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清微派的“会道”与“归元”.doc
10页试论清微派的“会道”与“归元” 试论清微派的“会道”与“归元”李志鸿【论文分类】宗教【论文网络来源】【期刊期数】2006年01期【论文期刊来源】《世界宗教研究》(京)2005年03期第116~125页【作者简介】李志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2004级博士关 键 词】清微派/会道/归元/民间/正统清微派在历史上是一个新兴的道派,该道派与民间社会渊源甚深,而其“会道”主张更具特色历史上,清微派虽然没有完成“归元”的历史性使命,但其在“会道”名义之下,将弥散于社会各阶层的宗教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将之纳入自身的系统之中,这种自我提升的努力,不仅是民间道派拓展生存空间的智慧表现,民间宗教文化的价值的彰显,更是道派会归的先声清微派的创教、发展与流变,是一个由神话而历史,由民间而正统,再由正统而民间的独特的演变历程他宣称自身乃是“四派总归”,或“五派总归”,这一“会道”观念,在新兴的道派中,极具特色,为清微派由民间而正统提供了理论支持清微派的“会道”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会道宗师”祖舒的“博学而约取,总四派而归一”,其“会道”的意义有所延伸:其一,清微派从一开始,就在会合道教各派神系的基础上,构想了道派的主神体系与嗣法系统,为道派的存在创造神学上的依据;其二,在法术观念上,清微法不仅是各派符法的综合,还吸纳了弥散于民间的各种方术观念;其三,在“道体法用”的阐述上,将符咒之术与内丹之学融为一体,在传法实践上,清微派的历代高真不拘泥于一家一派,都表现出了“诸派兼善”的倾向。
随着历史的演进,清微派的“会道”主张,最终为止一道所运用,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基于“正一”的立场,对“会道”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理论上为“会万法而归元”找到了注脚随着新兴的符篆派会归于正一道,原本兴于民间的清微派经过“会道”之后,虽然曾上升为道教的正统之列,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民间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就清微派独特的“会道”思想进行探讨,以揭示清微派的演变历程 一、神话与历史:清微派的历史渊源道教的每一项法术都有自己的“传法”系统,而“传法”系统与道教的主神信仰紧密相连,是道士行法的基础与前提注:道教各宗派在拟议各自的源起时,总是将共源头上溯至三清四御等道教主神,并将某位道教信仰的尊神定为该法的开山,进而形成自身法术体系的传法观念如正一法称祖天师张陵受法于太上老君;灵宝法称自己受法于太上大道君,而太上大道君则又受法于元始天尊;而产生于北宋末的神霄法,则在认同三清、玉皇的至高无上的前提下,将元始天尊的长子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作为自身的传法之始关于道法依仗的神灵系统,可参见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33-150页)在建立自身传法系统的前提下,道教法术作为一项可以操作的技艺,终于在道教神仙信仰的笼罩之下,找到了合理的神学解释。
清微派作为一新兴的符篆派,在赋予自身的源起以神学依据时,也将自己的传法系统托之古远在道派宗谱中,清微派往往将其渊源上溯至原始天尊,并将上清、灵宝、正一的信仰谱系合而为一现在可以见到的清微派宗谱共有六个分别记载于如下经典之中:《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注:《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版(以下不再说明),第31册,第57-58页《清微元降大法》卷八“清微传方师宝”;(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88-92页《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64-165页《清微斋法》卷上之首;(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1-15页《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注:《中华道藏》第36册,第13-15页以及《清微仙谱》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6页其中,只有《清微仙谱》是独立刊行的宗派谱系,其余清微派的宗谱均是附在各道法科仪书之中《清微仙谱》传为黄舜申的弟子建安陈采所撰陈采在《清微仙谱》序中对清微派的传法系统进行了厘清: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授以至道。
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囦黄先生,奇之,悉以其书传焉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页这一篇序文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的有关清微派源流和历史的最早记载除此之外,其余的五个宗谱,皆附于各法术著作中,且在一些师派的传承上,多有仿佛,莫衷一是但只要仔细对照,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之处:(一)各宗谱都一致认为清微派源于元始天尊注:如:《清微仙谱》则将元始天尊称为“元始上帝”,置于首位;《清微斋法》在“道宗统系”一系中将元始天尊称为“元始天王”,置于第一位;《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在“元始”一脉中将元始天尊称为“真元妙化天帝迹恭”,置于第一位;《清微元降大法》卷八则将元始天尊称为“清微真元妙化天迹恭”,置于第一位;《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元始天尊被称为“玉清元始上帝”,位于“清微道宗”之首;(以上分别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2、11、57、88、164页)《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中的元始天尊,被称为“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并被置于第一位(《中华道藏》第36册,第13页)道教神霄派也将其源起上溯至元始天尊,认为其主尊玉清真王,本是浮黎元始天尊之子。
