   下午下午5 5点点   屈原(约公元前屈原(约公元前340340~前~前278278))n n扬雄(公元前扬雄(公元前5353~公元~公元1818))n n鲁迅(鲁迅(1881.9.251881.9.25~~1936.10.191936.10.19))n n这种情况有四点需要注意:这种情况有四点需要注意:n n年份不能简写,如年份不能简写,如19801980年不能写作年不能写作8080年,年,1950—1950—19801980年不能写作年不能写作1950——801950——80年 n n(2)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三。

      n n(3)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正月初五,丙寅年十月十五日,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n n太平天国庚申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n n(4)中国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年)昭和16年(1941年) n n((5)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小数、百分比、约数等)n n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可用汉字,如一个人、三支笔、四条鱼、说了八遍n n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原先用“分节号”的办法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应废止 n n5 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千克,千米,千瓦,兆数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词头不在此列),如345000000公里可改写为3.45亿公里或34500万公里,不能写作3亿4500万公里或3亿4千5百万公里。

      n n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移行 n n(6)应当使用汉字表达数字的主要情况:n na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习惯用语,缩略词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n n例:一律 一滴水 三倍体 三叶虫 八国联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二九运动” 十月革命 五省一市 路易十六 白发三千丈 相差十万八千里n nb 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使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间不应用顿号隔开)n n例:二三米 三五天 十三四岁 七八十种 一千七八百元 十之八九 n n4 4、文献引证标注方式、文献引证标注方式n n   普通图书普通图书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①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②②书名;书名;③③卷册;卷册;④④出版者与出版时间;出版者与出版时间;⑤⑤版本;版本;⑥⑥页码   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     (  (1 1)责任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责任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组织、机构责任者无法确定时,用组织、机构责任者无法确定时,用“ “佚名佚名” ”表示     (  (2 2)责任方式有多种,如果是撰著,在姓)责任方式有多种,如果是撰著,在姓名之后加冒号表示;如果是名之后加冒号表示;如果是“ “编编” ”、、“ “主编主编” ”、、“ “编编著著” ”、、“ “整理整理”“”“校注校注” ”等其他责任形式,直接跟书等其他责任形式,直接跟书名,不空格,不加冒号。

      如:名,不空格,不加冒号如:   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山西教育出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版社,19961996年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993年        n n((3 3)两个或三个责任方式相同的责任者,用顿)两个或三个责任方式相同的责任者,用顿号隔开;有三个以上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其后号隔开;有三个以上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其后加加“ “等等” ”字,如:字,如:     徐寿凯、施培毅校点  徐寿凯、施培毅校点   ,吴汝纶尺牍,黄山,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书社,19901990年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许毅等: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社,19961996年       4 4、责任方式不同的责任者,用逗号分开;、责任方式不同的责任者,用逗号分开;译著的翻译者及古籍的点校者、整理者等可放在译著的翻译者及古籍的点校者、整理者等可放在书名之后如:书名之后如:     严修自订,高凌雯补,严修先生年谱,齐鲁  严修自订,高凌雯补,严修先生年谱,齐鲁书社,书社,19901990年。

      年       A . A . 施阿兰:使华记(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1893---1897),袁传),袁传璋、郑永慧译,商务印书馆,璋、郑永慧译,商务印书馆,19891989年     欧阳兆熊、  欧阳兆熊、   金安清:水窗春呓,谢兴尧点金安清:水窗春呓,谢兴尧点校,中华书局,校,中华书局,19841984年    n n 书名   1、书名的副标题应一并标注;如书名较长,再次引证时,可用简称,但须在首次标注时注明简称方式   2、书名中原有的补充说明等文字,应放在书名号内,如: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n n出版者和出版时间出版者和出版时间     (  (1 1)非公元纪年的出版时间应照录,但)非公元纪年的出版时间应照录,但19491949年以后不用民国纪年如:年以后不用民国纪年如: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民国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民国2424年     (  (2 2)版权页中缺出版者或出版时间时,须)版权页中缺出版者或出版时间时,须说明所缺项,用说明所缺项,用[  ][  ]表示。

