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干的解剖及临床综合征46770课件.ppt
59页脑干的解剖与临床综合征 * 目 录n脑干的神经解剖n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n常见的脑干临床综合征* 一.脑干的神经解剖* 脑干的外形n脑干(brain stem)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n位置: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和小脑相邻n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导水管脑干腹侧面视交叉视束桥小脑角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脚基底沟小脑中脚锥体橄榄锥体交叉*脑干背侧面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小脑上脚滑车神经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蓝斑下丘上丘面神经丘前庭区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 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内部结构比脊髓内构要复杂得多,但也由灰、白质构成,所不同的是脑干灰质不像脊髓是连续的细胞柱,而是机能相同的神经细胞聚集成团组成的机能柱,断续于白质之中脑干内部结构的特点n灰白质配布没有脊髓有规则n灰质柱断裂成一个一个的核团n网状结构发达*n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n中继核与网状核合称为非脑神经核 脑干的灰质* 脑神经核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分化的相当精细复杂,其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也随之出现与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
脑神经核1. 躯体运动性核(柱):支配舌肌、眼球外肌2. 一般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3. 特殊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如咀肌、面肌、咽喉肌等4. 一般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5. 特殊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味觉纤维6. 一般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角膜等的感觉纤维 7. 特殊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脑 神 经 核*脑 神 经 核* 小血管闭塞l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传统的腔隙综合症,并且没有皮层功能障碍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支持诊断l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正常,或在脑干或皮层下存在1.5cm的病灶l 排除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 一般躯体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共4对,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它们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别支配由肌节衍化的眼外肌和舌肌的随意运动 特殊内脏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共4对,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核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神经核和副神经核它们发出纤维支配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又称副交感核,共4对,分别为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相当于脊髓骶副交感核它们发出纤维管理头颈胸腹部平滑肌和心肌的收缩以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核n一般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下部,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核接受来自内脏器官、心血管系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n特殊内脏感觉核:即孤束核头端,接受来自味蕾的味觉传入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1对,即三叉神经感觉核,位于内脏感觉核的腹外侧,纵贯脑干的全长根据位置分为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相当于脊髓后角层细胞,并与之相连续它们接受来自头面部皮肤和口、鼻黏膜的一般躯体感觉冲动 特殊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分别位于前庭区深面的前庭神经核和蜗腹侧核以及听结节深面的蜗背侧核接受来自内耳的平衡觉和听觉纤维 非脑神经核上丘核:参与应答视觉和听觉刺激对眼的位置的反射;下丘核:参与听觉反射活动;红核:参与调节屈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黑质:参与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脑桥核:作为大脑、小脑皮质之间的纤维联系的中继站;上橄榄核: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蓝斑核:与睡眠和觉醒有关;薄束核与楔束核:参与向脑的高级部位传递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核团;下橄榄核:可能是大脑皮质、红核等与小脑之间纤维联系的重要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
n脑干中的白质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长的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和内侧纵束等长的下行纤维束:主要有锥体束及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出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和上脚 脑干的白质* 内侧丘系n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 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n 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体、肢体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 脊髓丘系n 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髓 丘系的主要成份n 传递对侧躯干、肢体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脊髓后角灰质脊髓丘系* 外侧丘系n 由起于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所组成n 其主要传导双侧的听觉冲动* 三叉丘系n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组成三叉丘系n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 触压觉* 锥体束n 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 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亦 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其他皮质区n 锥体束包括两部分: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锥体交叉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锥体束* 脑干各部代表性水平切面观察* 二.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1、确定脑干水平的损害 颅神经+脑干功能障碍-交叉体征 后组颅神经延髓 中组颅神经桥延或脑桥 3、4对颅神经中脑*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脑干功能障碍n 意识障碍:累及脑干网状激活系统n 呼吸节律改变:中枢性过度换气中脑上端长吸气脑桥上端共济失调性呼吸延髓上端*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脑干功能障碍n 眼球位置和运动异常:n 植物神经损害: 中枢性高热脑桥下部n 瞳孔变化:*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2、脑干内外病变的区别 脑干内病变时,脑干受损的症状出现早而明显 3、确定病变的范围 传导束损害: 感觉、运动、平衡障碍* 三.常见的脑干临床综合征* 中脑综合征一. 红核综合征(Benedikt 综合征)病变部位:动眼神经、红核、黑质、内侧丘系* 中脑综合征一. 红核综合征(Benedikt 综合征)临床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震颤、 强直、舞蹈、共济失调 对侧肢体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疾病:肿瘤、局限性炎症、外伤;血管性少见* 中脑综合征二二. .大脑脚综合征(Weber Weber 综合征)综合征)病变部位:动眼神经、锥体束、黑质* 中脑综合征二二. .大脑脚综合征(Weber Weber 综合征)综合征)临床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痉挛性偏瘫、运动障碍 对侧核上性面神经、舌下神经瘫痪疾病:大脑后动脉脚间支和脉络膜后动脉梗塞; 颞叶肿瘤、硬膜下血肿伴发的天幕疝或动脉瘤压 迫大脑脚 * 中脑综合征三三. .四叠体综合征(Parinaud 综合征)病变部位:中脑顶盖、上丘、动眼神经核、内侧纵束疾病:外伤、 炎症、肿瘤* 脑桥综合征一一. .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综合征) 疾病:由基底动脉旁中央支血供障碍引起 * 脑桥综合征一一. .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综合征) * 脑桥综合征二二. .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 病变部位:锥体束、脊丘束、内丘系;展、面N * 脑桥综合征二二. . 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 临床表现:同侧眼球不能外展; 同侧周围性面瘫; 对侧中枢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疾病:由基底动脉周围支、小脑前下动脉阻塞引起 * 脑桥综合征三三. .脑桥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病变部位:前庭、展、面神经核;小脑结合臂; 内侧纵束、脊丘束、 内侧丘系;* 脑桥综合征三三. .脑桥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疾病:由基底动脉长周支、小脑上动脉闭塞引起 * 延髓综合征一.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 综合征) 病变部位:延髓中腹侧* 延髓综合征一. 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 综合征)临床表现:同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疾病:椎动脉分支或基底动脉起始部阻塞、动脉瘤压迫* 延髓综合征二.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综合征)病变部位:延髓上段背外侧 疾病: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