注: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54-157页神霄派与清微派同尊元始天尊为其道派之源,为后来两大雷法道派的融合,奠定了信仰上的基础同时,清微派将自己的主神渊源上溯于道教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无形中确立了自身道法的正统地位二)各宗谱中也不约而同地将上清派的机师魏华存纳入清微派的主神系统如:《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将魏华存置于“上清”一系的第六位;(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57页《清微元降大法》卷八“清微传芳师宝”不分派系,将魏华存置于祖师中的第四十五位;(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90页《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将魏华存置于“上清启图”中的第九位;(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65页《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不分派系,将魏华存置于祖师中的第二十六位;(注:《中华道藏》第36册,第14页《清微仙谱》将魏华存置于“上清启图”中的第九位,(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3页与《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同;《清微斋法》卷上将魏华存置于“灵宝流系”的第十位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2页显而易见,在清微派的传法系统中,祖师的构想在于彰显自身道派的渊源有自,进而论证该派存在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魏华存在清微派传法系统中作为主神之存在,只不过是清微派与上清派一脉相承的象征清微派与上清派的深厚渊源不仅由此可见一斑,在后来的清微道法中亦有所佐证在《道法会元》中,可以发现有多种清微道法直接以“上清”命名如:卷七就有“上清洞明协神五应大法”,“上清镇灵福祥安土大法”,“上清司禁兴道大法”;(注:《中华道藏》第36册,第47-48页卷三十七有“上清武春烈雷大法”;(注:《中华道藏》第36册,第213-216页卷三十八有“上清紫庭秘法”注:《中华道藏》第36册,第216-217页不仅如此,一些清微道法,还将上清派机师魏华存列为“主法”的宗师,或是纳入行法的“师派”之中而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清微派的后期道法《清微神烈秘法》和《道法会元》之中对以上道法加以观照,不难发现,魏华存在清微法中的“主法”位次有所差别,被列入“师派”时,其名号也不相同,(注:《道法会元》卷六“清微妙道雷法”,魏华存居于“主法”宗师的第二位;“霹雳驱蝗大法”,魏华存居于“主法”宗师的第四位《道法会元》卷七“上清洞明协神五应大法”,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第二位《道法会元》卷二十九“清微祈祷奏告道法”,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第一位。
《道法会元》卷三十六“正一灵官马元帅大法”,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第一位《道法会元》卷三十六“蓬玄摄正雷书”,以及卷三十八“灵佑忠烈大法”,魏华存成为唯一的“主法”宗师(以上分别见《中华道藏》第36册,第43、44、45、164、208、212、216页)《清微神烈秘法》卷上就将魏华存列为其“师派”之首,并作为“清微教主”来看待(《中华道藏》第31册,第39页)《道法会元》卷三十“紫极玄枢奏告大法”,将魏华存列为“师派”之首《道法会元》卷三十六“地祗上将阴雷大法”,也将魏华存列为“师派”之首(以上分别见《中华道藏》第36册,第168、211页)但无论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哪一个位置,也无论教内人士将之冠以哪种名号,清微派都已经接纳了其作为该派宗师的事实应当说明的是,对上清派神系的吸纳,只是清微派认同上清派的外在表现,而在道法系统中对上清派“存思”法的沿袭,则又显示着两派之间的深层次关联在清微派早期和晚期的道法中,处处可见诸多供行法时“存思”的雷神形象的描述如在早期的道法总集《清微元降大法》卷十二“九大烟都太乙五雷”中对“六丁驰传上将”的形象,卷二十“清微冲法”对一些符使的形象均有所描绘。
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107、141页在后期的道法如《道法会元》中,这一现象同样不可避免如卷六“玄一碧落大梵五雷秘法”,就将五位雷神的形象描绘得甚为周详注:其详情为:“碧落玄梵太育明神五雷帝君朱清(戴天丁冠,天男相金甲,朱衣朱履,执节,乘玉龙,即观音大士化身);碧落玄梵大神王孔汲(火冠,青面,朱衣朱履,执斧);碧落玄梵大神王杨霆卿(火冠,青面,朱衣朱履,仗剑);碧落玄梵大神王曾元芳(火冠,青面,朱衣朱履,执弓矢);碧落玄梵大神王高燧(火冠,青面,朱衣朱履,执铁简)”《中华道藏》第36册,第41-42页)这些雷神雷将的形象,成为清微派行法时“存思”的具体依托 (三)各宗谱都将祖舒列为会合诸派而为一的“会道”祖师关于祖舒的生平,各宗谱皆有记载注:如:《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之“师承集要宗会”(《中华道藏》第31册,第58页);《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中华道藏》第36册,第15页);《清微斋法》卷上之“四派总归”(《中华道藏》第31册,第14页)以上三者较为简略而《清微仙谱》“会道”一项,对祖舒的记载则最为详细(《中华道藏》第31册,第5页)此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也对祖舒有所记载(《中华道藏》第47册,第613页。
这些记载,虽然多有仿佛,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出祖舒“会道”一事的梗概:首先,诸传记之中,只有《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认为其名肪仲,字遂道,其余皆认为其名遂道,字肪仲,想来这是流传之误而对于祖舒的出生地,则看法较为统一,都认为是广西零陵注:作为“会道”祖师的祖舒,其崛起于唐代广西地区,足可证明担当正统道教之基盘的民间信仰世界,在唐朝时期的广西一带有着极其活跃的一面而其所谓“统辖雷霆”亦可见“啸命风霆”这一民间法术在中国南部之兴盛此外,各传记都认为祖舒是唐朝人,《清微仙谱》“会道”中甚至具体到“唐昭宗”时期但我们始终未能在传世的史书中,见到有关祖舒的记载此外,祖舒还有种种的“变相”如《清微仙谱》“会道”中认为祖舒:“面枣黑色,大目,身长七尺这里说的显然是祖舒容貌的与众不同,而所谓的“性烈气肃,虽雷神亦加严励今治清微洞昭府,主持教法,嗣教之士竭忠诚,稍或有违嗔责立至注:《中华道藏》第31册,第5页则又是对祖舒作为会道宗师所只有的严肃一面的描绘在教内人士对祖舒的形象进行大胆发挥的表象之下,我们还是不难窥见其编织创教神话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各传记都将祖舒视为会合四派或五派的“会道”宗师《清微元降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