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希腊三杰.docx
23页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导学:在全面学习古代希腊三大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柏拉图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论述;亚里土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等概述: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三哲”中的第一位,至今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他非常重视道德哲学,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使人学会清晰地、无偏见地思维,所以他在教学上采用所谓“知识助产术”这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包括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和修正错误、归纳概念两个步骤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论,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但从教学理论来看,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成为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于公元前387年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把“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扩大了教学内容他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在这本书和其它著作中,柏拉图把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问题联系起来,把培养执政者(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次是卫国者,再其次是劳动者。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校制度,但这个制度打上了明显的等级烙印诚然,其中不乏值得研究的思想,如学前教育的思想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认为人的教育应从幼年抓起,要求优生优育,国家应施行公共学前教育,3岁前为育儿所,3至6岁则设置公共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唱歌、讲故事,要充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他所讲的道德难免带上他那个时代和阶级的色彩在教学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因其特具独创性而成为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于公元前335年建立了吕克昂学园,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他总结了古代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经验,从理论上探讨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身心由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所构成,这三种灵魂的发展要依靠教育,包括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各育应协调一致以使人得到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尽管包含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对后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张季娟、袁锐错 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的训练,和男子一样赤身于体育场。
女子与男子所不同的,只是女子体质较弱,在战争中担任较轻的工作18岁至20岁的青年,在高一级的学校——国立青年军事训练团中,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这些科目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如算术是“调兵列阵”、计算船只所必需;行军布阵,测量阵地需要几何学的知识;航海、行军作战需要观测天象和预测天气,特需天文学的知识;而音乐有助于鼓舞士气,提高斗志总之,这个阶段的教育力图把大多数青年培养成为合乎规格的武士年满20岁的青年,才智上平凡无奇者即离开学校,编入军队,终生服役少数理性优异者继续深造,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直到30岁20〜30岁这个阶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慧的美德,使之成为哲学家,以便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学习的科目除“四艺”外,主要是哲学这时“四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发展思维而不是为了实用比如,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军事上布置攻势,而是借助于对数目的冥想,领悟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永恒真理学习天文学不是为了行军作战、观测天象,而是为了观察浩大无穷的苍穹理解宇宙创造者神明柏拉图反复强调,数学和几何是学者必须知道的,必须深入钻研逐步达于精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探寻理念的奥秘,并为学习哲学打下坚实基础。
柏拉图认为,哲学所研究的是最深刻的、最简要的绝对真理,它是最高的学科它能融会贯通其他科目,找出事物间的关系,它能使人的智慧的发展日益完善,以至“最后能用纯理性来掌握'善'的本性”(《柏拉图论教育》,第39页),成为哲学家30岁时再加选拔,极少数理性特优的人继续用五年时间专门学习哲学,直至35岁,然后担任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职务其中只有个别人再经过15年的锻炼,50岁时理性和道德都臻于纯全,能用理智洞察宇宙的规律性,掌握治国的本领,即可任国家的最高领导——哲学王现世的哲学王相当于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善,他能看到“善"的本性,他是善、即为神的化身由此可见,培养哲学王是柏拉图最高的教育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正好形成一个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正是他的理念金字塔的反映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极少数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的顶端;为数稍多的理性不全、意志坚强的武士的教育处于中间;而缺乏理性,感情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则在塔的底部这个学校制度具有明显的贵族性3.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学习就是回忆柏拉图依据其理念论,认为认识的对象并不是我们感官所接触的现实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幻不定、生灭无常、不完全真实的,以它为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常有矛盾和错误、模糊不清,是不可靠的和不真实的。
