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doc
12页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技术要求执行表4.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一等±0.3±0.1±1.5二等±0.5±0.3±3.0三等±1.0±0.5±6.0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按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具体为:在西成客专沿线二等水准控制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置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加密后的水准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宜大于300米一般情况下,每3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垂直位移监测过程中怀疑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情况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2执行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国标一等)0.50.131.83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国标二等)1.00.346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测量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变形测量二等的规定执行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l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l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3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l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4.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季度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l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值(即零周期)一般要求独立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为基准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l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l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l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l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l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似的特殊问题等,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精度能够满足要求的高程测量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沉降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测量工作具体要求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水准仪必须使用DS05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3.0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3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观测应采用奇偶站交替,观测顺序按如下进行: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应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成果数据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元件保护要求l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l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l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l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大面积水域或积水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观测技术要求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表5.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