      如:表示如:     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  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 [出版时间不详出版时间不详] ]     (  (3 3)港台版图书可通过标注出版者所在地)港台版图书可通过标注出版者所在地点(城市)反映出来如:点(城市)反映出来如:     余绳武、刘蜀永:二十世纪的香港,(香港)  余绳武、刘蜀永:二十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1995年      n n版本版本       1 1、引用图书是第、引用图书是第1 1版时,可以省略版本说明;版时,可以省略版本说明;如果不是第如果不是第1 1版,版权页中表示版本的文字(如版,版权页中表示版本的文字(如“ “修订本修订本” ”、、“ “增订本增订本” ”、、“ “第第3 3版版” ”等)应照录如:等)应照录如: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11981年     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  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1988年第年第3 3版       2 2、影印版的图书要标注、影印版的图书要标注“ “影印本影印本” ”。

      如:如:       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19881988年影印本年影印本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台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台北)文海出版社,北)文海出版社,19741974年影印本年影印本      n n页码   用“第  N页”表示,以句号结尾;引用的内容不止一页而又不连贯时,页码之间用顿号隔开;跨页的页码,中间用连字符如:第78、82-89、217页   n n析出文献析出文献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①作者;作者;②②析出文献名;析出文献名;③③文集编者;文集编者;④④文集题名;文集题名;⑤⑤卷册;卷册;⑥⑥出版者与出版时出版者与出版时间;间;⑦⑦版本;版本;⑧⑧页码     (  (1 1)析出文献作者和文集编者相同时,后者可以省)析出文献作者和文集编者相同时,后者可以省略;不同时,要分别标示;如:略;不同时,要分别标示;如: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997年,第年,第6565页。

      页     陈序经:东西文化观,邱志华编《陈序经学术论著  陈序经:东西文化观,邱志华编《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998年,第年,第234234页     (  (2 2)证书信集、文件汇编及档案汇编中的文献,应)证书信集、文件汇编及档案汇编中的文献,应标注原始文献形成的时间,如:标注原始文献形成的时间,如:     复孙毓修函,  复孙毓修函,19111911年年6 6月月3 3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日,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蔡元培书信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000年,第年,第9999页     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  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19271927年年1010月,中央档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7--19331927--1933),中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983年,第年,第2020页      n n((3 3)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的序、跋、前言、)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的序、跋、前言、后记、按语、编辑说明、引论等,与析出文献标后记、按语、编辑说明、引论等,与析出文献标注方式相同。

      如:注方式相同如:     袁伟时:卷首献辞,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  袁伟时:卷首献辞,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1992年,第年,第2 2页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   傅敏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81988年第年第3 3版       4 4、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由作者自撰的序、、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由作者自撰的序、跋、前言、后记时,可用中圆点连接来表示如:跋、前言、后记时,可用中圆点连接来表示如: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 ·序言,人民出序言,人民出版社,版社,19941994年      n n古籍古籍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  引证内容及顺序为:①①责任者与责任方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②②书名;书名;③③卷次;卷次;④④部类名及篇名;部类名及篇名;⑤⑤版本;版本;⑥⑥页码由于古籍种类较多,出版情况比较复页码由于古籍种类较多,出版情况比较复杂,常常有一些特殊的标注方式杂,常常有一些特殊的标注方式     责任者  责任者     (  (1 1)常用基本典籍,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常用基本典籍,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以及官修大型典籍,可不标注作者,如的文集,以及官修大型典籍,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管子》、二十四史、《通典》、《论语》、《管子》、二十四史、《通典》、《资治通鉴》、《陶渊明集》、《全唐文》、《资治通鉴》、《陶渊明集》、《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大清会典》、《四《册府元龟》《明实录》、《大清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有些书籍作者失传,应标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有些书籍作者失传,应标注注“ “佚名佚名” ”。

