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美国、新加坡初中地理教材中防震减灾教育比较.pdf
5页201 0年第7期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 英国、美国、新加坡初中地理教材中 防震减灾教育比较 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200234)孙成利江晔 本文选用的教材为:英国Nelson Thorne出版公司 2006年出版的《视野3》(horizons 3)教材是为ll~l4岁学 生编写的,教材共有6个单元,其中第1单元“地质构 造”介绍了地震;美国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 科学发现者《地球内部》(inside Earth)教材是为6~ 8年级的学生编写的,教材共有6个单元,其中第2单元 “地震”介绍了地震;新加坡Pearson Longman出版公 司2007年出版的《中学地理景观3》(Geography Insights Secondary 3)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教材分6个单 元,其中第2单元“我感到地球在动”介绍了地震 一、内容选择各有侧重 对于地震,我们需要了解关于震前预防与预测、 震中自救和震后救援等知识震前预防与预测内容应包 含“防震建筑设计”、 “预测地震”、 “撤离训练”、 “快速应急服务”等等震中自救的内容应包含逃生知 识、逃生技能等而对于震后的救援则应包含个人、政 府、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等团体和个人在灾后重建中起 到的作用。
对于这几方面内容的选择,三国教材各有侧 重 1.英国教材内容选择全面,震后救援知识介绍详 细 在内容选择上,英国教材阐述了个人、政府、国 际组织等在震前、震中和震后三个阶段中各自承担的责 任 (1)关于震前预防与预测知识教材通过两幅示 意图介绍了“安全房屋的设计与建造”此外,教材通 过示意图“图片A预测地震和火山的方法”介绍了遥 感、热气发射传感器、GPS、激光反射器、侧倾仪和地 震检波器等预测地震的方式和方法 (2)关于震中自救知识教材通过习题,让学生 思考地震来临时个人应该怎么做教材根据课文内容中 A~D的四幅图片,列出的思考题如下: 1.想象你家正在经历一场1分钟的地震你有10秒 钟的时间去想你要快速从家里拿五样东西,写下这些东 西并和你的同伴对比 52 2.如果地震袭击了你的房子,它一定也袭击了整 个地区,所以社区现在一定被破坏了 a.哪五个项目将帮助你在短时间内存活? b.哪五个项目可以帮助你在长时间内存活? c.哪些仅仅是奢侈品? d.下列选项如何帮助你做更好的选择? 计划、时间、信息、建议、以前的经验 选择其中三个并解释他们如何帮助你 思考题从学生的灾害知识,逃生技能等方面设 计。
学生列举逃生物品的做法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学生 列出选项后与同伴及老师对比答案,看看自己的认识和 其他人的知识有何异同,在矛盾冲突中构建起属于自己 对地震逃生知识的正确认知 (3)关于震后救援知识教材用了一节“救援如 何减少损失”来介绍震后救援知识教材通过文字介 绍、多幅图片及课后习题间的有机组合呈现这一内容 教材列举了“紧急救援”, “志愿救援”和“双边的和 多方的救助”等多种震后救援形式具体的文字是这样 介绍的: 紧急救援灾难一发生,快速筹集公众和政府的钱 给予帮助总数决定于民众的反应 志愿救援通过慈善团体募集个人钱款,:~Oxfam, Cafod,Save the Children,World Relief他们的帮助从 短期规划到长期规划 双边的和多方的救助双边救助是一个国家给另 一个国家的,而且它常是带有条件的多方救助包括 MEDCs给一些组织钱,如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IMF)许多被灾难袭击的LEDCs在IMF拥有钱, 这些钱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购销债款这些组织包括在长 期救助里,以帮助更多的国家更稳定,但有些条件将会 影响这些帮助 对于震后救援的内容只有英国教材中有所提及。
