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美术课堂教学陶冶审美情操.doc
8页儿童美术教育随想义马市一中 刘娜【摘要】 儿童,是一个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时期,学习绘画不是学一种模式或几个套路,而是让他们学会用童心去观察 、去感受、去表现 通过绘画的学习激活在他们身上的灵性和天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促进美好健全的人格;放飞想象创造的翅膀,像天使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关键词】 儿童画 观察 想象 创造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美术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之际,美术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它不再是专业技术教育、升学教育,而是通过美术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一、提倡“返朴归真”,改变教学观念 常听有些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要好好的画”,孩子认真的点了点头其实艺术这东西,认真了,下决心了,不一定就能画好,有好多好的儿童画都出自于“漫不经心”的随心所欲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那些画的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太认真了,太规矩了,太死板了,太把画画当回事了,思想负担太重了。
因而,画的东西让人看得太累,太假,太精雕细刻了而“不认真”画的,“无心”画的,反而反映出孩子的率直、真诚、单纯、真情、自然,更显作品“原滋味” 孩子的画越是画得自由,越是不能要求孩子要画得像物体,孩子强调的是他的感受与理解,而不怎么注意物体的像与不像我们千万不要用“画得要像”来约束孩子的想像了画得要像”是成人的感觉和理解,孩子画得不像是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或感受而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注重写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做到标准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用在美术教育上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它往往容易把学生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造活动压制下去,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美术教育也因此被看作是培养专业人员的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学校教育方法是按照“教师模式”生产“标准件”这种教学方法也已不适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不需要清一色的“标准件”人才 曾经见一位家长着急地盯着她六岁的女儿画树叶,每画一片树叶她就大嚷一声:“头是尖的怎么总画成圆的?”孩子左顾右盼无所适从。
其实,我们不要一下就给孩子一个模式,要给她一个空间,让他知道世界很大,什么样的叶子都有,成千上万的植物,很多是我们都没见过的,应当鼓励孩子去画出多种不同形状的叶子不同种类、不同季节的树叶,形状不一样,颜色也不全是绿色,完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颜色不但可以随着季节、光线的变化,也可以随着每个人的心情感受的不同而变化要引导孩子去发现自然中美的东西,告诉他们春、夏、秋、冬都有各自不同的美让他们知道美不知是漂亮,甜、酸、苦、辣,轻与重、厚与薄、虚与实都可以产生美感,都可以创造不同美感的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丰富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是他们对自身的特长充满自信,而不盲目去羡慕别人因为只有自信,才能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才能勇敢的面对生活因而,一个优秀的少儿美术教师除了专业技法的掌握,还应具有较广博的学识,活跃的思维和对艺术生层面的理解,才能对儿童绘画中透露出的才情、性格和趣味有区别的进行引导,激活潜藏在他们身上丰富的想象力,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样式对待一群性格、情趣各异的孩子只有避免“千人一面”的状况,儿童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凡·高、毕加索。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的心智,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为将来成就人才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课前观察,认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的生活、活动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根据教学内容机动教学时间、拓宽教学空间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观察到的东西加到他们身上如我这讲《花的畅想》一课中,我带领同学们到附近的花园去感受鲜花的美,然后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一组收集各种花卉的图片资料;一组收集古今中外文人对花儿颂扬的诗句或语句,了解文学家对花儿都赞美;一组收集花卉的绘画作品及由花卉纹样装饰的各种物品,如衣服、生活用品等这一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全班分成若干大组,组中还可以再分小组,分头准备,目标明确,让每位同学都有事做,互助合作在课堂上,资料共享,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通过欣赏花卉图片,感受鲜花的美,从而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欣赏花的美术作品,感受作品中花儿美,懂得花儿都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如:国画、油画、速写、素描、版画、装饰画等。
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运用适合的方法或形式,对选定的花卉进行畅想、表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才能有根据地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新的形象,才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作品 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开发学生创造能力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映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系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尝试摸索,由于对情景的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引导美术教育内容广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尝试”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如:学习中国画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表现一副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实验着水墨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
创造出一副别具风格的作品少儿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孩子的天性,表现出孩子的形象思维,是孩子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孩子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毫无顾忌,由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局限 ,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色毕加索感叹到:“我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的”如果教师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取主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孩子的创作灵感,而给他们套上一些条条框框,孩子们的画难免死板、毫无生气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反而会使他们的思想僵化、手脚受约束,创造力被扼杀我们要高度强调尊重、保护、鼓励孩子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从而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们真正有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如在讲《快乐的节日》一课中,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注意去观察节日期间所看、所做、所想,再启发引导他们在记忆、想象中的节日编一个故事并画下来作业完成后,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画给同学们边看边讲故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样的丰富。
因此,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美好情操陶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可以说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影响着身心发展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活动只限于课堂学习,不开展课外校外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从而产生疲劳和厌学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科教育如:定期组织美术爱好的学生,游览祖国山河,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参观美术展览,来体会大家的美术语言等类似的活动不仅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愉悦其身心,陶冶其情操参考文献[1] 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2] 李凌,儿童美术教育琐谈[J],《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刊[3] 江书荣,儿童画教法新概念,《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刊儿童美术教育随想 义马市一中 刘娜。












