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北方家族姻娅网络与古文运动的发展.docx
9页唐代北方家族姻娅网络与古文运动的发展 梁尔涛摘要:唐代古文家大都出身于北方文学家族,这些家族以婚姻为纽带连结为一个规模更大的姻娅族群,古文运动的思想实质上就是这些家族家学思想的社会化扩散同时,古文家之间姻娅网络的缔结过程,也是古文运动聚集力量、整合思想、激发创作和扩大影响的过程这一网络的横向延展与纵向传续对巩固古文阵营,传播古文思想,推动古文运动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唐代;家族;婚姻;古文运动I206.2 :A :1003-854X(2013)01-0097-04汉唐社会重婚姻,北方尤甚盖因在门第社会里,“士大夫仕宦苟不得为清望官,婚姻苟不结高门第,则其政治地位、社会阶级,即因之而降低沦落”①,是故士族之间攀高门,连名族,竞相编织婚姻网络,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个以姻娅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群落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就是以家族姻娅网络为基础展开的,社会观念也是这些族群观念的社会化扩散唐代古文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绵延近百年的文学复古思潮,早在20世纪50年代,钱穆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这一运动与古文家的家学关系甚大②陈弱水据此进一步指出,这一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与演进,带有浓厚的北方家族色彩③,是北方传统旧族文化价值观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古文运动诸家之间还存在复杂的家族姻娅关系,并有意识地组成了一个姻娅网络,这个网络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是扩大古文阵营,传播古文思想,推动古文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姻娅互结:古文运动阵营形成的重要纽带汉唐门第社会中,文人群体的聚结,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方式与近世不同,不以党社为组织,而主要是以家族为阵地,以血缘来归类这里的血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血缘的身份标识作用,它标志着文化家族及其文人是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士庶悬隔,像园林唱酬一类的集会,是士族文人显耀身份优势的风雅专利,寒门文人是很难厕身其中的二是指血缘的社会纽带作用,它连接着多个文化家族,构成一个个规模可观的文化家族群,族群内部文人间相互扶持,相互揄扬,彰显家族文化优势,扩大家族文化的社会影响这两种作用的交点就是门第婚在门第婚姻观念支配下,文化士族之间以女性血缘为中介,构建起一个个具有阶层高贵性、群体亲缘性和观念同一性的婚姻圈和文化圈出于对“身份差别和荣誉的敏锐感知”④,这类文化圈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其间文人道义相扶,文学相激,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时共进退,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带有强烈血缘色彩的文化阵营汉唐社会重通家,敦世谊,文化家族间往往又通过连环婚姻和累世婚姻,在拓展和延续婚姻关系的同时,也巩固、扩大、绵延着其文化阵营,从而对时代和社会产生持续性影响。
一般认为,唐代古文运动兴起于盛唐宏观地看,这一文学思潮的出现,与山东士族群体经过入唐百余年的压制后,逐渐走向政治前台的步伐相契合,是政治诉求的文学体现唐初,出于政治平衡和文化整合的需要,太宗、高宗两朝对山东旧族持续采取压制政策而山东旧族之间自为婚姻,结成庞大的社会势力,虽经屡次打击,仍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弹性和文化韧性至盛唐时期,山东旧族开始以群体的力量在政治上崛起,其文化主导意识也相伴而生文学复古思潮的出现,正是这种意识自发地外现唐代古文运动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北方家族为了达成政治目的,基于相同或相近的家学思想,自发形成的文学阵营这一阵营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明确的纲领,它之所以能够凝聚众多文人,形成浩大之势,且绵延近百年,没有倏起瞬落,风流云散,姻娅关系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主要古文家之间姻娅关系如下:李华与崔祐甫赵郡李氏与博陵崔氏同属于北地巨族,北朝至唐数百年间,姻娅关系极为密切据《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崔祐甫出自博陵崔氏第二房李华《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记:(沔子)“祐甫纯孝而文,直清而和,希公门者,谓公存焉明发不寐,泣次遗文,以华北州邻壤、婚姻之旧,尝趋公门,备阅家编。
