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教育哲学到科学教育哲学.ppt
76页从数学教育哲学到 科学教育哲学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数学教育哲学概论 • 第二部分:走向科学教育哲学一、数学教育哲学概论• 数学教育哲学的兴起 • 应有的思考:这是否仅仅是一种 时髦,还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合理性? 回顾: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60年代:新数运动; • 70年代:回到基础; • 80年代:问题解决; • 90年代:大众数学、建构主义 • 进入21世纪:中国新一轮的数 学课程改革如何开展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防止简单化的做法:“一般教育哲 学”+“数学的例子” • 切实立足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一些相关的观点• “事实上,无论其有着怎样的主观愿 望,所有的数学教学法……都依赖于 数学哲学赫斯) • “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什么是最好 的教学法?而是数学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正视关于数学性质的 问题,关于教学…的争论就不可能得 到解决 (欧内斯特)实际发展途径• 从数学哲学到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1)数学观; (2)数学教育观; (3)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 数学教育哲学的合理定位(1)突出观念成分: (2)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教学 实践之间的关系。
[例] 课程改革以来的自觉定位• 政府行为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导向 与批判作用的必要互补; • 哲学的主要功能:批判性、反思 性(努力促成人们由不自觉状态 向自觉状态的重要转变)当前的重要课题:数学课程改革如 何深入?• 背景:数学课程改革“再上路” • 问题:如何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 ,而不是“原地踏步”、乃至出现 又一次的“钟摆现象”? • 关键:认真的总结与反思1.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回顾: (1)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形式 主义的盛行 (2)对于形式主义的必要纠正 •问题: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看待 上述的发展?已建立的共识• 第一,由片面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转而认 识到了数学教学不应停留于学生的日常生 活,我们更不能以“生活味”去取代数学课 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 第二,由片面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转而认 识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可能事事都靠自 己相对独立地去进行探究,恰恰相反,学 习主要是一个文化继承的过程,更必然地 有一个优化的过程• 第三,由片面推崇“合作学习”转而认 识到了教学活动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 热热闹,而应更加重视实质的效果 • 第四,由片面强调“动手实践”转而认 识到了不应“为动手而动手”,并应注 意对于操作层面的必要超越。
分析与思考• 过去几年中的“进步”事实上只是 回归到了“常识” • 应当努力做到对于“常识”的超越 ,从而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相关的评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审视初期的 一些做法:强调了对原有的数学课程的批 判后,是否还要去继承;在强调了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后, 是否还要充分发挥认真听讲、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的作用;……或许这些都是常识 ,但在所谓的‘新理念’的光芒下往往连常 识都会迷失,迷失在被煽动起的浮躁中 ”(徐青松.直接导入,充分想象,自然提 升[J].教学月刊.2006(5))问题的具体化• 第一,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处理“情 境设置”与数学化的关系?什么又是 数学教学中实现“去情境化”的有效手 段? • 第二,除去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探究 以外,教师又应如何发挥应有的指导 作用,特别是,什么更可看成数学教 师在这一方面的基本功?• 第三,什么是好的“合作学习”所应满 足的基本要求?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 我们又应如何去实现这些要求;特别 是,数学教学在这一方面是否也有其 一定的特殊性? • 第四,我们又应如何去认识“动手实 践”与数学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什 么是“活动的内化”的真正涵义?聚焦“合作学习”• 一个长期的热点与难点。
• 在一次调查中,在一个学区中有90% 的教师表示自己在教学中已经采用了 “合作学习”;但在后继的“面对面”调 查中,在17个作出肯定性回答的教师 中,却只有1人被确认为真正采取了 与“正式教学”不同的合作学习 台湾的经验•一个班级讨论文化的塑造必须经 历心理性、社会性、科学性的发 展阶段 •当前的重点:如何能由“社会性 的提问”转向“学科性的提问” ? [例]当前常见的一些课堂用语• 你真聪明! • 你真棒! • 让我们大家为他鼓掌! • 还有什么不同的作法? ……有益的比较• 你是怎么知道的? •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 你赞同哪种方法?为什么? • ……[例] “问题解决”的教学(解题策略: 画图)• 问题:动物车展,第一天卖了65 辆车,第二天销量增加了1/5,问 :第二天卖了多少? • 教学重点:画图策略相关的思考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如 何去实现学生间的积极互动?特 别是,我们在课堂上是否应当充 分展示各种不同的画法,如直接 画65个小圈,画5个圈以代表65 辆车,等等?不同的分析视角• 社会性的视角:有益于增强学生 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倾听……; • 问题:什么又是“学科性(数学教 学)视角”在这一问题上的体现?教学中的常态• 学生对于其它方法往往视而不见 ,根本不予关心,更不用说将这 些方法与自己的方法作出必要的 比较。
• 会的不用画,不会的却不会画 分析与思考•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应当真正促进 思维(包括方法等)的优化 • 实现积极互动的关键:第一,加 强比较;第二,应使优化成为学 生的自觉需要两段相关的论述• 互动“不应被看成线性的和纯 因果性的”;恰恰相反,这一 过程应被理解成“反思性、循 环性和相互依赖的科比 )• “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 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 另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 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 长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 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 陈省身)教学方法改革问题上的一般性结论• 应当反对教学方法改革问题上的简单 化观点,特别是,以教学方法的“新 旧”代替方法的“好坏”,并因此而采取 绝对的立场 • 明确肯定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即应鼓 励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象、 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创 造性地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2. 转向数学教育思想•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贡献:由唯 一强调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 向了“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 问题:究竟什么是这里所说的“数 学思维”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又应如何去处理这两者与 数学知识的教学之间的关系?现实中的问题• 认识的泛化; • 做法上的简单化(取代与简单 组合)。
