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数学综合题的思维策略.ppt
27页求解综合题综合求解综合题综合题的思维策略题的思维策略 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白伟雄 数学综合题指的是涉及数学的不同分支或同一分支的多个方面知识点,因而不能靠单一地运用某个概念、性质或方法来解求解综合题需要解题者全面深刻地分析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广泛联想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及思想,努力探索和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以期沟通综合题虽然比较复杂、题型千变万化,但解题时如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思维策略,问题还是能够圆满解决的 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 有些综合题,主要是多种概念、方法的综合,解此类综合题只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向结论 基本思维策略基本思维策略. . . . 例1.如图,已知双曲线S的两条渐近线过坐标原点,且与以点A( ,0)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相切,双曲线S的一个顶点A’与A关于y=x对称,设直线l过点A,斜率为kyoxA.(2)当k=1时,在双曲线S的上半支上求点B,使其与直线 l的距离为 ;(1)求双曲线S的方程;(3)当0≤k <1 时,若双曲线S上支上有且只有一个点B到直线l的距离为 ,求斜率k的值及相应的点B的坐标.yoxA.双曲线S的渐近线解: (1)由题意得:y=x,因而可设双曲线方程为: x2–y2=m (m≠0),将点A’(0, ) 的坐标代入得,所以双曲线 S 的方程为: x2 –y2= –2。
m=–2,yoxA.方程为: 例1.如图,已知双曲线S的两条渐近线过坐标原点,且与以点A( ,0)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相切,双曲线S的一个顶点A’与A关于y=x对称,设直线l过点A,斜率为k1)求双曲线S的方程;(2)设B(x, )是双曲线 S 的上支上到则 , 所以 =2得:=2 或 = –2,由 = –2得: x= 检验知满足方程,故方程 =2无解,x– <0,所以B( ,2)yoxA..B直线l:y=x– 的距离为 的点,l(2)当k=1时,在双曲线S的上半支上求点B,使其与直线 l的距离为 ;当0≤k<1时,双曲线S 的上支在直线l的上方,所以点(3)B在直线l的上方, 将直线l向上平移至直线l',使直线l ' 与直线l之间的距离为 ,的上支只有一个公共点。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由l上的点A到l'的距离为 ,得:| |= , 所以m= – k± ,点B在直线l的上方,得(k2–1)x2+2mkx+m2–2=0,因为k2≠1,xyoA.则问题等价于直线l'与双曲线Sm= – k+ ,联列方程,消去y,所以Δ=4(m2 –2+2k2) =8k(3k–2 )=0,又0≤k<1,所以k=0或k= 若k=0时,则m= ;x=0, y= ,故B为(0, );若k= ,则m= , x=2 , y= , 故B为(2 , )ll'B 例2.如图所示,已知双曲线C的方程为:(1–a2)x2+a2y2–a2=0,(参数a>0),若C的上半支的顶点为A,且与直线y=–x交于点P,以A为焦点,M(0,m)为顶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通过点P,当C的一条渐近线的斜率在区间 yxMPoA上变化时,求直线PM 斜率的最大值。
92年上海高考题)已知双曲线C的方程为:(1–a2)x2+a2y2–a2=0,(参数a>0),若C的上半支的顶点为A,且与直线y=–x交于点P,以A为焦点,M(0,m)为顶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通过点P,当C的一条渐近线的斜率在区间分析: 由双曲线C方程得: P(–a,a) 从而得出A(0,1),以A为焦点、 M为顶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方程: x2= –4(m–1)(y–m), 故应有:a2=–4(m–1)(a–m), 又两条渐近线的斜率为 ∴2≤a≤3a2=4(ka+k–1)ka ,因a≠0,∴(4k2+4k –1)a=4k ,∵ m>a,∴k>0,∴a=即:m=mk+a,代入上面方程得且4k2+4k–1 >0, 解之得: yxMPoA由于kPM=上变化时,求直线PM 斜率的最大值 说明说明:这里的分析过程完全根据题目的要求,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引向结论的 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 有些综合题,主要是多种概念、方法的综合,解此类综合题只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向结论 基本思维策略基本思维策略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思维策略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思维策略二、转化是重要的思维策略二、转化是重要的思维策略 (1)有些综合题,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但若能对题目仔细分析,适当地转化,就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1) 如果 f(x)当x∈(–∞,1] 时有意义,求的取值(90年全国高考理科题)成立a∈R,n∈N*,n≥2) , (2) 如果a∈(0,1],证明 2f(x) < f(2x),当x≠0时例3.设 f(x) = lg (1+2x+3x+…+(n–1)x+nxa)范围; 例3.