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庾信贯通南北文风的初步探索.docx
7页庾信贯通南北文风的初步探索摘要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 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 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骄文、骈赋 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那么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 北朝前期居承平之时,他的生活视野比拟狭窄;后期为亡国羁旅,流落北国,处境相当困窘他 经历了客居异朝、不许南归的痛苦,也失去了原来君臣情趣相投的生活环境,而且家产荡尽,亲人 死于战乱,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正是这些,造就了他迥然不同于早期以绮艳为主的另一种文风此 时的创作得以全面展现他的才气,既能以绮艳之笔抒欢愉之情,又能以苍凉之笔诉悲哀之苦,更能 融柔婉宏壮之风,成浑然一体关键词】 庾信;南北朝时期;承上启下1庾信生平1.1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虞信将南北方文风融会贯通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瑰丽盛唐,我国文学走上一个曲折迂回的开展道路在这一阶段里,有一 位南北朝时期的大文学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便是虞信他的文学思想不仅继承了齐梁时期现 实主义,同时通过不断实践,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爱国诗人形象,在艺术和创作思维方面,丰富了诗 歌创作维度,成就颇高,备受敬仰。
庾信今存诗二百五十余首,绝大局部是后期作品,有《庾子山集》传世《拟咏怀》二十七首是 其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大抵作于梁亡后北周保定三年至四年之内,庾信当时任弘农郡守,羁 留北朝已经有十余年《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最突出表现的就是由亡国经历而来的对故国怀念的”愁 思”及羁旅北方的“愁绪”,正如张喜贵先生在《创伤记忆与庾信后期的创作》一文中提到”庚信在北 朝,28年都没有停止回归故里的企盼,国破家亡、自己羁旅的痛楚与对梁王室的眷恋,构成了他创 作的中心主题”虞信出生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庭,出生在我国南方,那个时候正处于南 朝萧梁他自幼聪明伶俐,博览群书,经常跟在父亲后面出入宫廷,后来虞信也入朝为官,与南北 朝时期另一位著名的诗人徐陵成为东宫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有一次,虞信接到任务出使西魏,而西魏灭了南朝萧梁,他无奈留在北方在北朝北周时期, 虞信官运不错,职位做到了骡骑将军身处异乡,身居高位,无法回到家乡,最终在隋朝时期,卒 于北方所以,虞信还有一大功绩,便是将南北文风融于一体做出卓越的贡献,大大推进了我国文 学开展国破家亡的时局变动对庾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的诗风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周书》记 载庾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他常常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写入自己的诗中,使得自己的诗歌 变得劲健苍凉,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他后期作 品的这种特色由于庾信的诗歌有前期宫体诗的音律底蕴,因而后期的诗歌就更显得成熟可以说 庾信后期的诗歌就是当时南北朝诗歌融合的产物2庾信文风文风概要纵观其一生,虞信创作勤奋,成果颇丰,又经历乱世,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付之一炬据存世之作来看,虞信在诗、赋、文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尤其在诗歌形式方面, 将诗歌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和杂言另外,他的诗歌句式、手法 等均是唐朝诗歌的雏形,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格律的使用技巧可以说,当时虞信的诗就 代表南北朝时期巅峰之作由于一生精彩的经历,随着经历,虞信的诗歌内容也有着不 一样的改变起初,他的诗以宫苑花草为主,后期因为战乱的影响,诗风从绮丽转向苍 劲悲怆,表现手法更加成熟,艺术技巧更加完善后来虞信来到我国北方,并终老于北 方,他的诗文开始摆脱那种萎靡的文风,开始反响北方人民的生活,社会情况等,并抒 发身处北方却无法回归的思乡之情除了诗歌以外,在赋和骈文方面,虞信也做出不朽 的贡献。
在六朝时期,骈文极为盛行,虞信的骈文,追求真实情感和丰富的内容,作品 中常常用到典故,贴近自然,思想与艺术水平超高,而且他排弃南朝骈文写作旧习,具 有开拓创新的前瞻视野在我国文学开展史上,虞信的一大贡献彪炳千古熟悉历史的 朋友一定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地理环境,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由于民族、政治、地 理、人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南北文学有较大的差异南朝追求华美的语言表达, 北朝追求质朴的文字正是因为虞信从南到北,又因为人文、地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虞信在文学创作上吸取南方的精华,又结合北方的文风等诸多特质,将南北文风有机的 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沉雄勃郁,苍凉悲壮的新风格总而言之,虞信在我国文坛的开展 历程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庾信兼善众体,在诗、赋、文等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 就,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当时曾有“徐庾体”之说,时人将徐陵与其并列他 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庾信的诗赋将两汉以散文入赋变为以骈文入赋,使赋更具有形式美, 将赋开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庾信还开 唐人以诗入赋的先河,唐代王勃、骆宾王的骈作皆受其影响。