[例] 买花与培养对母亲的感情 • “ 讲到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发展,很多老师认为是很空泛的有这样 一个例子,讲的是去花店买花的问题:我 要给妈妈买一束花,该怎么买?从表面上 看,这里是教学加减运算的问题,这是一 种知识和技能但这里面还隐含着另一层 含义:给妈妈买一束花,送她作生日礼物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引发了对母亲的 一种敬爱的感情,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倡导 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 价值?(1)究竟什么是所谓的“数学文化”?(2)两个基本认识: • 文化并不是外部强加或刻意做作的结 果,而是体现于生活或工作的方方面 面,举手投足之中 • “数学文化”正是人们通过数学活动( 包括数学学习)所不知不觉形成的东 西,包括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 一个特殊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反照下的数学教学 • 类似的提法:“语文天生多情 ,天生浪漫,语文教学……有 其自身的文化韵味有益的比较• 但是,究竟什么是数学课所应具 有的“数学味”?什么又是语文课 所特有的“语文味”?这两者究竟 有什么不同?[例] 窦桂梅老师的《珍珠鸟》• 教师突出地强调了课文中如下一些关键词 :小脑袋,小红嘴,小红爪子……,并要 求学生在朗读时努力体现“娇小玲珑、十 分怕人”这样一种意境(“读出味道来”)。
• 这堂课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通过朗读创设了 这样一个氛围:对于小珍珠鸟的关切、爱 怜……孩子们甚至不知不觉地放低了声音 ,整个教室静稍稍的……分析与思考• 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种“情知教学”,即 是以情感来带动知识的学习…… • “让学生对文本生‘情’,用‘情’来理解文 本,……用‘情’来感染学生朱小亮 ) • 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是否也可作出同样 的结论?可能的结论•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以情感带 动知识学习的“情知教学”, • 那么,数学教学就主要是“以知贻 情”,其涉及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一 些感情:人世间的爱恨和冷暖,生命的短 暂和崇高,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神奇和悲欢 ……这就是说,即如种种文学作品,在此 首先吸引你的不是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而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包括对大自然的 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 黑暗的恐惧等• 与此相对照,在数学课上我们所希望 学生养成的则是一种新的精神:它并 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理 性精神 ;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客观 的研究;一种新的追求:超越现象以 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为 什么);一种不同的美感:数学美( 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基本认识之一• 应当突出数学课自身的文化韵味.[例] “工厂要建造污水处理系统吗”?•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学生辩论”这样一个环 节:通过明确正、反方的观点,教师安排 学生通过抽签进行分组辩论,包括陈述观 点与依据以及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教师的自我总结• “我感到……对于辩论这种教学形式 ,学生比较感兴趣。
• “这样的学习过程试图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 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与能 力不同的思考• 数学课上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例如,大 学生辩论赛)是否存在重要的区别? • 在数学中我们往往首先寻找相应的理由, 并由此而决定自己所应选择的立场,从而 这就主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正因为此, 数学中就很少、甚至从不通过辩论来解决 观点的分歧);与此相对照,在各种辩论 赛中人们却往往是首先决定立场,然后再 去寻找相关的理由进一步的思考• 防止对于形式的片面追求,特别 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却 没有收获 • 这样的辩论是否也会有一定的副 作用? 插入:家长与儿子的一段对话• 与儿子一起听电台的辩论节目,双方唇枪 舌战,斗争激烈我问儿子:“如果让你 辩论,你愿意作正方还是反方?”儿子说 :“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辩论正方反方 都是抽签的,抽到哪一方就得替哪一方辩 论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说,把对方 驳倒你就赢了 • 我问他:“那如果你抽到你反对的观点呢 ?你自己都说不服自己,怎样去说服别人 …”• 儿子说:“如果非要我选择跟自己观点不 同的辩方。
那我就不参加 • “可是你刚才说了,这是一场比赛,目的 就是要击败对手,跟观点没关系你弃权 表示你已经输了 • 儿子问我:“妈妈,那你是想我做个聪明 的人呢,还是做个善良的人?”儿子丢了 个问题给我 • 我陷入了思索中,是啊,如果你为之辩论 的观点让你反感,不屑,你是颠倒黑白打 倒对方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呢?还是坚持自 己的原则,做个诚实善良的人?你是决定 做个识时务的聪明人指鹿为马?还是做个 坚持原则真诚善良的人独立在风口浪尖? 也许成年人都难以明白的道理,孩子却清 晰如明镜:人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善 良基本认识之二 • 与外插、简单组合等作法相对立 ,我们应当突出强调文化价值与 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真正做到“ 以知贻情”关键之一: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 如果说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通过 朗读创设出好的学习情境,也即要求学生 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感情来;那么,数学 教学中调动学生好奇心、上进心的主要手 段就是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也即提出具 有挑战性、同时又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 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不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