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是教材中编写防震减灾知识的重要 目的之一灾害意识包含灾前的预防意识、灾中的抗灾 救灾意识以及灾后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治理灾害的意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 201 0年第7期 识英国教材这三方面的意识都有涉及,从中可以窥见 英国对灾害教育的重视 2.美国侧重震前预防预测和震中自救,突出逃生 技能的培养 美国教材详细介绍了震前预防预测的知识和震中 自救的逃生技能,对于灾后救援的知识没有提及 (1)关于震前预防与预测知识美国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为了减少地震中的人员伤亡,美国很重视防 震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以及震前的监测预测 关于震前的监测预测知识,教材在第2单元的 第3专题“监测地震”中通过“地震仪”“监测断层 仪”“使用地震数据”等几个标题详细介绍了测量地 震波、读震波图,侧倾仪、渐移仪、激光对准装置、 GPS,勘测断层、监测断层边缘变化等目前监测预测地 震的方法教材内容深度大,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如教 材在深入详细地介绍了断层两侧的摩擦力是如何影响地 震的之后,提到了“图片l5展示了加利福尼亚的地质学 家如何用San Andreas断层移动的数据他们已经试着估 计断层边不同部位的地震危险陛。
不幸的是,这个尝试 在预测地震中还没有奏效让学生知道,这个方法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又如,在“试 着去预测地震”中写道: “预测地震是很多仍没解决的 科学问题中的一个,你可以继续努力去找出这些问题的 答案还有很多需要被发现教材告知现今的科学难 题,留给学生探究空间即欢迎学生参与预测地震这一 有挑战有意义的工作,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关于防震建筑的知识,教材在第2单元的第4专题 “地震安全”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防震建筑” 教材先通过图片21“一个抗震房屋”(见图1)和几 段具体的文字介绍了抗震房屋的设计和建造接着在 “技术与社会”中再次详细地介绍了“seismic—safe buildings”为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房屋结构做好了知 识铺垫 保护性结构建筑以哪种 方式建造决定于它是否能阻 止地震地震期间,砖制建 筑和一些木质建筑可能会倒 塌,如果他们的墙没有被加 固或者加强为了抵御液化 带来的危害,建在柔软地表 的新家应该被固定在地下坚 图1抗震房屋 固的岩石上桥和上跨高速公路可以被建在凿入柔软地 面的支柱上找出更多的关于如何建造防震建筑的方 法,参考接下来的“防震建筑 53 底座缓冲建筑的设计是用来减少地震中对建筑的 冲击力的。
底座缓冲建筑基于橡胶缓冲器和弹簧的抗冲 击能力像车的刹车器,缓冲器和弹簧使颠簸的旅行趋 于平坦在一场震动中,建筑温和地向前或向后移动而 没有激烈的晃动 使公共设施更安全地震会引起火灾和洪水当煤 气管道或水管破裂的时候,易弯曲的接头可以被安装在 气管或水管里以防止他们破裂,自动开关阀也可以安置 在这些管内以阻止气和水的泄漏 较之其他两国教材该部分内容,美国教材涉及建 筑具体的内部构造清晰详细的图片配合专业的文字介 绍,防震建筑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促使学生 像建筑家一样思考、学习 (2)关于震中自救知识教材关于地震来临时个 人如何做有具体的文字表述如下: 地震安全步骤 如果地震来袭,你该怎么做?主要的危险来自于 不断倒下的物体和飞来的玻璃,保护你自己的最好办法 是趴下、找掩护、握住 如果地震来临时你在屋内,蜷缩在坚固的餐桌或 书桌下并抓住它如果没有合适的桌子,蜷缩在墙角, 远离外部建筑,并用你的胳膊护住头和脖子避免窗 户、镜子、倾斜的墙壁和摇摇欲倒的家具 如果你在屋外,移动到空旷的地方,如操场避 开车辆、输气管、树和建筑坐下来以避免被抛出去 震后,水和气的供应可能会中断,事物储藏室可 能被封,而且交通也会有困难。
人们可能不得不等上很 多天等这些服务系统恢复去准备一个地震应急包,里 面有罐装的食品、水、和急救物品,并放在容易拿到的 地方 这种表述方式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助于学 生直接获得逃生知识,便于用到实际生活中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防震减灾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 预防地震、面对地震的实用技能 3.新加坡注重震前预防与预测意识的培养 新加坡教材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震前预防与预测的 知识,没有涉及震中和震后的内容 关于防震建筑的知识,教材首先列举了美国旧金 山地震时一座建筑未倒的例子,随后介绍防震建筑的 具体构造 关于震前的预防与预测知识,教材通过印尼海啸 的例子说明震前预防预测的重要性 关于撤离训练和快速应急服务的知识,新加坡教 材在“人类对地震的应对”中提到了“撤离训练”、 —l 垒 2010年第7期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 “反灾害周”、 “全民操练”、 “地震急救计划和相互 救助”如“人类对地震的应对”中写到: “经常发生 地震的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受到了良好的撤离训练,能 够面对突然的自然灾害例如,九月反灾害周的一年一 次的全民操练这些地区在实施地震急救计划和相互救 助方面也准备得很好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快速应急服务”和“地震 演练”,如“减轻地震影响的办法”中写道:“除了用 现代技术,政府还可以采纳预防的办法去保护人们应对 自然灾害,如地震。