            n n  (  (2 2)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只注书名明)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只注书名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清时期的地方志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 “民国民国” ”二字如:二字如: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1616《人物《人物· ·文苑》     民国《中牟县志》卷  民国《中牟县志》卷8 8《地理志》《地理志》n n              ((3 3)如果需要,责任者前也可用圆括号标注)如果需要,责任者前也可用圆括号标注朝代名如:朝代名如: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 3,光绪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    n n卷次   1、卷次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2、引证古籍中的续集、余集、外集、别集、别录、续编、遗文、补遗、卷首、卷末等续补附属部分,卷次须依照原书标明续补附属部分的名称如: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21,版本,页码版本,页码   n n部类名及篇名部类名及篇名部类名及篇名部类名及篇名           1 1、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如: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如: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如: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如:     (责任者)《太平寰宇记》卷  (责任者)《太平寰宇记》卷  (责任者)《太平寰宇记》卷  (责任者)《太平寰宇记》卷159159《岭南道《岭南道《岭南道《岭南道· ·循州循州循州循州· ·风俗》,。

      风俗》,风俗》,风俗》,     万历《广东通志》卷  万历《广东通志》卷  万历《广东通志》卷  万历《广东通志》卷2424《郡县志十一《郡县志十一《郡县志十一《郡县志十一· ·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府府府府· ·人物二》,版本,页码人物二》,版本,页码人物二》,版本,页码人物二》,版本,页码           2 2、原有的条目名称,用双引号表示如:、原有的条目名称,用双引号表示如:、原有的条目名称,用双引号表示如:、原有的条目名称,用双引号表示如:              (责任者)(责任者)(责任者)(责任者)   《元典章》卷《元典章》卷《元典章》卷《元典章》卷1919《户部五《户部五《户部五《户部五· ·田宅田宅田宅田宅· ·家财》,家财》,家财》,家财》,“ “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过房子与庶子分家财” ”条,版本,页条,版本,页条,版本,页条,版本,页码           3 3、正史中人物传之附传可标注为:、正史中人物传之附传可标注为:、正史中人物传之附传可标注为:、正史中人物传之附传可标注为:              (责任者)(责任者)(责任者)(责任者)   《魏书》卷《魏书》卷《魏书》卷《魏书》卷6767《崔光传附崔鸿《崔光传附崔鸿《崔光传附崔鸿《崔光传附崔鸿传》,版本,页码。

      传》,版本,页码传》,版本,页码传》,版本,页码        n n4 4、引证编年体典籍,通常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引证编年体典籍,通常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引证编年体典籍,通常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引证编年体典籍,通常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其余皆同如:甲子(日)其余皆同如:甲子(日)其余皆同如:甲子(日)其余皆同如: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20002000,唐,唐,唐,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版本,页码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版本,页码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版本,页码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版本,页码   5 5、引证古籍正文所附注疏、笺释,一般采用在、引证古籍正文所附注疏、笺释,一般采用在、引证古籍正文所附注疏、笺释,一般采用在、引证古籍正文所附注疏、笺释,一般采用在篇名外注出注疏、笺释的方式如:篇名外注出注疏、笺释的方式如:篇名外注出注疏、笺释的方式如:篇名外注出注疏、笺释的方式如:     陈寿《三国志》卷  陈寿《三国志》卷  陈寿《三国志》卷  陈寿《三国志》卷3333《蜀书《蜀书《蜀书《蜀书· ·后主传》,裴后主传》,裴后主传》,裴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版本,页码。

