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控论与翻译中的受控对象.ppt
21页从操控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受控对象,张一博,,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anipulation theory,,操控论提出背景:20世纪的文化转向 观念核心:把文化研究纳入到翻译研究中 主要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 代表作:《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Translating Litera-ture ——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 1992)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 , Rewriting ,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1992)、〈翻译、历史与文化:原始资料集〉 (Translation / History / Culture : A Source Book ,1992)、〈翻译、历史与文化〉(与巴斯内特合编, 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 1990),,翻译不仅是语言互动, 而且是文化互动的表现人们对翻译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至今, 翻译研究已经实现了从单纯的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的转向。
在翻译活动中, 生活于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译者, 在翻译那些同样生活于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者的作品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或曰操控就整个翻译过程而言, 从翻译文本选材、翻译方法的取舍、翻译策略的选择, 到异质文化因子的处理, 无不彰显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操控的过程这种操控现象已然成为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新视点,从而有了操控学派的崛起原籍比利时的美国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 从他所擅长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视角进一步发展了翻译的操控观在1992 年的论文集《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Translations,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里, 勒菲弗尔提出, 译者在处理源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有权对文本进行改写( rewriting) , 翻译就是对文本的一种形式的改写, 哪怕“最忠实”的翻译也是一种形式的改写; 而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控, 就是使文本按操控者即译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响和作用。
勒菲弗尔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翻译操控理论, 对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志着操控学派的正式形成勒菲弗尔的主要观点,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观(poetics)、赞助人(patronage) 勒菲弗尔将翻译视为对原作的改写,是对原作的“操控”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 同一原作在不同的改写者手里,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形态 当语言学与意识形态或诗学形态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后者胜出,因此翻译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 翻译不单是被看作语言间的转换,而且上升为跨文化交际的行为,Lefevere: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The Belgian-American scholar Lefevere moves further away from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in his manipulation theory. According to Lefevere,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 “All rewritings, whatever their intention, reflect a certain ideology and a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pulate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way” (Lefevere, 1992/2004: vii). There are mainly thre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writing in translation: dominant poetics, patronage and professionals within the literary system.,二、翻译中的受控对象,( 一) 译者———受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 译者受自身意识形态和诗学、以及目标语文化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 并且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1 、译者在翻译选材上受到的操控译者受到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诗学理念的操控或目标语文化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 在“译什么”的问题上有着显著体现然而在目标语文化系统里, 当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时, 处于从属地位的诗学对翻译的操控就不那么明显了就目标语文化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和诗学理念对译者的操控来说, 50 年代到文革时期中国翻译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这段时期, 翻译活动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新中国成立之初, 由于政治形式的需要, 翻译活动为了巩固和加强国家权力的统治地位的需要, 翻译工作者只能听从国家机关的翻译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其翻译题材的选择上, 就明显带有配合当权意识形态的痕迹而文学翻译的选材不仅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 也受到当时主流诗学的制约例如,中国20 、30 年代译者对文本的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 明显受其个人思想意识和诗学理念的制控 年轻的鲁迅就非常清楚地认识到, 20 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文化弱势状态下, 如果继续闭关自守, 不与文化异质对话, 不了解与他文化的差异, 国家、社会、文化的进步、崛起就无从谈起, 自己应该肩负起译介西方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
鲁迅的这种个人意识, 驱使他着力于翻译东欧一些弱小民族的文学, “以展示伤痕与屈辱的方式来唤醒国民”2 、在翻译策略方面受到的操控 翻译是译者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操控从而达到翻译目的的过程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 Berman ) 指出, 翻译策略是在意识形态的驱动下做出的选择可见, 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要受到来自个人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而非随心所欲的操控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提出的要求是翻译介绍“优秀”和“进步”的外国文学作品政治意识形态以“优秀”和“进步”为名, 操纵着翻译选择和范围、对象, 实际上就是将文学翻译牢牢地控制在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运行轨道上这样, 外国文学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小, 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苏联文学、人民民主国家和亚非拉国家文学作品和欧洲古典文学( 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左拉、狄更斯、哈代、海涅) 占据中国文学翻译的中心地位译者就局限于翻译东欧、东德、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罗马尼亚、古巴等国家的文学作品, 而将与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想抵触的欧美现当代文学则被排斥在译介的视野之外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白话文已成为通行的书面语, 为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普遍选择。
但是鲁迅和其他一些比较激进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白话文有着类似的看法:第一, 认为中国语文--即使白话文--有严重的缺陷, 须得借助西方语调及语法加以补救, 第二, 语言和思想的关系 他们认为精密的思想要借助精密的语言来表达, 既然这时候的新思想是从西方来的, 用来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也自然得向西方学习他们认为中国文法太不精密是思路不精密引起的, 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引进西方的精密思路促进中国语文的改革鲁迅的对改进中国语文( 白话文) 的这种思想意识, 直接影响了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那就是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将“中国小说中所未有”的异国情调介绍进来, 作为翻译工作者的鲁迅, 采取“直译”手段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引入明显带有异质文化色彩的词语、句法, 引进西方精密的“欧化”文法, 以丰富中国语文的表达法, 与中国语文原有的白话文交融使之得以丰富完善 二) 文本———受译者的操控 操控学派过分强调主体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对译者的支配作用事实上, 操控学派的基本理念认为, “翻译就是对文本的一种形式的改写”, “而改写就是对文本的操控”,由此操控观可以看出, 在翻译的三个基本环节( 即源文本、译者和目标文本) 中, 对文本的改写或操控是由译者完成的, 译者的翻译行为就是一种改写源文本、生成目标文本的操控活动。
三) 目标语文化———受译作的操控( 体现译作的作用) 翻译, 从根本上讲, 就是向本土文化输入异域文化对于本土的价值体系而言, 这是一种外来文化渗透, 它意味着颠覆, 破坏和对本土文化的考验可见, 目标语文化并不独立于翻译活动之外:一方面, 从勒菲弗尔操控理论可知, 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操控着译者的翻译改写活动, 另一方面, 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译作的影响已经实现文化转向的现代译学, 并没有忽略这一点,霍尔姆斯、佐哈和图瑞等翻译理论家都有一定的理论予以系统的描述勒菲弗尔以及其他操控学派翻译理论家, 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的操控作用, 对于译作对目标语文化的影响, 勒菲弗尔本人也有所认识, 他认为翻译是改写, 改写就是使原文本按操控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响和作用在其论著《翻译、历史、文化》( Tra nsla tion/History/Culture ) 中, 他引经据典地阐述了译本对目标语文化的影响:“改写可以引进新观念、新风格和新方法, 翻译的历史就是文学创新的历史, 也是一种文化塑造另一种文化的历史” 勒菲弗尔: 1992 : xi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ignorant aspect of the “Manipulation School”,As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places too much emphasize on ideology of thematic culture and dominant role of poetics, its theory disregard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s a result.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feelings for the source text. They respond to their intuitive feeling, and render the source text in the target culture. Robinson (1991/2006: xxvii) suggests that “instead of pretending that the translator constructs a stable pattern of correspondence of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L and the TL text, we should recognize and, contextually, encourage the translator’s poetic creativity”. Their subjectivity should be encouraged,三、结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 更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译者对文的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方面的限制; 而源文本的改写和目标文本的生成都是译者对其进行的操控, 译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以使其与改写者所处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