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鲁故城出土战国带钩浅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326060
  • 上传时间:2021-1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1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鲁故城出土战国带钩浅析带钩是古代扣接朿腰革带的用具,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至汉,在 古籍中述有犀毗、鲜比、师比、胥红匕、犀比等名称带钩除了主要用于钩 系束腰革带z外,还有佩钩佩钩可用于佩器(剑、刀、肖IJ、弩机等)、 佩物(铜印、铜镜、钱币等)、佩饰(珠玉等饰站)等,形体较小,钩折 较长一般革带钩、佩物钩多为男性所用,佩饰钩则可能多供女性用带钩的使用方法有单钩法、并钩法、环钩法等部分带钩用于钩系革 带,就古墓发掘看,一般横置在死者腰腹部但有的不直接穿钩在革带上, 而是在革带一端先置一环,钩首挂在环上,钩环有铜、玉、骨、玛瑙等几 种河南汲县山彪镇6号战国墓带钩与玉环同出,洛阳烧沟战国墓有一骨 架腰部的钩与环相接,安阳大司空村131号战国墓墓主腰部附近铜带钩压 在一环上由此可知,这些带钩与共存的各种套环是配合使用的,此法即 为“环钩法”佩钩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佩器钩有的直接用于钩器,有的 则用环钩法钩器佩物钩一般是挂囊盛物,佩饰钩大多采用以环挂钩的形 式目前考古发现的带钩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为中国古代的带钩,一为流 行于黑海北岸到西伯利亚的斯基泰一一西伯利亚式带钩前者流行于春秋 时代至南北朝时期,器形以钩钮连体为特征,作微屈的长条形或琵琶形, 一端曲首,钩身背面有圆钮;钩首大多作各种动物形,钩身饰云纹、涡纹 等,有的错金银,有的贴金,有的镶嵌绿松石;长短大小不一,大的长近 半米,小的仅2厘米,一般10厘米左右。

      后者钩体饰动物纹,钩背有钮 柱而无钮,钩首弯向钩背与钮柱同在一侧战国秦汉时期,带钩的使用很普遍,形制也FI趋精巧,有竹节形、琵 琶形、棒形、鱼鸟形、兽形等,其材质包括金、银、铜、铁、玉、玛瑙各 类带钩既是服具又有装饰意义,因此贵族们所用带钩的工艺特别考究, 有些铜、铁带钩是用包金、遮金、错金银、嵌玉、嵌琉璃或绿松石等方法 加工的,品种繁多,制作大多精致轻巧,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考古发现证实,春秋中、晚期在齐、燕、楚、秦等国带钩已开始出现 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北京及辽宁等地春秋至战国早中期墓中都有铜 带钩或金、玉带钩出土洛阳金村战国末期周墓出土嵌玉金带钩3件,金 带钩作怪兽形,嵌玉透雕虺龙纹,世所罕见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中期魏 国王族墓出土包金镶玉银带钩,长1&4厘米,鸭头形玉钩首,钩身浮雕 有兽首、夔龙、鹦鹉,嵌玉块和料珠,无钮,制作精美湖北随县战国初 期曾侯乙墓出土金带钩,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金 带钩,均采用立雕、浅浮雕、阳刻、镶嵌等多种技法制成,富有立体感, 是金带钩中的精品陕西凤翔高庄10号春秋秦墓出土 1件金带钩,山东 临淄郎家庄1号齐墓出土铜带钩64枚、金带钩2枚、银带钩8枚,钩身 均形体细小,光素,钩首作马首形或鸭头形,同属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 已知的时代最早的金银带钩。

