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路上-哈尔滨市2017年烛光杯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小结.docx
7页行走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路上哈尔滨市2017年烛光杯”小学科学教学展示活动小结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赵晓辉“烛光杯”教学展示活动,作为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教研品牌项目,影响力很大,得到了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的广泛认可2017年的“烛光杯”活动,有学院领导的顶层设计,有部门人员的精心策划,确立了“聚焦生本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主题,突出了前瞻性、研究性、参与性与阶段性活动是以学科教研员为主导、以执教者为主体、以“专业引领、团队建构、形成共识、寻求发展、带动辐射”为主要形式的互动参与式的研究活动4月24日和5月8日,小学科学学科进行了两次专业引领活动,分别为宣庆小学的王兵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和经纬小学的刘晶鑫老师执教的“造一艘小船”这两节课在落实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课堂评价等方面,都有突破和亮点,使参加“烛光杯”教学展示活动的教师深受启发,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小学科学学科共组建五个研究团队,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群或群,每个团队由区县学科教研员、市兼职教研员和学科工作室核心成员以及参加“烛光杯”的教师组成,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负责活动组织和专业引领。
团队研讨以每位教师自己的课例为载体,进行交流分享,每位教师在共享中、在反思中、在思维碰撞中逐步突破“前理解”,在不同意见的对比分析、倾听、接纳、互动、争辩、协商中达成共识各区县展示的课例,都代表了该区域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们都非常用心、精心和专心,城乡教师的差距在缩小,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许多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师在逐渐关注证据意识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在科学探究的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可见,证据的收集、保存、整理、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事实进行记录、整理,进而观察、比较、分析,与自己的原有观点建立起联系,进行个体与集体的论证例如群力实验小学王艳文老师执教的“水珠从哪里来”,教师由冰可乐瓶外壁上有水珠这一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水珠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通过有效的设计,不断修正原有的错误想法,使探究逐渐接近事物的本真当学生猜测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三个相同的杯子,一个是常温的空杯子,一个是装有自来水的杯子,一个是装有冰块的杯子,让学生观察哪个杯子的外壁有水珠形成。
通过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不断丰富学生的证据,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丰富自己的认识王冰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课,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保护好你的证据”“保留好证据”“寻找证据”,教师把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拍成照片作为证据回放出来同时,注重对全班每个小组的数据的分析,这样,磁铁两极的概念就是学生在经历了亲自实验探究,获取证据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的二、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的引入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角科学课研究的内容,大到广袤宇宙、浩渺星空,小到电子、细胞有很多内容,学生不能通过亲自实验获得直接体验,还有的实验只能是定性观察,无法做到定量测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或学习软件,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思维材料,让他们观察到无法通过实验获得的现象香滨小学李晓磊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地球和太阳怎样运行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有多少种可能性然后利用模拟宇宙星空学习软件,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展现自己的猜想,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和运动轨迹,用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和相互评价,这样就把原本不可见的宇宙现象变得形象化、立体化,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能够在模拟实验中找到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
花园小学周小丽老师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引入金属电子温度计,为学生研究热的传递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精确测量金属棒上各点的温度,建立了热传递的数学模型,由原来的定性研究转化为定量测量,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开了一扇窗适当的新技术和手段的引入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也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变得更加轻松,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项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烛光杯”活动展示的课例中,教师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观察注意的事项等,使学生做到运用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另外,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记录的准确性的要求都能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一些教师在教室中设置了专门的实验操作区,学生的实验操作和交流研讨分开来,使他们能更加专注地完成一项目标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习目标和评价指标,使学生清晰自己的学习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经历探究的历程,教师搭设脚手架,[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提供情感、智力和材料的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大多数的课堂,教师能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表达与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阐述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思考,在交流和碰撞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研究的结果和困惑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核心素养的落地、“新课标”的落实方面,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今后还需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需要不断加强的方面有:一、注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思维发展成为科学教育的内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于窄化,浅层次理解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做实验,关注学生热热闹闹地操作,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按照给定的步骤要求,完成实验的流程,看似实验也很成功,现象也很明显,但很多学生却不清楚,我为什么做实验这样做实验不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很多时候是教师的强加,教师和学生都满足于实验的成功,没有方法的习得,没有思考的参与,没有能力的提升,使探究的价值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学生思维的参与,要注重理性思维的渗透与培养,理性思维是基于证据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学生应该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带着思考去操作,寻找证据,解释证据,思维的发展应成为科学教育的内核。
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与自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理念从课改之初,就被教师熟知,但很多时候,这种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口头上和教案中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常常是为教师的教案服务的,教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设计流程,而缺少对学生学情和需求的关注有时一节课,看似很顺利、很流畅,可细细品味,缺少的是学生内心的呼应,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表面繁荣下的隐性被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三、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让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一支指挥棒,引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评价和追问应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卷入学习之中而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缺少评价的技巧,很多时候评价都是泛泛的,缺少针对性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等,而不是对他们的具体表现或行为给与评价,也不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评价一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也应该鼓励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必须清楚自己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目标;自己的问题出在哪,该如何修正;其他同学的想法、做法、学习方法是否更为合理有效,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哪些地方自己有疑问。
自评和互评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使评价融入教学的始终,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年一度的“烛光杯”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引发的思考和研究还在继续,探索还在路上,我们将一路前行编辑∕王剑慧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