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的起源与历史.doc
8页船的起源与历史舟船溯源人们今天可以很方便地坐在豪华舒适的游船上遨游各片水域,或周游世界,在兴尽之余,出于人类好奇的本能,有时可能也会浮想联翩,思索这成为自然存在的承载工具——船舶,并产生一系列疑问:它究竟是谁创造的?它源自什么现象呢?最早的船出现在什么时候?这一类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要想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必须回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一、大自然的启示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对生活在江河之滨的人类祖先来说,从事的渔猎活动和水密切相依,而洪水的爆发经常危及人类生存,因而解决洪水的威胁问题成为上古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切实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诞生之初时各地都曾遭遇毁灭性的大洪灾, 《圣经》中即记载有“诺亚方舟”的传说同样中国先秦文献亦有大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记载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
”故而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这里表明在帝尧时期,黄河大地上成发生过一次极大地的大洪灾,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 这里又一次印证了上古时期的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冈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 ”为了治理大洪水,鲧在未经天帝同意的情形下,盗取息壤图 1-1)人类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及文献资料,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洪水成为人类祖先首先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些毁灭性的洪灾面前,为了生存,人类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在漫长的洪荒时代,人类不断遭遇洪灾,不得不与水打交道每当洪灾来临之时,许多人葬身水中,然而也有一些人意外地抓住了漂浮的树干而侥幸得救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果把石块投入水中,石块很快就会沉入水底但树上飘下的树叶,或掉下的树枝,却能够在水面漂浮推而广之,竹子、芦苇等也能在水面漂浮而这些能漂浮物,还可以承载一定的负荷把另一些物体固定在这些漂浮物上并达到一定的重量时,它们也会沉下水面。
还有这些漂浮物在流水中没有方向,只会任凭水流摆布从这些社会现象中,人们开始进行大胆的思考:漂浮物的面积增大时是否可以承载更大的负荷?树木会在水流中翻滚,怎样可以使人坐在或站在上面比较稳定?是否可以给漂浮物添加一些辅助工具,使它们可以像水鸟一样可以自由把握方向?知识来源于劳动实践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向自然学习,从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受到启迪,从而创造、改进自己的劳动工具在与水的不断接触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发明了水上的运载工具——船二、形式多样的浮具浮具是指未经人类加工的水上漂浮物浮具的出现早于筏子和独木舟,因而它是最原始的浮水工具浮具是自然的天然产物常见的浮具有倒伏的树干、脱落的树枝、随处可见的竹竿与芦苇等人们通过大量实践得知,为了渡过小河,他们可以找来或拖来一段树干,爬伏在上面从汉字“槎”中我们也可得到相关信息, “槎” ,即为连干带叶的树段,现在写为“杈” 在古文献中“槎”是舟船的同义词,可组词“浮槎” 、 “乘槎” 由于年代久远,古人不明了原始人群利用树杈作为漂浮工具的事实,便将“槎”神秘化,解释成为神仙所造、有道之士所乘之类,称为“仙槎” 从这个字的考证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些人类祖先用天然树干做浮具的历史真实。
从文献记载来看,浮具是舟船的最早来源 《世本》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淮南子·说山训》亦载:“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 说明我们祖先对一些物体具有浮性已有认识,从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受到启示,并对这些自然漂浮物进行仿制,通过不断的探索,终于仿制出了最原始的舟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有些浮具如树段、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捆成束才能更好使用;有些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承载的负荷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进一步改进生活,人们就必须寻找到浮力大、防水性好的漂浮材料来做浮水工具 《淮南子·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 这生动地说明了华夏祖先曾有以匏为改良的渡水工具的历史事实 “匏”是葫芦, “以匏济水”是说古人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抱着葫芦或树干作为浮具以后,人们又对之加以改进,把好几个葫芦用绳子联起来系在腰上以提高渡水时的浮力,这叫腰舟,以后发展到捆在背上,这样就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使双手配合双脚一起划水,提高了人们在水中捕鱼的能力葫芦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等优点,因而被人类选为浮具有其必然性我国古代文献有不少这类的记载 《易经》中即有“包荒冯河”这句卜辞包是匏的假借同义字,也就是葫芦。
荒是空虚的意思冯河意思是涉水渡河整句卜辞就是说抱着空心的葫芦渡河 《庄子•逍遥游》中有段对话,大意是说:魏王送给惠子一个大葫芦的种子,结出了一个能盛五石容量的超级葫芦,惠子犯愁地说,拿它当水壶用,盛满了水就拿不起来,那它当瓢用,大的没有容器能放得下,惠子认为这是个没用的大东西,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你真是个不会用大东西的人,你为什么不把他做成个腰舟(古代救生圈)用来渡水呢?反而发愁没地方搁,你真是不开窍的人 《歇冠子·学问篇》:“歇冠子曰‘中河失船,一壶千斤,贵贱无常’ ”陆佃注曰:“壶,瓠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之腰舟 ”壶、瓠,均为葫芦,渡水时佩带在腰上,可以增加浮力,帮助人在水中游渡,故南方人称其为“腰舟” 这句话意思是说,在缺少船只的时候,这种平时很便宜的东西壶(瓠) ,因为可用来渡水,所以也卖得很贵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为壶卢(即瓠) “释名”时也认为:“其圆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瓢也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在我国的民族民俗资料中,也得到了印证如山东长岛居民捞海参常以葫芦为浮具,年轻人骑葫芦在诸岛之间游渡河南山西农民过黄河种地时,一般也腰拴几个葫芦过河云南彝族人过河时,常把几个葫芦拴在一起,人挟着过河。
