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doc
14页一一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 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 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 H.斯宾塞在 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 B.K.马林诺夫 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 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 T.帕森斯在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了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 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 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 4 个子系统之一,其他 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 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 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 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 4 种功 能条件:①适应。
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 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 会成员去实现目标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 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 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 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 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 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 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 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 种必要功能条件 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 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 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 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 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 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
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 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 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 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 题之一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 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 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影响和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在 50 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 表人物还有 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 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 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 60 年代中期 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 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 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二二 冲突主义冲突主义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 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形成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以后,以 T.帕森斯为代表的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 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 50 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 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 家,特别是 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 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 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 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 R.达伦多 夫,英国的 J.赖克斯等科瑟尔的冲突理论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 “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 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 论。
科瑟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 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 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 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 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 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 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 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 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 制性协调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 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 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 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 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 制度化过程。
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 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 “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赖克斯的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 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 占据优先地位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1961)中,赖克斯描述了 “统治阶段的情境”:统治集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运用强制性权力 迫使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形中,经济分配体系向不同群体分发一定量的物质生 活资源;政治权力体系分配权力以“防范任何破坏经济分配体系的行为发生”;终极价值体系确认“这种政治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宗教仪式则具有“促使人 们遵从终极价值体系的功效”他认为,这种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 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 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 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 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统治阶级的倒台 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 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
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 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 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柯林斯的冲突理论 1975 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 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 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 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 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 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 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 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 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 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 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 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 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影响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 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 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 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三三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 50 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 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 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 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 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 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 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 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 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 G.C.霍曼斯、P.M.布劳和 R. 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 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 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 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 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 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 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 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 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 个命题看成是一组 “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 5 个命题综合 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 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 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 布的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 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 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 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
他认为,社会 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 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 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 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