      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版本,页码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版本,页码松之注引《诸葛亮集》,版本,页码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3535,汉,汉,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哀帝元寿元年哀帝元寿元年哀帝元寿元年“ “王嘉封还诏书王嘉封还诏书王嘉封还诏书王嘉封还诏书” ”之胡三省注,版本,之胡三省注,版本,之胡三省注,版本,之胡三省注,版本,页码      n n版本与页码   1、古籍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标注版本和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2,宣统二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清史稿》卷486《吴汝纶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44页   2、一些古籍的版本可以直接通过某丛书来反映,可省去具体出版情况如: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10,丛书集成初编本    n n  3、影印古籍要标明影印出版信息,必要时还要标明影印所依据的原始版本如:   崇祯《吴县志》卷2,上海书店,1990年(据明崇祯年间刊本)影印本   (五)其他   一些常用先秦典籍可只标书名和篇名,用中圆点连接。

      如:《论语·学而》;《淮南子·地形训》  n n四四 期刊、报纸期刊、报纸   引证期刊、报纸上的文章作为析出文  引证期刊、报纸上的文章作为析出文献来对待,标注的内容及顺序为:献来对待,标注的内容及顺序为:①作者作者姓名;姓名;②文章名称;文章名称;③期刊或报纸名称;期刊或报纸名称;④卷册号或日期;卷册号或日期;⑤页码如:页码如: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究》2001年第年第6期   朱汉国:《民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  朱汉国:《民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光明日报》》,《光明日报》1997年年6月月17日  n n引证期刊文献还应注意以下情况:引证期刊文献还应注意以下情况:       1 1、同一期刊有不同的专业版本、地区版本、、同一期刊有不同的专业版本、地区版本、文种版本时,应标注版本,以示区别如:文种版本时,应标注版本,以示区别如:       黄义豪:《评黄龟年四劾秦桧》,《福建论  黄义豪:《评黄龟年四劾秦桧》,《福建论坛》(文史哲版)坛》(文史哲版)19971997年第年第3 3期       2 2、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应标注出版地点、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应标注出版地点以示区别。

      如:以示区别如:     费成康:《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证  费成康:《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证》,《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上海)19991999年第年第9 9期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28卷第卷第1 1期期((19761976年年1 1月)      n n3 3、流行范围较小、较少见的期刊以及港澳台地、流行范围较小、较少见的期刊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期刊应适当加注出版地点如:区的期刊应适当加注出版地点如:     费海玑:《缘督庐日记的史料价值》,《书  费海玑:《缘督庐日记的史料价值》,《书目季刊》(台北)第目季刊》(台北)第1 1卷第卷第2 2期(期(19661966年年1212月),月),第第47—5247—52页       4 4、期刊卷册有年期号、卷期号、总期号三、期刊卷册有年期号、卷期号、总期号三种表示形式,一般只用一种用卷期号或总期号种表示形式,一般只用一种用卷期号或总期号表示时,其后应以括注形式标出出版年月如:表示时,其后应以括注形式标出出版年月。

      如:     杨冬梅:《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研究》,  杨冬梅:《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南京大学学报》第3737卷第卷第3 3期(期(20002000年年5 5月),月),第第139139页     佚名:《班禅赴印记略》,《近代史资料》  佚名:《班禅赴印记略》,《近代史资料》总第总第6262号(号(19861986年年1212月),第月),第7878页      n n五五五五   外文文献外文文献外文文献外文文献           1 1、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应使用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标注方式标注方式标注方式           2 2、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责任者姓氏在前,名、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责任者姓氏在前,名、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责任者姓氏在前,名、引证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责任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中间用下圆点隔开;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字在后,中间用下圆点隔开;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字在后,中间用下圆点隔开;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字在后,中间用下圆点隔开;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版物名称用斜体;引文在原书跨页,页码间用连接号版物名称用斜体;引文在原书跨页,页码间用连接号版物名称用斜体;引文在原书跨页,页码间用连接号版物名称用斜体;引文在原书跨页,页码间用连接号(如(如(如(如“pp.3-4”“pp.3-4”),引文散见两页以上,页码间用逗号),引文散见两页以上,页码间用逗号),引文散见两页以上,页码间用逗号),引文散见两页以上,页码间用逗号(如(如(如(如“pp.5,8,10”“pp.5,8,10”);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