它们不能称之为知识,只能叫做“意见"由现实世界所获得的感性知觉既然不是知识,那么,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断定,知识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因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实的、完美无缺的,所以只有认识理念世界,才能获得可靠的、真实的知识比如,只认识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没有认识到理念世界中的美,这只能说有了美的意见,而不是有了美的知识;而只有认识到美的理念,才算有了美的知识柏拉图把超感觉的理念当作认识的对象,这显然是唯心的如何认识理念呢?柏拉图认为必须学习什么叫学习?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在柏拉图看来,作为人的组成因素之一的灵魂,是先于肉体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对理念世界的一切早已有了认识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之外存在着,并且具有知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81〜82页)但灵魂投生到人体之后,由于肉体的玷污、情感的干扰,灵魂将知识全都忘记了为了重新获得那些原有的知识,就需要学习而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柏拉图说:“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重新得到了原来具有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完全对。
……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后来只不过在回忆,而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81〜82页)当然,在回忆先验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官能并不是毫无作用的柏拉图认为,人们是通过各种感官对具体的个别事物的感觉,回忆到事物本身(即理念)的知识的,这正如我们看到朋友的画像就可以想起朋友,从相等的木头或石头就可以得到“相等”本身(理念)一样因而,柏拉图承认:“用视觉、听觉或者其他官能感觉到一件东西的时候,可以由这个感觉在心中唤起另一个已经忘记了的、与这件东西有联系的东西"(《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81—82页),这个东西就是理念在这里,柏拉图虽然承认感觉在求取知识过程中的一定作用,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一般的概念的过程,只不过把感觉当作回忆的一个条件、一种诱因而已与此同时,柏拉图还竭力贬低感觉的意义,强调灵魂只有摆脱肉体,脱离感觉的干扰才能思考得好,获得智慧;而愈接近感觉,就愈陷入混乱,就愈得不到完全的知识在他看来,最高级的知识——哲学(即辩证法),应完全摒弃感觉,全凭理性去反省、去沉思、去追忆、去冥想,才能认识理念世界的一切,直到最高的理念——“善”如何完全抛开感性事物去反省、沉思、追忆、冥想呢?柏拉图认为主要依靠问答法。
从概念出发,通过问答启发学生思考,了解概念(即理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善从这一点上看,柏拉图的认知方法——回忆,实际上是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的发展,是一种纯思辨的方法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希腊北方的殖民地色雷斯,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7年,年青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师事柏拉图二十多年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一带讲学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受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8年后(公元前335年),他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在一个名为吕克昂的公共体育场创办了一所哲学学校,他在这里讲学12年,并写出大量著作,这是他最有成就的时期吕克昂附近有一所阿波罗神庙,有可供散步的林荫道,据传说,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常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知识他精研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美学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散见于《伦理学》和《政治学》两本著作中,特别是《政治学》更为集中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寡头专制。
他认为最好的政治体制是由中产阶级来执掌政权因为由它来掌权,一可以免除党派之争,使奴隶主阶级内部安定团结(它可以作“仲裁者”);二可使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财产,能够过小康的生活,享受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好多问题上强调“中庸”、“适度”,反对“过分”和“不及”,就是他的政治观点的反映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他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理念而是“实体哲学就是研究“实体”产生、发展和变化问题所谓“实体”,就是指客观独立存在的具体物体,哲学就是研究客观物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哲学从柏拉图的研究“理念”,下降到研究客观事物,这显然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独立存在的物体是怎样产生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由“物质”(也称“质料勺和“形式”结合而成的如“雕像”这个物体,是由大理石这个物质和“雕像”这个形式结合而成形式''寓于物质之中,两者是统一的,离开了大理石就不可能有雕像世界就是由形式不同的物体构成的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梯这个阶梯的最低层是无形式的纯粹的物质,是绝对消极不动的东西,而这个阶梯的最高层是无物质的纯粹形式,即理性,实际上也就是神它是一切事物的第一推动者,是一切事物的来源,这样,亚里士多德又倒向了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但他却不理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又以为真理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获得,并且只有“形式”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这样,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也是动摇于唯物与唯心之间,最后倒向了唯心论依据上述物质和形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证了人的心理状况他和柏拉图一样,认为人是身体(肉体)和心灵(灵魂)两个不可分离的部分所构成,但他与柏拉图也有不同,这就是他不是把肉体看作灵魂的监狱,而是看作灵魂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处于非常和谐之中,它们都要求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之充分发展起来亚里士多德以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论述了教育问题(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 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亚里士多德从其政治学说出发,极为重视教育他说,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发展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