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江南》教学反思.docx
35页《忆江南》教学反思《忆江南》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承担了省“教海探航”的音乐课的教学任务,承接这个任务领导对我的一种信任,对于我本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莫大的光荣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在市区教研员及音乐同行们的帮助下,这节课终于获得了全体省市区艺术教育老师的肯定和认可 现将备课、磨课、试教以及公开课教学后的一些感想谈一谈: 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这次的教育教学公开课,总的来说级别比较高,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素质大赛也就突击个两三天就结束了心态也比较轻松,它代表得只是我个人或者学校但这次公开课凝聚了常州市广大教师的智慧和思想,由我来展现,压力很大一遍一遍反复试上,反复修改,让我的心态也变得烦躁、颓废、郁闷、苦恼起来,往往是刚刚想出来一个点子,试教下来效果自认为还行,但领导纵观下来不够好把握,或者音乐老师众说风云,结果就给pass掉了搞的自己最后一头雾水,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地步但是后来觉得这样下去我更上不出自己的特色来,关键还在于自己最后采纳了大家的一些建议加入自己的想法上了这节课,通过这课感觉人有时候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心里得有底,才能上好课。
二、构思要新颖 要备好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构思很重要,既要做到有出彩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让你的教学扎实有效,完成教学的任务这节课从一开始参照了网上的一节《忆江南》的课,觉得很难结合到自己的特点去实施,然后考虑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课题的精神去备,拿来主义并不实用,最后构思既然是《忆江南》,就结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诗、江南的歌,江南的乐、以及改变忆江南的伴奏对比不同的风格去备,终于让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语句,经过多遍才定稿,实则不易,通过这次体会到平时要多思考,到时才不会有临阵磨枪的现象 三、多媒体辅助为教学增姿添彩 说实在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时上课因为条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忆江南》的音乐、影片、图像资料为了给学生以美感的欣赏找了我一个多月,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过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个素材要找10多种进行对比了才能择优选定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有时要多收集积累留心点上课的素材,上课时才能精为其用 四、教师的语言 我们平时的教学语言、教态都是比较随便的,一到上公开课的,就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语言不精炼严谨,一个问题反复多遍,罗嗦;教学语言没有启发性,感染力,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语言没有美感,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等等。
这是作为老师平时就应该修炼的需要落实到平时的每一课中去,功夫在平时 《忆江南》教学反思2 在朗朗读书声中,《忆江南》结束了,回想整堂课,真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因为这是语文活动课,是展现自己一年多进行古诗文诵读这项课题研究成果的一堂课,所以无法在其它班级试教,也不可以做排练等违规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反复在脑中排练整个课堂过程,但是“空想主义”终究是要碰壁的,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当然欢喜的事情还是很多,班中的孩子显得那么训练有素,令我骄傲,经过一年多的熏陶,他们对古诗文的感悟能力非常敏感、准确,运用多元智能学习驾轻就熟,操纵电脑宛若行家,因此这些孩子真正唱起了主角——图画组的电脑绘画十分逼真,“红胜火”的江花在片刻间出现,手工绘画的孩子也展现了“绿如蓝”的江水,他们的画形象但不僵化,既展示美景,又启示了智慧,激发了想象;语言组的苏依凡大显身手,运用网络资源制作了演示文稿,把词中的关键词的意思,每一句的解释,以及整首词的意思都翻译并展示了出来,让其余同学直观、准确地理解词,他们的技术运用是最艰难,也最成功;朗读组的在音乐库中寻找喜欢的、适合《忆江南》朗读的乐曲,并采用个人读、集体组合读的多形式来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词,也把大家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然后全班一起尝试配着吉他朗诵,效果好极了;而创作组尽管错误极多,颇受争议,但他们的灵气还是有目共睹,他们把词改写成三言、五言、七言,基本上做到了工整,但是在标点等细节上还是显得稚嫩,推敲不够,当然这样的尝试已不容易,并和平时的训练息息相关。
因此,在课堂上,孩子们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利用了老师提供的多种资源:如网站、音像,仔细地研读词,并在问题的引领,任务的驱使下出色完成了任务 课堂的活跃、生动,是孩子们的创造的,同样离不开网络的贡献网络也使孩子们学习如鱼得水,每个小组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如虎添翼,机器和人就这样相映成趣,唱出了一支和谐美妙的古典之曲 想起了一句话——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而我们在网络的世界里舞动,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吟唱! 《忆江南》教学反思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习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习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习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
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解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解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