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杜陵叟》译文鉴赏.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66410128
  • 上传时间:2022-03-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0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杜陵叟》译文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杜陵叟 唐代: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及解释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燥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邻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解释 叟:年老的男人 薄田:贫瘠的田地 考课:古代指测验政绩 帛:丝织品 粟:小米,也泛指谷类 恻隐:见人遇到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弊:衰落;疲惫 京畿(jī):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负责管理事务 方:才,刚刚 牒(di):文书 蠲(juān):除去,免除 赏析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杜陵,地名,即汉宣帝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这首新乐府诗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长安市郊的土生土长的农人,他世世代代以种地为业,守着一顷多的薄田,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中国文人的诗歌中,少不了风花雪月,也有的是闲情雅致,但是有意识地不但以农人作为作品的仆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劳苦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鸣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

      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可以说是做得分外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够在诗歌中大声疾呼地为民请命,并不是想在题材上猎奇出新,而是源于他对朝廷政治前景和国计民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再把视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他们的生活过得特别凄凉,而且向来是无人过问的这位不知姓甚名谁的杜陵叟处在水深炎热的窘境中而不能自拔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三月无雨,并不是指的农历三月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是说从808年冬天到其次年春天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雪和下雨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直到闰三月才下了一场像样的雨,为此,白居易还特意写了一首《贺雨》诗表达他当时喜悦的心情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长安市郊的"杜陵叟'去年秋天辛辛苦苦播下的冬小麦,从下种到返青就没有一滴雨水的滋润,结果还没有到秀穗的时候大多已经干黄枯死了夏粮既然没有收成,只有盼望秋粮了,可是农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秋天九月一场早来的霜降,却使得"杜陵叟'可怜的愿望又一次成为了泡影,地里的秋庄稼还没有成熟就都被冻死而干燥了两季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这就是白居易在序中所交待的"农夫之困',也是"天灾之困'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长吏,泛指上级长官,这里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考课,指古代测验官员政绩的好坏,以此作为升降的标准原来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农夫'受了天灾,却不向上方报告灾情,而是愈发加紧横征暴敛,强行收取租税他要造成一个"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政绩,以取悦上方,给朝廷留下一个称职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加官晋爵打下根基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这两句诗是说,"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叫每日不应,喊地地不理,只好忍痛把家中仅有的几棵桑树典当出去,可是依旧不够缴纳"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赖以为生的土地卖了来纳税完粮可是桑树典了,"薄田'卖了,到时候连"男耕女织'的本钱都没有,其次年的生计也没有手段了这种来自"长吏'的人祸,让"农夫之困'愈发雪上加霜 看到"杜陵叟'面对的"人祸之困'比"天灾之困'更加无情、更加残酷时,白居易的心情再也无法宁静了本来从诗歌的一开头,他是以第三人称的面目展现的,可是写到这里,他义愤填膺,转而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场控诉起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意思是:"典了桑树,卖了薄田,织不了布,种不上地,到时候没吃没穿,我们怎么生活啊?'这种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他已经全然忘却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贵身份,而自觉地站在了无依无靠的"杜陵叟'一边,这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是分外难能难得的。

      在出名的汉乐府《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诗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那也是站在诗中仆人公同一立场的第一人称的口吻,不过,由于那首诗本来就是乐府民歌,所以缺乏为奇,它所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对他们这个阶级的优秀女子的由衷骄傲与喜欢,可白居易并不是穷苦百姓中的一员,而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士大夫,所以这种感情角色的自然换位,对于封建社会的官僚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是根本不成想像的,而白居易这种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完全是"诗圣'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继承,而且这也是他能在后来接过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发起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主观因素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中,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而举行的面对面的严肃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们比喻成了"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猛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强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诗歌的前半片面,的内心是很沉痛的而在诗歌后半片面的一开头,苦不堪言的"农夫'的命运貌似展现了一丝转机,"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放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白麻纸,古时诏书用白纸公布,到了674年676年期间(唐高宗上元年间),由于白纸轻易被虫蛀蚀,所以一律改用麻纸放德音,宣布恩诏,即下文所言减免赋税的诏令京畿,古时称国都周边的地区杜陵所在地属国都长安的郊区白居易在诗里只说了"不知何人',其实这位关切民生疾苦、视民如子的"何人',根据史料记载正是白居易"本人',是他上书宪宗,痛陈灾情之重,才使深居九重的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大笔一挥,俨然免去了京城灾区当年的赋税读者看到这里,也会为颗粒无收的"杜陵叟'的命运松了一口气可是令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税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却是绝不愿照章办事的,由于这样一来,他们的政绩就要受到影响,他们的官路也会不再亨通所以,他们自有一套阳奉阴违的"锦囊妙计',那就是拖延不办,对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里胥是乡镇中的低级官吏;这里的"榜'是张贴的意思皇帝的免税诏书才刚刚由那班"里胥'们神气活现地公布到家家户户,可这一切已经无济于事了,由于"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一向要到绝大多数人家都"典桑卖地',纳完租税之后,才将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的"尺牒'在乡村中张贴公布,这已经没有意义了。

      "里胥'们原本是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敢于欺上瞒下到如此地步的,其实是朝廷上下,沆瀣一气,朋比为奸白居易对此心知肚明,吃苦的还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贫苦百姓他们一苦天灾,二苦黑官,这正是"苛政猛于虎' 这首诗表达了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到"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敲诈,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到:"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举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创作背景 从808年的冬天到其次年的春天,江南宏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上书苦求朝廷救民于水深炎热之中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一道"罪己诏'。

      没想到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易在悲愤写下了《轻肥》和《杜陵叟》两首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宏伟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那么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务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那么《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出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那么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切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步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按照于现实政治的需要,那么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1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