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乐-元宵.ppt
43页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家庭教育良好,学术、创作气氛浓厚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是散文家、学者,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知书能文她十八岁结婚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1127年靖康之变造成她后半生的不幸,丈夫病死、典籍散失,在辗转漂流、孤苦寂寞中度过晚年生平,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发现李并没有预想中的家财,而李也发现张的虚情假意,甚至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狱卒,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李清照的创作,,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令慢均工,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形成“易安体”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永遇乐,永 遇 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创作背景,1127年金人入侵毁了李清照静谧幽静的书斋和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李清照夫妇从北方逃往江南途中夫妻俩花费无数心血才搜集整理起来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到江南不久,丈夫由于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个因国破家亡而孤苦无依的寡妇国破、家毁、夫死,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她倍受磨难与打击,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变故,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过着贫困凄苦的生活,直至寂寞的离开人间因此,李清照晚景十分凄苦。
其词更为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是后期词作代表作之一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向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写的是元夕绚丽的暮景,意即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如璧玉一般,在空中弥漫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整体感知 】,“人在何处”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叹?,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好人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是象征团圆的日子,自然会有流落异乡、置身何处的感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这三句写当时的天气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是紧扣元宵节而写初春之景,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 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 落笔,通过笛声传来《梅花落》的曲调视觉,听觉,“春意知几许”,自有一种伤春惜春之意,春冬之时,梅花凋残,杨柳罩上寒烟,春色有多少,春意有多浓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写当时的季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谓值此佳节良辰与融和天气,难道转眼间就没有风雨了吗?这反映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理 ?,这又在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时值春天却谓春意尚少,元宵佳节加上融和天气,又联想到风雨,这样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忧惧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调整语序:谢他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召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调整语序:记得中州盛日,闺门多暇,偏重三五整体感知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作者为什么婉言辞谢了“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思考:上片写出了今年元宵什么特点?其目的是什么?哪些句子透露了词人的内心什么样的感受?天气好,环境美,热闹繁华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
人在何处?”“次第岂无风雨”等词句透露了作者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的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感受品味】,,整个上片,所有乐景的描写,都是为表现哀情而存在的以乐景写哀情,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赏析下片,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请诵读品味下片,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 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 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北宋都城汴京,元宵节,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所谓“中州盛日”,就是指靖康之变之前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平日子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在素绢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
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回忆当年自己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当时几乎每年的元宵都是那样的开心,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从词人的心态和她的行为,可以看出丧乱之前,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繁华安定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风鬟霜鬓”4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 一个蓬头霜鬓的内心充满着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思考:“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体现了此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惭形秽,不想见人,然而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 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刺 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一味寻欢作乐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怎能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自惭形秽,不想见人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刺,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怎能与之同乐,怎能乐得起来呢!,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 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心境悲苦,没有了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怀有怀念和向往,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下片写了中州盛日元宵节怎么样的快乐情景?用的是什么表现用法?生活安定,无忧无虑,精心打扮,和人斗美,兴致勃勃的情景还是以乐写哀感受品味】,下片以细致的笔墨转写当年青春少女着意穿着打扮,青春活力的心境和情景,也通过这个侧面追忆当时汴京热闹繁荣的景象以下再次陡转,写如今年少不再,蓬头垢面无心打扮的情形,与往昔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反映出南渡前后词人两种不同的生活境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情思念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上下片分别描写了今年元宵和以往元宵的情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比手法用今年元宵的悲愁与“中州盛日”元宵的欢乐作对比抒发了词人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感受品味】,鉴 赏 要 点,一.主旨 :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身世之感 家国之思,鉴 赏 要 点,二.对比反衬手法的成功运用1.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贯穿全篇的2.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3.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鉴 赏 要 点,三.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四.层次安排上极有次第,手法稳健沉着上片开始连下三个问句第一问是问自己身在何处?是明知故问,写出作者化解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第二问是在“染柳烟浓,吹梅笛乱”的初春之时,“春意知几许”,反映了伤春惜春、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问反映出生活动荡、时世祸福莫测的忧危心态且大家注意三个问句的句式特点,第一问四字,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六字,可谓语气加强,层层推进,说明悲凉心情之来,越加强烈。
鉴 赏 要 点,作业1. 熟读这首词2.完成练习册,【了解词人词作】,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清丽婉转,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沉郁凄凉,【了解词人词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偏安,对外一味屈膝媾和。
同时,一些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诗歌不但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