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观《暴风骤雨》的阶级话语建构现当代文学论文.doc
3页反观《暴风骤雨》的阶级话语建构_现当代文学论文 反观《暴风骤雨》的阶级话语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作为我国文学史上较早集中、全方位描述土改运动过程的代表作品《暴风骤雨》,一问世就受到很高评价然而在谈成功之时也不能不注意所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阶级意识形态对文学话语的建构,以及如何以今天的视角去评价历史关键词:《暴风骤雨》;土改;得失成败《暴风骤雨》上卷写于1946年党中央颁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9月全国土地会议前这阶段的土改运动,下卷写于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农村土改运动的进一步深入阶段作者以宏大的笔触波澜壮阔地展示了我国东北地区最初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全过程,并于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成就斐然,评价颇高但时至今日我们再来重读《暴风骤雨》,会发现其阶级意识形态性明显地削弱了文本的文学艺术真实性《现代文学三十年》评价“《暴风骤雨》的主要弱点在于把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简单化,也规范化了……作家要反映的似乎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政策过滤过的规范化形态”[1]《暴风骤雨》自出版以来就被认为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下的创作成果。
作者认为受《讲话》的启示以及座谈会以后文艺领导上正确的安排,逐渐地接触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有了一些改变,遵从《讲话》里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进行创作于是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参加土改工作,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看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下农民打倒封建地主翻身做主人的全过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开始着手构思、创作了这部小说因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实际上是先有意识观念然后又寻找材料进行写作的政治意识代替了文学的效用,文学就自觉地作为宣传机器进入到了革命事业中《暴风骤雨》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赞扬,他对政策的形象化阐释使得这篇小说成为了现实主义的宣传手册有论者言,“解放区的土改小说几乎都寓含着强烈的证明意图,即从各个方面论证和阐述着土改运动的政治合理性和道德正义性,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创作承担着历史法官和辩护士的双重角色,是政治历史内涵的代言者[2]《暴风骤雨》在开始出版时扉页上有题记即“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但是后来却被删掉了。
既要反映政治诉求又要表现文学的艺术性这是一个作家常常不能很好把握的,作者在创作时认为,“在作品中保持政策的立场……党的领导机关的关心和指导,能起决定作用”[3]《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出台为周立波创作提供了政策的指引,使其创作有理有据从故事梗概分析,《暴风骤雨》写农民在工作队的指导下一步步取得对地主富农的胜利,分得土地翻身做主人从而参军支援大革命的故事二元阶级”营垒的对立,一边是以赵玉林、郭全海、老田头、老孙头等贫下中农为代表的被压迫的阶级;一边是以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韩老五、韩老七、李振江,韩长脖等压迫农民的地主富农阶级代表,这两个营垒战线分明,英雄人物都大公无私,聪明机智,勇敢坚强,地主富农都是恶毒的丑角,无恶不作,因此《暴风骤雨》中写到,“天下两家人穷人和富人,穷人要翻身,得打垮地主”,正是在这样的阶级预设下作者所刻划的人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 从人物发展分析,《暴风骤雨》体现了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农民一步步改掉身上的坏习惯,变得坚强勇敢如赵玉林从刚开始的犹豫、动摇到长成为革命的一份子;郭全海顾全大局,最后踊跃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是典型的舍小家为大家,无疑为塑造人物性格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队长萧祥代表的是党的形象,他沉稳、耐心、机智,在他身上几乎很少看到他的焦虑和担忧,可以说在复杂的土改面前表现太过理性,尤其在最后斗争取得胜利之后萧祥的话语明显带有胜利一方对历史事件的书写,也可以说是作者借萧祥之口表达主流话语经验从语言分析,《暴风骤雨》使农民语言一步步转变成革命语言,进而表现共产党的伟大这会想透了,叫我把命搭上,也要跟他干到底”——“革命到底”,“这才叫翻身,这才叫民主……过了好日子,可不能忘本,喝水不能忘了掘井人,嗯哪,共产党、民主联军是咱们的大恩人”,等等革命话语一步步被农民所接受,从而最终达到了政策的宣传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暴风骤雨》强烈的阶级意识形态性明显地削弱了文本的文学艺术真实性土改作为真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则变成了建构的“历史”,存在着一个如何言说的问题,但由于身处政治体制的束缚以及外在的政治话语的影响,《暴风骤雨》的历史现实表现不足因此从我们现在的视角去分析更应该秉承一种客观的态度,既要看到在意识形态面前个性想法表达的失语也要看到为群众成长的代言参考文献:[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06).[2]贺仲明.重与轻:历史的两面——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土改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04(6):153-160.[3]华中师范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周立波专集——《暴风骤雨》的创作经过[M],武汉:1979,(14).作者简介:何美菊(1988-),女,河南商丘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级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