祐甫代华为校书郎,华以是味公之道也熟独孤及与崔祐甫崔祐甫《祭独孤常州文》云:“维大历十二年岁次月日,外从祖舅朝散大夫权知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崔祐甫……以清酌之奠,祭于从外孙甥常州独孤使君至之之灵 独孤及《唐司直博陵崔公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记:“夫人讳某,赵郡人也皇朝德州将陵县令钅舌 之长女天生柔懿,龆龀知礼年十六,归于崔氏……有女四人:长女夭于襁褓;次女适范阳卢履纯;第三女适河南独孤及,年若干早逝;少女适乐安蒋镇可见独孤及不但与博陵崔氏,而且也与赵郡李氏有姻亲关系又,与独孤及同时的古文家崔元翰出自博陵崔氏第三房权德舆与崔祐甫权德舆娶博陵崔造女崔造《与权德舆书》云:“幼女未笄,愿继德嗣,北归之日,敬俟嘉命权德舆《答左司崔员外书》云:“又示问之中,情旨备至,不弃弱植,伸以嘉姻,荀陈之义……当叔宝逸少之目,恐累清德,无任下情已具谘闻,敬承嘉命,寻冀拜谢,感庆伏深又,权德舆还有《祭外舅相国安平公文》据《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崔造与崔祐甫同出博陵崔氏第二房权德舆与独孤及独孤及子独孤郁娶权德舆女韩愈《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记:“君讳郁,字古风,河南人常州刺史赠礼部侍郎宪公讳及之第二子。
……年二十四,登进士第时故相太常权公掌出诏文,望临一时,登君于门,归以其子,选授奉礼郎萧颖士与柳宗元、柳冕萧颖士女嫁柳中庸《新唐书》卷二零二记:“柳并者,字伯存……初,并与刘太真、尹征、阎士和受业于颖士……并弟谈,字中庸,颖士爱其才,以女妻之据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可知,柳仲庸是其同族父辈,柳冕是其同族兄弟辈吕温与柳冕、柳宗元吕温外祖父为柳识据吕温为其继母撰墓志记:“柳氏父名识,屯田郎中,集贤殿学士,叔父浑,兵部侍郎平章事⑤ 据《元和姓纂》,柳识与柳仲庸同为北周黄门侍郎柳带韦后又,吕温弟恭娶柳宗元从妹柳宗元《祭吕敬叔文》云:“维年月日朔,友人从内兄守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以酒肉之奠,致祭于亡友吕敬叔之魂吕敬叔即吕恭又,柳宗元有《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吕温有弟曰让,与子厚所云“表弟吕让”不知是否系一人,待考吕温与梁肃梁肃为吕温从外兄《吕渭墓志》记:“温之始学,又获闻于从外兄故右补阙、翰林学士梁肃曰:‘吾舅之□作,必根于六经,必顾于百行,不以文害意,不以华丧实,霈乎王公大人之言’温于以见我公文术之不可及又,梁肃有《外王父赠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一文,亦可佐证二家之姻娅关系李汉、李翱与韩愈。
《旧唐书》卷一七一本传记:“汉,韩愈子婿,少师愈,为文长于古学,刚讦亦类愈李翱娶韩愈从兄韩弇女李翱《大唐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府君讳弇……殿中君(弇)从父弟愈孝友慈祥,贞元十六年,以其女子归于陇西李翱,夫人从其女子依于李氏焉⑥以上考述,虽未穷尽古文运动诸家之间的姻娅关系,但已涉及李华、萧颖士、崔祐甫、独孤及、权德舆、吕温、梁肃、韩愈、柳宗元、李翱等盛中唐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勾连出以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河东柳氏这些巨族为中心的古文家姻娅网络我们发现,这些古文家一旦纳入姻娅网络中,他们就由“散点式集聚变成了具有不同规模的横向的文学作者群,或纵向的文学作者链”,而且由于血缘植入,这些“‘作者群’或‘作者链’组成的古文运动阵营会变得更加凝合、坚固”⑦古文家姻娅网络与古文运动阵营之间的高度契合关系告诉我们,姻娅互结在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二、姻娅揄扬:古文运动思想传播的基本途径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宣扬、推广文学复古思想——尽管在复古的具体思想上有所差异,但在复古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扫荡文坛上片面重文辞之风唐代文人声誉的提高、文学思想的宣传等主要依赖人际关系传播,特别是文化名人的揄扬。
