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初级药师考试相关知识讲义: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doc
5页2020年初级药师考试《相关知识》讲义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一)药物溶剂的种类和性质 >>水:最常用的极性溶剂 >>非水溶剂:醇/多元醇(甘油)、酰胺、酯、植物油、亚砜类——药物溶解度小选择 溶剂的极性影响溶解度,极性大小有两个指标 >>介电常数ε(水80.4,苯2) >>溶解度参数δi (二)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度 1.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 ——咖啡因20℃,1.46%(略溶) 药典: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和不溶 准确表示:一份溶质(1g或1ml )溶于若干毫升 溶剂 苦杏仁苷:1:12,1g溶于12ml水(溶解) 溶解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前方高能预警! 2.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1)新药的特性溶解度 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假设某药物在0.1mol/ml的NaOH溶解度约为1mg/ml实测时配制四种浓度的溶液 ,即分别将3、6、12、24mg药物溶于3ml溶剂中,装入容器,计算药物质量(mg)与溶剂用量(ml)之比,即药物质量-溶剂体积的比率分别为1、2、4、8。
将配制好的溶液恒温持续振荡达到溶解平衡,测定药物在饱和溶液中的浓度 以测得药物溶液浓度为纵坐标,药物质量-溶剂体积的比率为横坐标作图,直线外推到比率为零处S 0 即得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 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 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浓度S,并对配制溶液浓度C作图,曲线的转折点A 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3.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药物,溶剂,温度,pH,同离子效应,助溶剂,增溶剂 ①药物 a.极性大小:对溶解度影响很大,相似相溶 b.药物晶格:排列紧密,引力大,溶解度小 c.药物晶型:无定形>亚稳定型>稳定型 d.粒子大小:难溶(0.1-100nm)粒径减小增溶 ②溶剂:降低药物分子或离子间引力使之溶剂化 而溶解;水合作用,潜溶 ③温度:溶解过程吸热,T↑溶解度↑,反之下降 ④pH: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 ⑤第三种物质 同离子效应:NaCl可致盐酸小檗碱溶液析出结晶 助溶剂:I2+KI——1:2950→1:20 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4.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注意实例) ①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②使用助溶剂:I2+KI 、咖啡因+苯甲酸钠 ,茶碱+乙二胺 ③应用混合溶剂(潜溶剂):洋地黄毒苷-水+乙醇 苯巴比妥-90%乙醇 ④改变部分化学结构 √制成盐类:弱酸、弱碱,如乙酰水杨酸-钙盐 √引进与溶剂有较强亲和力的基团: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 增溶剂——表面活性剂(请注意,我很重要!) 增溶原因: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 ” 影响增溶的因素 ①增溶剂的种类 ②增溶剂的用量 ③药物的性质 ④加入顺序 (药物和增溶剂混合后,再加水稀释) 5.药物溶出速度的表示方法 ①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②两个阶段:表面溶解、扩散对流 ③固体药物:溶出受扩散控制 Noyes-Whitney方程 dC/dt:溶出速度 C:t时间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K:溶出速度常数 S:固体的表面积 CS:溶质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 6.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 (增加溶出速度的方法) ①固体的表面积:粒径小,孔隙率高,表面积大;加润湿剂——增加溶出界面 ②温度(T) ③溶出介质的体积(V) ④扩散系数(D) ⑤扩散层的厚度(h):加强搅拌 QIAN溶出速度影响因素 蔗糖粉细孔又多 温度升高多加水 考虑系数勤搅拌 溶出速度能加快 (三)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 (1)渗透压 测定方法:冰点降低法 注射剂、滴眼剂——等渗溶液 仪器:渗透压计、贝克曼温度计 (2)pH与pKa值测定 血液pH(7.4):<7.0酸中毒 >7.8碱中毒 注射液pH:4~9 解离常数pKa :酸碱性的重要指标(越大碱性越强 ) <2:强酸——极弱碱 2~7:中强酸——弱碱 7~12:弱酸——中强碱 >12:极弱酸——强碱 (3)表面张力 对于黏膜给药 的药物溶液需要测定表面张力——影响药物溶液的表面吸附及黏膜上的吸附 最大气泡法、吊片法、滴重法 (4)黏度 注射液、滴眼液、高分子溶液——药物溶液的流动性以及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 仪器:毛细管式黏度计、旋转式黏度计。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