海南黎族人家里都保存着几个葫芦,他们下海捕鱼或和横渡江河时,常在腰部系一、两个葫芦,以协助游渡此外,葫芦作为浮水工具,在我国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傈僳族口头世代相传的《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天地相连,混混沌沌人们都要弯着腰走路,要不然头就会碰着天有一个人骂道:该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点吗?这咒骂触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间一片汪洋有对兄妹俩人躲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随着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后,葫芦搁浅在泥滩上,兄妹俩人从葫芦里走出来,发觉天地分开了天是那么高,地也不是那么混浊,出现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于是兄妹结为夫妻兄妹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生第一个孩子时,父亲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汉族;生第二个孩子时,父亲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对孩子说,你是傈傈族;生第三个孩子时,父亲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彝族;生第四个孩子时、父亲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对孩子说,你是独龙族;生第五个孩子时,父亲把簸箕盖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说你是怒族总之,我们中华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白族也流传葫芦渡水的神话:天神阿妣告诉人们,地上要发洪水,教人搬到大葫芦里去住,只有阿公、阿婆两兄妹听了天神的话,因而得救,后来兄妹成亲,才传下了人类。
毛南族也有类似神话流传:天神哥为人类射太阳,但人却忘了“还愿” ,只有盘兄古妹送了一条天狗给天神种田,发洪水时,兄妹躲进哥哥种的葫芦里才得以逃脱灾难,后来兄妹成亲,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讲述他们的祖先是如何躲进葫芦逃脱洪灾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它们反映了华夏各族祖先尝试与洪灾斗争,重建人类美好家园的努力它们也在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祖先确实使用过葫芦作为浮水工具的历史真实,葫芦因而成为人类延续的一个文化载体和象征原始的浮具不限于葫芦,还有许多种类,如关于“皮囊”的记载很多皮囊也称浮囊,亦称“浑脱” 其制法是杀牛或羊时,不去毛而趸剥皮,然后“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 《太白阴经》记载:“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缚其孔,缚于腋下,可以渡也” “浑脱羊皮”是宰羊剥皮的一种方法,用来代指皮囊,后来进一步简称为“浑脱”了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亦有“元跨革囊”一典故史书记载:1253 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进攻大理,他率领中路军经四川西南,在泸沽湖附近休整后,翻越瓦哈山(今大药山) ,在今宁蒗县境内用革囊横渡天堑金沙江革囊就是指将几个吹满气的羊皮口袋,用绳索绑在纵横交错的木棍或竹子上,供人乘座渡江。
孙冉翁即以“元跨革囊”四个字概括了十万大军轰轰烈烈、气势磅礴、横渡金沙江之壮举明代李开先在《塞下曲》中亦有诗句:“不用轻舟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 ”描绘出了皮筏的灵巧便捷对这种浮水工具的记载,在《明史·唐龙传》亦有印证:“时吉囊居套中,西抵贺兰山,限以黄河,不得渡,乃用牛为浑脱渡,入后山,然浑脱非船比,乃缝羊皮吹气令饱,而人乘之以渡耳” 据说以皮囊浮水工具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项发明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记载:“以革为舟夜渡,是牛皮为船,由来久矣,皆出于‘番’俗也” 图 1-2) 除皮囊可作浮具外,竹筒、蜂巢等也可作浮具在云南哀牢山地区,有些彝族小孩过河时,常常砍两节带有隔膜的竹筒,作为漂浮工具当地还有一种七里蜂,其巢如磨盘大,直径可达 1.5 米,厚三四厘米人们把蜂房放在水中,坐在上面或者趴在上面,以两手和两足划水,作为过河的浮具三、筏——改进的浮具筏是第二代水上工具,它脱胎于浮具,是浮具发展的必然结果浮具比较简单,一段树干或一根竹竿都是浮具但浮具有很大的不足,因为它面积小,一般呈圆筒状,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受到极大限制一是它在水中易于滚动,不太平稳,不够安全;二是它的面积小,承载负荷有限;三是它没有方向感,在流水中无法控制。
基于这些缺陷,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把几根树干或竹竿固定成排,用滕或绳把它们捆扎起来,从而成功地制作成了筏图 1-3)筏因其大小和取材不同,在古代有不同的名称 《尔雅·释地疏》记有:“桴、栰,编木为之,大曰栰,小曰桴,乘之渡水” 郭璞注释说:“木曰栰,竹曰筏,小筏曰桴” 筏的首创者是谁呢?无疑是人们大众,但在生活中人们却喜欢把类似的伟大发明归于某一位华夏始祖伏羲,这位文化英雄便被人们推认为筏的发明者 《淮南子·物原》记载:“伏羲氏始乘桴” 桴就是筏筏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制作简单,操纵灵活;面积增大,负荷较多;行驶平稳,安全可靠;配置篙、桨,可控方向;取材便利,成本低廉因而,自从诞生以来,一直被人们用作水上工具,即使是今天,仍可以看见它的身影我国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的筏,有的甚至进一步发展为筏船如江南的木筏,漓江上的竹筏,黑龙江鄂伦春族的桦树皮筏,藏族的耗牛皮筏船,九曲黄河沿岸的羊皮筏等图 1-4)但其中使用最广泛的还是木筏,其次是竹筏因为在上古时期,这两种漂浮材料分布最广,最容易得到,且结实耐用古人认为筏是“并木以渡” ,形容得很恰当这种具有多重功能的筏,比起浮具来,更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国语•齐语》 “方舟设泭(同桴) ,乘桴济河” 说明古时山东齐国人已习惯使用筏来渡水了甚至孔子周游列国之际,因各国诸侯不采纳他的主张,郁郁不得志之时亦曾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 (图 1-5)秦汉以后,由于筏的诸多优点,因而被广泛于军事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楚汉相争之际,汉将韩信领兵从陕西向山西进军魏 王 豹 叛 汉 与 楚 约 和 , 率 兵 驻 扎 在 临 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