六朝骈文盛 极,而庾信可谓集大成者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在梁朝,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 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 变为苍劲、悲凉2.1.1 庾信创作前期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他的《哀江南赋》中 描述为“五十年中,江表无事”他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 轻浅薄弱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十九岁至三十六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 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 如《和咏舞》《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属于萧纲率领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这 种富于游艺气氛的创作活动,要求作者适应宫廷的趣味,在应酬捷对中显露个人的学养 与文才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 唐诗、律赋开展的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如《乌夜啼》中的七言 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诗的体制,不 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他早期对诗歌 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明代的杨慎及清代的刘熙载都成认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2.1.2 庾信创作后期庾信在梁朝积累起来的文学经验,除了美感形式上的经营,还包括美感内容上的体 认萧绎说:“吟咏风谣,庾信后期的创作,虽谓“老成”,但早年那一种风格,并没有 抛弃他同北朝显贵唱和的诗,依然是雍容华贵,且多艳情成分另有《题画屏风》二 十五首,也以精巧见长题画诗在此之前极为少见,故这一组诗在题材的开拓上有值得 注意的地方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山水诗的手法,把画面的内容同想象结合,既不脱 离画面,又富于自然的生趣这启发了后代常在画上配诗以扩充欣赏内涵的风气不过,在庾信后期创作中,最受重视的,是与前一种风格很不相同的自抒胸怀与怀 念故国之作庾信的性格,既非果敢决毅,又不善于自我解脱,亡国之哀、羁旅之愁、 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却又不能找到任何出路,往往只是在无可慰解中强自慰 解,结果却是愈陷愈深所谓“情纠纷而繁会,意杂集以无端”(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使得诗中的情绪显得沉重无比《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这一类诗的代表3庾信诗歌鉴赏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之三)庾信只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却被命运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并且必须承当这种 “错位”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此诗的内涵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湖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拟 咏怀》之十一)这一首悲悼梁的覆灭,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把一切归诸“天意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 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拟咏 怀》之十八)这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 无止残月”、“新秋”二句,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单,其实精警非凡 “露泣” 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常《拟咏怀》二十七首,大多是感情真实而深沉,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南 朝文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声律、用典、骈偶等手段,在这里被广泛使用,并得到新的 提高庾信后期诗中,还有不少五言绝句,无论数量和造诣,都明显高于同时代诗人4.总结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 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 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他的骈文、骄赋,可与鲍 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那么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 唐诗有重要影响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前期居承平之时,他的生活视野比 较狭窄;后期为亡国羁旅,流落北国,处境相当困窘他经历了客居异朝、不许南归的 痛苦,也失去了原来君臣情趣相投的生活环境,而且家产荡尽,亲人死于战乱,生活发 生重大变化正是这些,造就了他迥然不同于早期以绮艳为主的另一种文风此时的创作得以全 面展现他的才气,既能以绮艳之笔抒欢愉之情,又能以苍凉之笔诉悲哀之苦,更能融柔 婉宏壮之风,成浑然一体J u 1J J J 1J 1 2 3 4 5 6 rL [ [ [ [ rL参考文献《中国文学史•第三编,中古文学•第六章.南朝》.文学史系列书籍合集[引用日期2015-11- 北周文学家:庾信,湖北人民政府《全后周文•卷四》.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4-10]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01 :第三编《全北周诗•卷二》倪燔•《注释庾集题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