例如,快速应急服务可以被建立 去尽快地提供水,食物和供电地震演练应该被引进学 校、公司和家里基于常规的基础…..” “撤离训练和快速应急服务”只有新加坡的教材 中有涉及但新加坡对于“撤离训练和快速应急服务” 的内容仅从政府层面做了简单的介绍性的描述对于个 人的行为没有直接具体的说明 新加坡并非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但教材介绍了防 震的一系列知识,侧重于对学生灾害意识的培养,体现 新加坡政府防范于未然的思想 二、呈现方式异彩纷呈 地理教材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习题) 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三个国家的地理教材通过合理组 合这三个系统来有效呈现防震减灾内容 1.英国教材以图像呈现为主,图像、文字、习题 有机组合 (1)照片与习题结合 照片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性,利于教材内容的感性 呈现围绕照片设计题目,利于引导学生透过地理现象 进行理性的思考教材在介绍震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采 用了这种形式,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例l,图像A“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地震引起的,哪 一个需要首先处理?”,图像展示了—个悲伤的受灾者 的脸部照片,并在图像上展示了如下的一系列震后需要 解决的问题: 埋葬尸体避免疾病、加固道路和桥梁、医护、出 口商品赚钱、提供食物和住所、建造新家、设置早期预 警系统、使工业运转、寻找被困住的人。
针对图像,教材在“交给你”栏目中设计了如下 习题: 习题2:观察图像A,在这些问题中,像印尼这样 在经历一场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后的国家面临的最重要 的问题是什么 采用照片与习题结合的形式,阐述这部分内容的 优势明显首先,受灾者的照片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受灾 民众的同情心,利于对学生进行灾害情感教育,也利于 向学生渗透人文关怀的思想其次,照片上呈现的都是 震后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用图像名让学生思考“所有 这些问题都是地震引起的,哪一个需要首先处理?”很 有现实意义再者,习题2基于图像A提供了具体的情 境和问题,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2)示意图与习题结合 “恶性循环能否被援助打破”是震后救援中面临 的现实问题,有一定的争议性对于“恶性循环”这一 动态的过程,教材没有用具体的文字进行说明,而是通 过示意图与习题相结合的形式阐述了这一内容: 例2,对于援助在打破恶性循环的作用,教材出示 了如下一幅示意图:图像B(下图2),恶性循环能被 援助打破吗? 阶段2重建的花费——国家 几乎没有创造财富的途径, 所以这些国家负债 图2恶性循环能被援助打破吗? 教材在“交给你”栏目中设计了如下习题: 习题3学习图像B: a.写一段文字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援助能帮助易 于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打破贫困的循环。
b.写另一段文字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认为援助不能解 决这些国家的问题 首先,教材通过示意图呈现“恶性循环”这一过 程,清晰直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事物动态发生发展 的过程;其次,通过图像名提问“恶性循环能被援助 打破吗?”,利于让学生在了解“恶性循环”发展过 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