设f(x)=lg (1+2x+3x+…+(n–1)x+nxa)(a∈R,n∈N,解:(1) f(x)当x∈(–∞,1] 时有意义的条件是:1+2x+3x+…+(n–1)x+nxa>0其中 x≤1,n≥2,即:)()2)1xnn-+++]1([(xxnna >-Lx≤1, (k=1,2,……,n –1)在(–∞,1]上都是增函数, 在(–∞,1]是也增函数,故它在x=1时取得最大值为n≥2),(1)如果f(x)当x∈(–∞,1]时有意义,求的取值范围;即分析:第(1)题可转化为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a值域第(2)题可利用换元法转化为不等式问题由于x≠0,所以g(x)恒大于零,故Δ<0,从而原命题得证2) 分析:要证2f(x) 常用的几何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②直线l的同侧有两定点A、B,在l上找一点P,使|PA|–|PB|为最大 ①一直线l 的两侧有两个定点A、B,在l上找一点P,使|PA|+|PB|取最小值③圆及圆外一定点A,在圆上找两点P, Q, 分别使|AP|最大、|AQ|最小 ④在已知直线l 的同侧有两个定点A、B,在l上找一点P,使∠APB为最大 ⑤平面上两定点A、B间的连线中以线段AB为最短(立体中表面上的两点,若可把该立体表面展开成平面的也适合) ⑥定点A与定直线l, A与l上的点的连线中,以AP⊥l时AP为最短 (3)对于一类没有给出具体函数解析式的函数问题,我们常常可以找一个具有题目中同类性质的熟悉的函数,进行研究,实现由抽象向具体,特殊向一般的转化 二、转化是重要的思维策略二、转化是重要的思维策略例4.设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适合下列三个条件 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对于定义域内的x1、x2都有 (2)存在常数a>0,使f(a)=1;(3)对x∈(0,2a),有f(x)>0.问f(x)是否是周期函数?若是,求出它的一个周期;使f(a)=1;(3)对x∈(0,2a),有f(x)>0.例4.设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适合下列三个条件。 1)对于定义域内的x1、x2都有 求出它的一个周期;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存在常数a>0,问f(x)是否是周期函数?若是,分析:本题条件(1)类似于两角差的正切公式,故联想f(x)是周期函数,周期为4a条件(3) (0,2a)类似(0,π/2),解:f(x–2a)=f(x –a)=f(x–4a)= f[(x–2a)–2a]= f(x)f[(x–a)–a]f(x)是以4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条件(2)类似tg =14p三、适当分类,以求简化三、适当分类,以求简化 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思维策略一、循序渐进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思维策略二、转化是重要的思维策略二、转化是重要的思维策略 有些题目由于约束条件较少,在解题过程中不能以统一的形式进行研究;也有些题目由于含有参数而使得结论不能唯一确定,对于这类综合题,可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适当分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 例5..已知其中r>0,记Tn = Sn+2n, ,求 分析:Sn=求Sn时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应对r 进行分类,求的存在性,对r 进行分类。 时还要根据 解:1.当r =1时,Sn=0,Tn = 2n, 则 =1 2.当r≠1时,Sn= (1)当0 解这类题目一般要通过分析、探索、归纳、证明,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例7. 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2)探索数列{ }是什么数列?(3)利用(1、2)的结论求解下列问题:②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分别为Sn和Tn,若对一切n都成立,求①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分别为Sn和Tn,若,求③等差数列{an} 的前m项分别为30,前2m项和为100,求它的前3m项的和1)探索数列{ }是什么数列?例7. 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1)探索数列{ }是什么数列?(2)探索数列{ }是什么数列?分析:na===na22nnaan-+--) 12(2))(12(121nnS--1212故它是以a1为首项,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分析:{ }是以a1为首项,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3)利用(1、2)的结论求解下列问题:②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分别为Sn和Tn,若对一切n都成立,求①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分别为Sn和Tn,若,求=== =1312--nn1) 12( 3) 12(2+--nn1212--TSnn1212--nTn1212--nSnbann分析:分析:7325=4233223++===2323TS2323T2323S1212bana=nnS--1212bann③等差数列{an} 的前m项分别为30,前2m项和为100,求它的前3m项的和。 分析: 由于{ }是等差数列,所以 成等差数列,所以所以 S3m=3(S2m–Sm)=mSmmSm33mmS22dma) 1(211-+=d2ma)1(211-+=d3ma)1(211-+=3(100–30)=210 上述五个方面是解综合题的常用思维策略,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灵活应用,有时要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