      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如:           Basar, T., Olsder, G. J. ,Dynamic Noncooperative Basar, T., Olsder, G. J. ,Dynamic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p. 123. Game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p. 123.         Polo, M.,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by Polo, M.,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sden.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 William Marsden.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 1997. 1997.         Daily, G., Ehrlich,P., Polulation Extinction and the Daily, G., Ehrlich,P., Polulation Extin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 Crisis.  In Perrings, C., Maler,  K.- G., Biodiversity Crisis.  In Perrings, C., Maler,  K.- G., Lolke, C., Holling, C., Jansson, B.-O. (eds.), Biodiversity Lolke, C., Holling, C., Jansson, B.-O. (e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onservation.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pp.  45-56. 1995,  pp.  45-56. n n六六六六   未刊文献未刊文献未刊文献未刊文献       原有的标题,用双引号标注(不用书名号);文献  原有的标题,用双引号标注(不用书名号);文献  原有的标题,用双引号标注(不用书名号);文献  原有的标题,用双引号标注(不用书名号);文献本身没有标题时,可代拟标题(不用任何标点符号)。

      本身没有标题时,可代拟标题(不用任何标点符号)本身没有标题时,可代拟标题(不用任何标点符号)本身没有标题时,可代拟标题(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引用的未刊文献为原始文献时,可以不作说明,不是原引用的未刊文献为原始文献时,可以不作说明,不是原引用的未刊文献为原始文献时,可以不作说明,不是原引用的未刊文献为原始文献时,可以不作说明,不是原件时,应说明文献与原始文献的关系件时,应说明文献与原始文献的关系件时,应说明文献与原始文献的关系件时,应说明文献与原始文献的关系   1 1、学位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用双引号括注,下、学位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用双引号括注,下、学位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用双引号括注,下、学位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用双引号括注,下同)、文献性质、学术机构、日期、页码如:同)、文献性质、学术机构、日期、页码如:同)、文献性质、学术机构、日期、页码如:同)、文献性质、学术机构、日期、页码如:     方明东:  方明东:  方明东:  方明东:“ “罗隆基思想研究(罗隆基思想研究(罗隆基思想研究(罗隆基思想研究(1913―19491913―1949))))” ”,博士,博士,博士,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2000年,第年,第年,第年,第6767页。

      页           2 2、会议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会议名称和文、会议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会议名称和文、会议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会议名称和文、会议论文:标明作者、文献标题、会议名称和文献性质、会议地点或举办者名称、日期、页码如:献性质、会议地点或举办者名称、日期、页码如:献性质、会议地点或举办者名称、日期、页码如:献性质、会议地点或举办者名称、日期、页码如:     中岛乐章:  中岛乐章:  中岛乐章:  中岛乐章:“ “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明前期徽州的民事诉讼个案研究” ”,国,国,国,国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绩溪,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绩溪,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绩溪,际徽学研讨会论文,安徽绩溪,19981998年            n n3 3、未刊手稿、函电等:标明作者、文献标题、、未刊手稿、函电等:标明作者、文献标题、文献性质、收藏地点和收藏者,收藏编号如:文献性质、收藏地点和收藏者,收藏编号如:     陈序经:  陈序经:“ “文化论丛文化论丛” ”,手稿,南开大学图书,手稿,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馆藏       “ “蒋介石日记蒋介石日记” ”,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云致王明信,  陈云致王明信,19371937年年5 5月月1616日,缩微胶卷,日,缩微胶卷,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495/74/290       “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傅良佐致国务院电” ”,,19171917年年9 9月月1515日,中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59611011—5961     n n   n n七 、其他   解释式注释中涉及文献出处时,需用圆括号括注版本信息,以保持陈述语句完整如:   ①关于这一问题,参见卢汉超著《赫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页   ②参阅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章   ③原注+转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第456页   n n  n n  n n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