从家族文化传播的角度讲,除家族文化名人外,家学思想的传播还需要借重社会文化名人的揄扬,社会文化名人地位越高,揄扬的力度就越大,产生的社会影响就越广泛当然,文化名人是不会轻易为别人做嫁衣的,他们的社会揄扬需要驱动力,而在宗法社会里,血缘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建立姻娅亲谊,把社会揄扬转化为姻娅揄扬,是文化家族间普遍采取的一种传播方式唐代古文家之间存在复杂的姻亲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揄扬不但是扩大家学影响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古文运动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考察唐代古文运动家统序的确立过程,我们发现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韩愈、柳宗元这一古文运动家统序的确立及其文学思想的传播,首先是古文家内部揄扬的结果,这其中姻娅揄扬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李华、萧颖士、贾至作为天宝古文三大家的地位就是由大历文坛领袖、赵郡李氏姻亲独孤及来撰文揄扬确立的:“天宝中,公与兰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勃焉复起,振中古之风,以宏文德……于时文士驰骛,飙扇波委,二十年间,学者稍厌折杨、黄荂,而窥咸池之音者什五六识者谓之文章中兴,公实启之独孤及在世时,远姻崔元翰即称其“绍三代之文章,播六学之典训;微言高论,正词雅音,温纯深润,溥博宏丽,道德仁义,粲然昭昭,可得而本。
学者风驰云委,日就月将,庶几于正”卒后,儿女亲家权德舆更是将其直接接续李华而承古文家统序,并延及梁肃、崔元翰:“自天宝已还,操文柄而爵位不称者,德舆先大夫之执曰赵郡李公遐叔,河南独孤公至之狎主时盟,为词林龟龙,止于尚书郎二千石属者亡友安定梁肃宽中,平夷朗畅,杰迈间起博陵崔鹏元翰,博厚周密,精醇不杂至于李翱推扬韩愈“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⑧,“及兄之为,思动鬼神拨去其华,得其本根开合怪骇,驱涛涌云包刘越嬴,并武同殷六经之学,绝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⑨李汉赞韩愈对于文坛的“摧陷廓清之功”⑩,更是带有深深的姻娅血缘色彩可以说,这些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一代文宗地位的确立,除了自身政治、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外,古文运动阵营内部揄扬,特别是姻娅揄扬起到了极为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及的揄扬内容基本上都出自古文家的文集序言,或墓志碑铭唐俗重家声,请名人为文集作序或撰碑铭是一时风气,不少古文家都是其时碑铭大家,其作品传播极广,影响极大,他们为姻娅网络内部成员揄扬时更是不遗余力,而揄扬的内容除了评价其社会地位外,主要就是称赞其道德文章,因此在古文统序确立过程中,古文运动的思想亦随之而得到广泛传播。
如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就是在指出“公之作本乎王道,大抵以五经为泉源,抒情性以托讽,然后有歌咏美教化,献箴谏,然后有赋颂悬权衡以辩天下公是非,然后有论议至若记序、编录、铭鼎、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贬,非夫子之旨不书故风雅之指归,刑政之本根,忠孝之大伦,皆见于词”的依经立义、重文学政教作用的复古文学思想后,才做出“识者谓之文章中兴,公实启之”的评价的这样看来,姻娅揄扬虽属于家族揄扬的一种方式,但客观上也成为了古文运动思想传播的基本途径之一从具体的古文家家族来考察,姻娅揄扬在家族文学地位的确立和文学思想的传播方面亦作用极大如崔祐甫是中唐前期一位重要的古文家在唐代重文的社会环境中,一般说来,一个家族在政治上崛起后,亦希望其文化观念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崔祐甫、崔植父子先后为相后,崔氏家族两位姻亲,著名文人李华、权德舆的揄扬,对其家族文学思想的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祐甫父崔沔卒后,祐甫编次其文集,李华为之序李华曾备阅崔氏家集,深悉其家族文学思想,称其“行先乎孝,艺裕乎文;资孝可以股肱王室,揆文可以弼成邦教”,“见公文章,知公行事,则人伦之叙、治乱之源备矣,岂唯化物谐声、为文章而已乎!”?輥?輯?訛 崔祐甫卒后,权德舆序其文集云:“四十年间,作为文章,以修人纪,以达王事。
是惟无作,作则有补于时以至于修事功,断国论,导志通理,昭明易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