      此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亦出土嵌金银带钩 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金错凤纹铁带钩,长达46厘米,如此Z大的带钩较 为罕见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使用带钩晚于春秋晚期,目前已知最早之例是 出土于辽宁喀左南洞沟石椁墓中,证明带钩是中原华夏族创制的山东、 浙江、湖北等地出土的金银带钩,一般均采用范铸法制成在战国早中期的山东曲阜鲁故城墓中出土了近十件带钩,质地有银、 铜、玉、铁等,制作工艺有鑒金、错金银、贴金和镶嵌等,堪称佳品现 择其精者简介如下:兽面纹玉带钩(图1)战国中期58号墓出土,同时出土的有玉璜、 玉环等长8.3厘米,宽6. 8厘米器呈铲形,黄玉质钩首雕作兽头, 兽耳直立,头顶中央雕饰突起的鬃毛(以阴线刻划“V”形细线纹),双目 瞪视,兽首面部刻划细致钩身止面上部饰三组对称的卷云纹,中部浅浮 雕饰兽面纹,周围阴线浅刻变形兽面纹钩身镂雕勾卷云角带钩背面有 圆形玉钮,钮面阴线刻卷云纹,钩身阴线刻饰四组连续的圆首尖勾云纹 玉质莹润纯净,纹饰精细,制作精美兽头银带钩(图2)战国早期52号墓出土,同时出土的有残玉璧、 铜弩机、夔龙玉饰、嵌金银铜带钩等根据出土位置和共存器物判断,此 带钩是佩器钩器作琵琶形,钩首作兽头形,器身弧形拱起,侧视呈S形, 尾端雕饰卷角兽面纹。

      两道细凸棱使钩身正面呈瓦状内凹,背面一圆钮, 长15. 9厘米,宽2.5厘米镶金猿形银带钩(图3)战国早期3号墓椁室北面中部出土,同时出 土了玉环、牙梳、铜镜、玉马、玉带钩、镶嵌绿松石银带钩等器作猿形, 呈攀援跃进状,猿身微拱背面有一钉状圆钮此带钩有两个钩首(上肢 两爪弯曲作钩状,即钩首),可能是将带钩的系带和佩物的功能合二为一 猿身贴金,两目嵌蓝料珠,炯炯有神,姿态牛动通长16. 7厘米,臂长7 厘米战国时期的异形带钩除了猿形外,还有龙虎形、牛形、人形等,不仅 质料名贵,而口工艺水平也十分高这些异形带钩和金带钩一样,不仅是 主人炫示身份的标志,似乎还有辟邪保平安Z意鑒金镶玉铜带钩(图4)战国中期58号墓椁室东侧中部出土,同时 出土的有错金银带钩、玉环、玛瑙环等器为扁长条形,如带翅飞兽,通 体鑒金,钩身中部嵌玉鸟和绿松石圆泡,钩部作兽首状,圆钮,长11厘 米鑒金又称“大镀金”,系将黄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液体,施涂于 铜器表面,尔后加热烧烤,使水银蒸发,金遂附着在器表该工艺出现于 战国中期,其后历代沿用,迄今不衰铜器鑒金,格外富丽堂皇除了以上儿件带钩外,鲁故城还出土了错金银铁带钩、龙形玉带钩、 镶嵌绿松石银带钩等珍品。

      古代带钩的使用比较广泛,鲁故城出土的这些带钩,除兽面纹玉带钩 是在棺内人架腰部出土,用于钩系革带外,其余均出土于椁室,并与其他 器物、佩饰共存,说明这几件带钩均作佩钩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包、镂、镶、错、鎏 金等金属工艺获得较大的发展,使金银装饰技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崭新面 貌,其装饰效果也显得更加辉煌华丽青铜线刻工艺的发展,亦对金银工 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错金银器的出现,成为这个时期工艺 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鲁故城出土的这几件带钩,工艺技法有鑒金、 错金银、贴金和镶嵌等,制作精湛,各具特色,体现了战国时期金细工艺 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战国秦汉时期是带钩发展的鼎盛时期,《淮南子?说林训》中有“满堂 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的记载到魏晋时期,带钩的使用急剧衰 落,出土明显减少南北朝以后较具(带扣)盛行,带钩逐渐消失,由使 用更趋方便和实用的带扌11所代替责编潇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